过刊目录

  • 全选
    |

    试验研究

  • 丁嘉奕, 努尔亚提·黑巴提, 王萍, 刘荣, 韩效钊
    2025,46(6): 1-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通过田间试验探讨了叶面喷施钼肥对大豆[Glycine max (Linn.) Merr.]生长及经济效益的影响, 试验设置钼酸铵和钼酸钠2种钼肥,分别在大豆苗期、开花期和结荚期进行喷施处理,以清水为对照(CK),分别设置0.02%、0.05%、0.08%、0.10%、0.15% 5个浓度梯度。结果表明,叶面喷施钼肥能提高大豆叶片的叶绿素含量,进而增强光合作用效率,促进大豆生长;钼酸铵和钼酸钠的最佳喷施浓度均为0.10%,且钼酸钠的效果优于钼酸铵;在0.10%浓度下,喷施钼酸铵和钼酸钠的大豆产量分别提高11.9%和14.2%,增加纯收入分别为727.2、 996.3元/hm2。此外,喷施钼肥还能提高大豆的脂肪和蛋白质含量,提升大豆品质。
  • 李兴龙, 陆跃飞, 陈顺红, 刘小余, 黄荣茂
    2025,46(6): 5-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研究12.5%抗坏血酸可溶粉剂在黄瓜上的应用技术,以植物诱抗剂碧护(0.136%赤·吲乙·芸苔可湿性粉剂)为对照药剂、圣豪37为试验材料,设计3个浓度梯度,以灌根和叶面喷施方式开展田间试验,分析黄瓜植株在营养生长、生殖生长、商品性状、抗病性4个方面的表现。结果表明,12.5%抗坏血酸可溶粉剂处理在黄瓜营养生长方面能降低株高、增加茎粗、促使氮素向生殖生长点转移;在生殖生长方面,能促进植株早花,降低第一雌花节位;在商果品性状方面,能减少化瓜率,增粗果径,改善果品商品性状,增加产量;在抗病性方面,能降低细菌性角斑病的病株率,提高植株免疫性能,建议在黄瓜生产中推广应用。
  • 李晏斌, 万元香, 刘倩, 申衍月, 刘善德
    2025,46(6): 8-1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筛选出适合武汉市种植的水稻(Oryza sativa L.)新品种,在武汉市汉南区对41个水稻品种(系)进行了田间综合评价试验。结果表明,荆两优8913、福两优161、汇两优78、E两优2300和襄两优338这5个品种在产量、抗逆性和适应性方面表现优异,具有较高的田间综合性能,适宜在武汉市及类似生态区推广种植。
  • 于福安, 王婧, 刘姣, 田猛, 刘文贺, 杨洁
    2025,46(6): 12-1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以粳稻津原U99为对象,研究了种植密度和氮肥施用量对其产量和品质的影响。2020—2021年2年试验研究结果表明,在一定范围内,增加种植密度可获得增产,进一步增密减氮,产量均不同程度地降低;不同的种植密度和施氮水平对津原U99稻米品质影响较小。综合产量和减氮因素,津原U99适宜栽培模式为行距×株距=30 cm×16 cm,在施入底肥复合肥525 kg/hm2(N∶P2O5∶K2O=25∶15∶8)的基础上,分别于分蘖初期、孕穗期各追施尿素75 kg/hm2,产量可达9 850.5 kg/hm2,食味值得分为84分。
  • 张利亚, 陈乐天, 师豪, 张晏铭
    2025,46(6): 15-1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促进谷子[Setaria italica (L.) Beauv.]生长发育、提升产量,探究含木醋液叶面肥对谷子农艺性状及光合作用的影响,以天粟品种为材料,于2023年在河南省许昌市石象镇进行大田栽培试验。通过设置含木醋液叶面肥、其他叶面肥、空白对照3个处理,比较谷子植株根、茎、叶生长指标和产量以及叶片光合速率、气孔导度、细胞间CO2浓度等光合参数指标。结果表明,农艺性状方面,在拔节期喷施含木醋液叶面肥比其他处理的株高平均高2~4 cm,茎粗平均粗3~5 mm,产量分别提高2.0%和6.3%;光合作用方面,使用含木醋液叶面肥较其他处理光合速率分别平均提升9.03%和15.93%,叶片气孔导度分别平均增长7.39%和19.34%;细胞间CO2浓度分别平均下降2.24%和14.61%。这为提升谷子等作物的生长、产量和光合效率提供了参考,更有助于含木醋液叶面肥的大范围推广应用。
  • 马恒, 曾祥巧, 蔡金兰, 张荣, 刘春萍, 龚洪波, 魏静, 王文建
    2025,46(6): 19-2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筛选适宜湖北省南漳县种植的高产优质抗逆油菜(Brassica campestris L.)品种,南漳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收集了20个双低油菜品种在南漳县典型冬油菜生产区开展适应性研究。结果表明,在供试品种中,圣缘2号、陕油28、华油杂2011、中油杂501、农油杂007、利油杂1号、利油杂178、鄂油杂508、金油杂9号9个品种表现整齐度高、长势旺、抗逆性较强、产量相对较高,适宜在当地进一步推广应用。
  • 阿思汗, 萨日娜, 敖恩宝力格
    2025,46(6): 23-2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明确低温处理对赤瓟(Thladiantha dubia Bunge)种子抗氧化酶活性及生长生理特性的影响,以赤瓟种子在2、5、10 ℃和室温条件下保存30 d后进行纸培,测试低温处理对赤瓟种子抗氧化酶活性、发芽率、发芽势、成苗率和幼苗株高以及雌雄株比值的影响。结果表明,低温处理能对赤瓟种子的SOD、GSH-Px和CAT活性产生保护作用,5 ℃条件下保存30 d的赤瓟种子SOD和GSH-Px活性分别比室温条件下保存的种子高46.6%和16.5%,10 ℃条件下保存30 d的赤瓟种子CAT活性比室温条件下保存的种子高112.0%;低温处理对赤瓟种子的生理生长有促进作用,在2 ℃和5 ℃条件下保存30 d的赤瓟种子发芽率、发芽势、成苗率和幼苗株高均高于常温条件下的水平;低温处理种子对赤瓟成苗雌雄株比值也有影响,室温条件下保存的赤瓟种子成株后雌株比例为35.0%,而10 ℃条件下保存30 d的种子成株后雌株比例为51.5%,雌雄株比值接近1∶1。这为赤爮的种植和栽培工作提供了有价值的参考依据。
  • 王育祥, 王鑫, 秦文静, 陈鑫, 舒照鹤, 陈银建, 崔勇, 陈章文
    2025,46(6): 27-3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提高恩施烟区土地利用率,增加烟农收益,以云烟87为材料,设置烤烟-常规无套作(T1,对照)及与7个黄豆品种(中豆41、中鲜豆2号、中豆57、中黄62、中豆63、中黄68、本地冬大豆)的套作处理(T2至T8),采用随机区组设计,测定各处理烤烟农艺性状、产量及经济效益指标。结果表明,烤烟-中豆41套作(T2)处理下烤烟各性状表现最优,团棵期株高(25.0 cm)、有效叶片数(12片)、最大叶长(44.2 cm)和茎围(6.5 cm)明显优于对照;旺长期株高(73.0 cm)较最低处理(T8)提高13.5%;产量(1 698.50 kg/hm2)和均价(34.67元/kg)分别比对照提高2.8%和7.9%。烟田总产值达65 187.00元/hm2,较对照提高10.7%。烤烟-中豆41套作模式能明显改善烤烟农艺性状并提高经济效益,是适宜恩施烟区推广的优化种植模式。
  • 吴玲云, 饶雄飞, 杨春雷, 周浩远, 李小坤, 廖世鹏
    2025,46(6): 31-3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通过田间试验,探讨了不同钾肥施用量对雪茄茄衣品种楚雪26号生长、产量和品质的影响。试验设置0、120、180、240、300、360 kg/hm2 6个施钾处理,结果表明,随着钾肥用量的增加,烟叶的农艺性状指标如叶片数、株高、茎粗等增加,尤其在团棵期表现更为明显;施用钾肥提高了烟叶总产量,总产量增长6.86%~11.20%,且在300 kg/hm2时趋于稳定;施用钾肥增加了烟叶的钾素积累量,优化了烟叶的化学成分,如优化烟碱含量、降低氯含量、平衡氮碱比和钾氯比,从而提升烟叶品质。综合分析,推荐茄衣品种楚雪26号的钾肥施用量为300~360 kg/hm2,以实现产量和品质的双重提升。
  • 韩丹, 韩武龙, 张力, 王卫民, 郑宏斌, 焦敬华, 史久长, 熊双莲
    2025,46(6): 36-4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揭示富硒烟叶硒蛋白的抗氧化特性及其协同作用机制,为开发天然硒蛋白抗氧化剂和功能性食品提供理论依据,以云烟87为材料,通过盆栽试验比较了喷施和基施2种施硒方式对烟叶硒含量及蛋白质组分的影响,并评价了清蛋白、球蛋白、醇蛋白、谷蛋白4种溶解性硒蛋白的抗氧化活性。结果表明,喷施处理烟叶总硒浓度是基施处理的4.86倍,基施处理的烟叶中清蛋白的硒浓度、总硒浓度最高,喷施处理的烟叶中谷蛋白硒浓度最高;4种硒蛋白中,谷蛋白的蛋白质含量最高,为3.04 μg/g,清蛋白的硒含量最高,为1 019.31 μg/g;4种硒蛋白对羟基自由基(OH·)和超氧阴离子(O2-·)均具有一定的清除能力,清除能力为清蛋白 > 谷蛋白 > 球蛋白 > 醇蛋白,随着蛋白质浓度的增加,其对自由基的清除能力增强,表现出良好的剂量-效应关系;部分硒蛋白组合对自由基的清除能力高于单独的蛋白质组分,表明不同硒蛋白之间可能存在抗氧化协同作用,能进一步提高抗氧化能力。
  • 朱加楠, 于德水, 刘佳宁, 张丕奇, 马庆芳, 甄涛, 田爽
    2025,46(6): 42-4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对黑龙江省尚志市和肇东市羊肚菌(Morchella spp.)栽培基地寒地暖棚栽培的羊肚菌进行病害调查,并对羊肚菌病害及其污染的外源营养袋中的3种病原菌进行分离,通过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鉴定发现,3株病原菌分别为黑附球菌(Epicoccum nigrum)、被孢霉(Mortierella sp.)和长毛拟青霉(Paecilomyces penicillatus)。3种病原菌与羊肚菌对峙培养后均对羊肚菌产生拮抗现象,其中,黑附球菌可分泌次生代谢产物,长毛拟青霉与羊肚菌存在明显的拮抗线。
  • 周琼, 肖云英, 骆学萍, 黄蓉, 王小凤, 刘磊, 黄科文, 黄艳, 林立金, 王铤
    2025,46(6): 46-4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了促进镉胁迫下桃苗的生长并降低桃苗对镉的积累,通过盆栽试验,设置无镉处理(对照)、1 mg/L镉处理和在1 mg/L镉胁迫下喷施700 mg/L聚天门冬氨酸处理,分析叶面喷施聚天门冬氨酸对镉胁迫下桃苗生长及镉积累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对照相比,镉处理降低了桃苗株高、茎粗、地上部分生物量和光合色素含量,提高了根冠比,其中镉处理的桃苗地上部分生物量较对照降低了15.82%;在镉胁迫下,聚天门冬氨酸处理显著提高了桃苗株高、地上部分生物量和光合色素含量,降低了根冠比。与镉处理相比,聚天门冬氨酸处理使桃苗地上部分生物量提高了11.47%。在镉胁迫下,聚天门冬氨酸处理降低了桃苗根系镉含量,但提高了地上部分镉含量和转运系数。与镉处理相比,聚天门冬氨酸处理使桃苗根系镉含量降低了15.43%,使地上部分镉含量提高了8.80%。可见,聚天门冬氨酸可以缓解镉对桃苗的胁迫作用,促进桃苗的生长,并促进根系镉向地上部分转运。
  • 陈晨, 王峰, 贾海峰, 谭清月, 兰绿灯
    2025,46(6): 49-5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了给柑橘园土壤改良、精准施肥及稀土资源利用提供科学依据,以湖北省宜昌市柑橘园为对象,通过测定土壤和柑橘树叶片的养分含量及稀土元素分布,结合相关性分析与生物吸收系数计算,探讨了土壤-叶片系统中养分互作关系及稀土元素的迁移富集特征。结果表明,95.30%的柑橘园土壤pH适宜柑橘生长,但有机质含量普遍偏低,67.06%为低量及缺乏,有效磷和锌供应不足,而铁、锰、铜含量较高,高量及过量占比分别为59.31%、72.10%、39.54%。柑橘树叶片中磷、氮含量偏低,69.23%和75.24%处于低量及缺乏水平,铁含量全部处于高量及过量水平;土壤pH与有机质、速效钾等呈显著负相关(P<0.01),养分之间存在复杂的动态平衡关系;稀土元素在“土壤-根-枝-叶”系统中呈现选择性迁移,轻稀土元素La、Ce在柑橘树叶片中显著富集(生物吸收系数大于0.10)。研究表明,宜昌市柑橘园需增加有机肥与磷锌肥投入,减少含铁锰铜杀菌剂使用,并关注稀土元素的农用潜力与生态风险。
  • 王宏涛
    2025,46(6): 54-5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基于猪参考基因组Sus scrofa 11.1软件,采用RagTag辅助组装和Mum&Co结构变异检测技术,分析了梅山猪和大白猪的基因组差异。结果显示,大白猪基因组鉴定出59 897个结构变异;梅山猪基因组鉴定出74 904个结构变异,其中NEDD9MMP8ENSSSCG00000007346NCOA2基因的关键变异可能分别通过YAP1结合位点调控胚胎附植、ACE2结合位点调控免疫应答、CELF2结合位点调控脂肪代谢和Prox1结合位点调控肌肉发育,影响2个品种的繁殖性能、抗病性和肉质性状。功能富集分析进一步表明,梅山猪的变异基因显著富集于对类固醇激素的反应和卵巢卵泡发育通路,而大白猪则富集于补体激活和免疫调控等通路。研究旨在为解析中国地方猪种的遗传特性提供基因组学证据,并为分子育种提供潜在靶点。
  • 伍耀林
    2025,46(6): 60-6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了建立酸性和中性农业土壤中交换性钙、镁、钠、钾的高效测定方法。采用自动洗淋抽滤-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发射光谱法(ICP-AES)分析技术,优化乙酸铵溶液pH(7.0)、淋洗体积(40 mL)等关键参数,并与传统手工搅拌离心法进行对比验证。结果表明,该方法与手工搅拌离心法测定结果无明显差异,且具有自动化程度高、操作便捷、检测效率高等优点,单次测定可同时获得4种离子含量,方法检出限为交换性钙0.028 7 cmol/kg、交换性镁0.010 5 cmol/kg、交换性钠0.011 3 cmol/kg、交换性钾0.006 1 cmol/kg。对不同含量水平的样品进行重复性试验,获得的相对标准偏差(RSD)为交换性钙1.50%~1.82%、交换性镁0.85%~1.58%、交换性钠3.33%~4.88%、交换性钾3.25%~4.20%。经验证土壤有效态成分标准物质测定值在证书规定的不确定度范围之内。建立的自动洗淋抽滤-ICP-AES法适用于大批量土壤样品中交换性盐基的快速分析测试。
  • 郭青春, 隆雪明, 王霞, 罗维
    2025,46(6): 65-6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建立使用高分辨质谱系统(SCIEX X500R QTOF系统)测定托口生姜(Zingiber officinale Roscoe)成分含量的方法。基于SCIEX X500R QTOF系统分析,结合SCIEX高分辨天然产物、代谢物库及GNPS数据库等对托口生姜活性成分进行快速鉴定,共鉴定出147种活性成分,主要为氨基酸及衍生物、黄酮、酚酸、姜辣素等。该方法灵敏度高、重复性好,能准确鉴定托口生姜活性成分,可以为托口生姜的开发利用和溯源研究提供参考。
  • 刘国雄, 马恩耀, 周劲松, 方勇兵
    2025,46(6): 69-7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评估西北10个批次秦艽(Gentiana macrophylla Pall.)药材主产地的质量差异,以不同产区10批次秦艽药材为材料,采用《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20年版)》规定的检测方法,结合聚类分析和主成分分析,对不同产地秦艽药材的显微鉴别、薄层鉴别、水分、总灰分、酸不溶性灰分、醇溶性浸出物及龙胆苦苷和马钱苷酸含量进行检测。结果表明,10批次秦艽药材的各项指标均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20年版)》要求,其中甘肃省临潭县的秦艽药材质量最优。
  • 戈文靖, 曹阳, 周松霖, 朱丹, 李丽丽
    2025,46(6): 73-7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建立软枣猕猴桃(Actinidia arguta)提取总生物碱的方法,以软枣猕猴桃茎为材料,采用超声辅助非离子表面活性剂法进行总生物碱的提取,并通过液液萃取法分离纯化。以小檗碱为标准品,采用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测定浸膏中的总生物碱含量。通过单因素试验考察了浸泡时间、溶剂种类、非离子表面活性剂浓度、液料比、超声时间因素对总生物碱得率的影响,并结合响应面法优化提取工艺。结果表明,非离子表面活性剂Triton X-114乙醇溶液能提高生物碱得率。优化后的最佳提取条件为浸泡时间60 min,液料比35∶1(mL/g),提取溶液为1.7% Triton X-114乙醇溶液,超声时间28 min。在此条件下,软枣猕猴桃茎中总生物碱得率为0.741 mg/g。与传统方法相比,该方法提高了总生物碱得率,且具有绿色、安全的特点,为软枣猕猴桃的综合利用提供了理论依据。
  • 罗乐, 黄仕芳, 李玉婷
    2025,46(6): 79-8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探讨了熊果酸对脂多糖诱导的小鼠急性肺损伤(ALI)的保护作用及其分子机制。通过建立脂多糖诱导的ALI小鼠模型,采用病理学评分、肺组织湿重/干重(W/D)、髓过氧化物酶(MPO)活性、支气管肺泡灌洗液(BALF)蛋白质含量及内质网应激(ERS)标志蛋白(GRP78、ATF6、p-IRE1α/IRE1α)表达等指标进行综合评价。结果显示,熊果酸预处理(10、20 mg/kg)可显著减轻肺组织病理损伤,降低W/D和MPO活性,减少BALF蛋白质渗出,并下调ERS相关蛋白质的表达。表明熊果酸能通过抑制炎症反应、减轻氧化应激、缓解ERS等多途径发挥肺保护作用。
  • 范凯轩, 李孟值, 贾柠瑜, 岳真好, 蒋帅
    2025,46(6): 82-8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应用氨水对椰壳活性炭以时间为梯度进行改性,改性后的活性炭表现出良好的吸附性能,以12种动力学模型对改性活性炭吸附奥卡西平的过程进行拟合。结果表明,准二级动力学模型、Elovich模型、颗粒内部扩散模型、双常数模型、Avrami模型、Bangham模型、分数幂模型和液膜扩散速率控制模型的相关系数良好,均可以较好地描述吸附过程。表明奥卡西平在改性炭上的吸附是复杂的传质过程,受表面化学基团吸附、液膜扩散以及微粒内扩散等多种因素共同影响,改性能很好地提高活性炭对奥卡西平的去除,为寻找吸附性能良好的炭材料提供了可能,其结果符合椰壳活性炭对奥卡西平的吸附机制。
  • 谭金玲, 梁云贞
    2025,46(6): 89-9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以土沉香[Aquilaria sinensis (Lour.) Spreng.]果皮为试验材料,通过单因素试验分析乙醇体积分数、料液比、微波功率和微波时间对土沉香果皮总黄酮提取效果的影响,从而提升黄酮类物质的提取率。在单因素试验结果的基础上,以总黄酮提取率为评价指标,通过正交试验分析土沉香果皮中总黄酮的最佳提取工艺,并对其抗氧化活性进行评价。结果表明,微波辅助提取法最优工艺为乙醇体积分数60%、料液比为1∶60(g∶mL)、微波时间为6 min、微波功率为350 W的条件下,土沉香果皮中的总黄酮提取率达2.406%。土沉香果皮对DPPH自由基的清除效果较强,清除率在85%以上。土沉香果皮中总黄酮具有进一步开发的潜力。
  • 庄梅琳, 谢志新, 陈琳琳
    2025,46(6): 94-9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采用超声波辅助提取法从安溪铁观音茶叶中提取茶多糖,并系统评价其抑菌活性和抗氧化能力。以料液比、超声时间、超声功率和加热温度为考察因素,以茶多糖提取率为评价指标,通过单因素试验结合L9(34)正交试验优化提取工艺。结果表明,铁观音茶叶茶多糖最佳提取工艺参数为料液比1∶25 (g∶mL)、超声时间45 min、超声功率180 W、加热温度50 ℃,在此条件下茶多糖提取率为7.38%±0.06%。抑菌试验显示,茶多糖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和大肠杆菌均具有良好的抑制作用,抑菌圈直径分别为(25.33±0.08) mm和(16.47±0.12) mm,且对金黄色葡萄球菌敏感性更高。体外抗氧化试验表明,茶多糖对羟基自由基(IC50=1.439 6 mg/mL)、超氧阴离子自由基(IC50=1.620 9 mg/mL)和DPPH自由基(IC50=0.946 6 mg/mL)均表现出较强的清除能力,且三者的IC50差异显著(P<0.01)。该试验建立的提取方法操作简单、效率高,所得茶多糖兼具良好的抑菌和抗氧化活性,可为安溪铁观音茶叶的深加工及功能性食品开发提供理论依据。
  • 易斌, 李雯琦, 黄江华, 熊开胜, 唐军, 张立斌, 范羿, 舒云波, 吴峰, 林文强, 廖晓祥, 聂蓉, 邓佩珊, 索自立, 李晖, 刘丹楹
    2025,46(6): 99-10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实现陶瓷球处理水的连续化制备并探究其在卷烟制丝工艺中的实际应用价值, 开发了一种新型陶瓷装柱装置,结合17O-核磁共振半峰宽分析、ICP-OES元素检测、电导率及pH测定与感官评吸等方法分析水质特性及其应用效果。结果表明,陶瓷球处理水为碱性的小分子簇水,半峰宽为47.108 Hz,Ca元素含量明显降低,Mg元素含量和电导率均呈先升高后下降的变化趋势。储存24 d后,pH、电导率及核磁半峰宽波动率均保持稳定。在烟丝加工中,添加可使含水率为12.5%的烟丝水分活度提高,糖料表观溶解度明显提升,致香成分总量增加67.89%,感官评吸中清晰度、甜香及细腻度明显优化。这表明陶瓷球处理水可替代自来水作为卷烟制丝工艺用水,提升卷烟综合品质,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 实践探讨

  • 张红秀, 徐丽荣, 孙杨炀, 方金龙, 陈勋, 刘升锐, 沈仁清, 胡凯
    2025,46(6): 107-11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基于产业链优化视角,考察湖北省黄冈市茶产业发展情况,探讨其在种植、加工、品牌建设等方面取得的进展,并剖析存在的困难,如茶园基础薄弱、加工技术落后、茶企规模小、品牌影响力不足、茶文化挖掘不足以及科技人才短缺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提出加强茶园基础建设、提升加工技术水平、扩大茶企规模、增强龙头企业带动作用、深化茶文化宣传、完善人才政策体系等优化路径,以期为黄冈市茶产业的高质量发展提供参考,助力其实现从传统茶产业向现代茶产业的转型升级,推动地方经济可持续发展。
  • 谭艳红, 何林灿, 张文学
    2025,46(6): 111-11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进一步探索万寿菊(Tagetes erecta L.)产业在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发展的路径和方向,促进万寿菊产业高质量发展,基于万寿菊的医用、社会、观赏价值和作为提炼叶黄素的主要天然原料发展前景,结合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实际和2022—2024年3年的试验示范情况,分析恩施州发展万寿菊产业的可行性和对策建议。结果表明,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气候条件适宜、土地资源丰富、耕种基础良好、产业升级需要,引进和发展万寿菊产业可行,能带动农户增收;2022—2024年3年的引种示范情况显示,万寿菊在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的生长产量有保障,鲜花叶黄素含量平均值达17.10 g/kg,略高于云南、甘肃、宁夏等万寿菊种植主产区,经济社会效益良好。对此提出了加强宣传引导、选好机制模式、强化技术指导、加大扶持力度、注重农旅融合等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发展万寿菊产业的对策和建议。
  • 马科, 王鑫, 牛晓昊, 杨国武, 郭亚男
    2025,46(6): 114-11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掌握宁夏同心县规模化养殖场和散养户肉牛消化道寄生虫病的感染情况,评价规模化养殖场所采用驱虫方案(春秋两季采用伊维菌素和阿苯达唑拌料混合饲喂)的效果,采集7个规模化养殖场和3个散养户的肉牛粪便样共115份,运用虫卵形态观察法检测消化道寄生虫,并计算消化道寄生虫感染率。结果显示,镜检未发现有蛔虫、线虫、绦虫感染,球虫感染率为23.48%,其中,庆华村散养户2、景业、庆华村散养户1、信泰达、三山井、丁塘村、义刚养殖场、庆华村万头牛场、庆华村散养户3和伊泰源的肉牛球虫感染率分别为60.0%、50.0%、30.8%、25.0%、21.4%、20.0%、17.6%、16.7%、14.3%和10.0%。0~6月龄、7~12月龄、13月龄及以上肉牛的球虫病感染率分别为34.29%、16.20%、20.41%。规模化养殖场和散养户的肉牛感染情况显示,散养户的肉牛球虫感染率明显高于规模化养殖场,分别为32.00%、21.11%。
  • 王振宝, 张九歌, 艾拉提·格玛迪, 伊恒博, 侯鑫, 贾磊, 邵永荣, 雷程红, 何晓杰
    2025,46(6): 118-12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确诊新疆黑蜂(Apis mellifera)蜂螨感染种类并提高防治效果,2022年3—8月,选取新疆伊犁哈萨克自治州4个蜂场开展试验,采用临床诊断和形态学鉴定方法确认病原种类为狄斯瓦螨(Varroa destructor)。通过断子法联合不同化学药物进行综合防治,结果显示,各蜂场蜂螨感染呈明显的季节性波动,春繁期使用断子法联合甲酸、双甲脒、氟胺氰菊酯乳油、除螨精油等药物均在24 h后见效,各蜂场感染率维持在1.8%~3.0%的低水平;大流蜜期结束后,使用断子法联合升华硫及甲酸、升华硫及杀螨粉剂、双甲脒、除螨精油等防治,其中升华硫联合甲酸或杀螨粉剂、双甲脒需2次施药基本净螨,除螨精油需3次施药基本净螨。对新疆黑蜂狄斯瓦螨病进行诊断和防治实例分析,建立了 “三阶段防控”策略,为西北干旱区蜂螨防治提供了技术支撑,对保障蜂群健康和蜂产品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 刘燕晴, 姚茜
    2025,46(6): 123-12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基于可持续发展理论,通过文献综述系统梳理光伏农业的内涵、研究现状、特征、模式,并探讨其与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协同机制。结果表明,光伏农业通过将太阳能发电与农业生产二者整合,形成经济-生态-社会多维效益,经济方面表现为增加农民收益与提升土地使用效率;生态方面体现在减少能源消耗和降低排放;社会方面则关联于农村产业转型与技术普惠。光伏农业主要涵盖两大应用场景,一是地面应用,通常指光伏发电与农业大棚相结合的模式;二是水面应用,主要指光伏发电与渔业相结合的渔光互补模式。但受限于技术成熟度不足、初始投资成本高、政策配套滞后等挑战,规模化推广仍存瓶颈。光伏农业与可持续发展的耦合需提高技术创新,通过政策设计平衡多方利益,以量化长期生态效益。这为深化光伏农业理论体系、完善实践路径提供参考,同时,为政策制定者与从业者协调能源转型与农业农村现代化目标提供决策依据。
  • 谢卫丰, 黄灿灿, 王洪亮, 陈亚龙, 陈海根
    2025,46(6): 127-13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针对渔业生产中尾水处理存在的监测手段落后、数据不及时等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数字化感知技术的监测系统解决方案。系统采用多传感器网络实时监测尾水的水质参数,并通过物联网技术实现数据的实时传输和云端存储。同时设计了具有高度可靠性和实用性的数据处理与分析算法,能够及时识别水质异常,并提供实时预警和监测报告。结果表明,该系统能够实时、准确地检测出水质pH变化,并在水质参数出现异常时及时发出警报,从而有效提升渔业尾水处理过程中的监测效率和水质管理水平,提高产量同时实现对环境保护,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和推广潜力。
  • 张玉灵, 梅玲丽, 王剑松, 李湘伟, 周婧怡, 周增国
    2025,46(6): 132-13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提高烤烟收购和工商交接质量,对2023年4个地区工商交接烤烟的部位结构和A地中部烟等级质量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烤烟以中部烟为主,上部烟次之,下部烟最少;其中中部烟又以中部上等烟为主,具体等级以C2F和C3F居多。在烤烟收购和工商交接中,中部烟混部位比例较高,其中高等级C1F、C1L、C2F以混上部烟为主,C3F、C3L既混上部烟也混下部烟,C4F以混下部烟为主。中部叶混部位情况发生的成因较多,一是烤烟叶片在交接部位外观特征差异较小,部分烟农为保证种烟效益,存在混部位、混等级现象;二是为满足卷烟企业对中部烟叶,尤其是中部上等烟的需求,部分收购站点存在混部位收购的情况;三是烟叶为计划指令性收购,种烟收入比较效益下降,为保护烟农种烟积极性、稳定种烟规模和产量,部分地区、部分烟叶收购站点存在混部位收购的现象。
  • 生态治理

  • 彭晶晶, 彭梦霜, 章竹青
    2025,46(6): 136-14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了有效防控长沙双季晚稻生产中的寒露风灾害,系统分析了1959—2023年长沙各县(市、区)的气象观测数据。采用Man-Kendall趋势突变检验方法揭示寒露风初日的时空变化规律,运用均生函数和最优子集回归方法,结合SPSS逐步回归分析建立高精度预测模型。结果表明,空间分布上,寒露风发生概率自西向东递减,宁乡市、长沙市六区、长沙县、浏阳市分别为88%、85%、74%、65%,平均初日西部比东部早2 d;时间变化上,初日总体呈推迟趋势(通过0.10水平的显著性检验),中西部和东部分别于2014年和2017年发生突变;预测模型拟合优度高(R2为0.876~0.984),业务试用期间预测平均绝对误差为1~3 d。为了指导农业生产实践,研究建立的预测模型可为晚稻品种选择和栽培期安排提供科学依据,通过避灾栽培有效减轻寒露风危害。
  • 周国宏, 叶尔克江·霍依哈孜, 冯娟, 黄秋霞
    2025,46(6): 142-14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在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解析昌吉回族自治州(简称昌吉州)植被动态变化特征及其气候响应机制,为该区域生态修复与适应性管理提供科学依据。基于2000—2022年MODIS 250 m分辨率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数据和国家地面气象观测数据,采用时间序列法、趋势分析法,系统监测植被时空变化特征,通过Pearson相关分析揭示NDVI与气温、降水量、标准化降水指数(SPI)的响应关系。结果表明,23 年来昌吉州植被生长季NDVI总体呈显著上升趋势(斜率为0.001 8,P<0.01);从年代际变化来看,2000—2010年NDVI平稳上升,2011—2020年NDVI波动较大,2016年出现转折,NDVI呈减小趋势;昌吉州西部植被覆盖度(NDVI平均值0.30)及增速(0.003 1/年)均显著高于东部(NDVI平均值0.20,增速0.001 1/年);NDVI与降水量的相关性(r=0.26)强于气温,且东部植被对气象干旱SPI更敏感(r=0.50,P<0.01);昌吉州2000—2022年植被生长季平均NDVI残差呈显著增加趋势,残差变化趋势通过了0.01水平的显著性检验。表明剔除降水量对植被指数的影响后,其他因素引起昌吉州植被长势变好。研究成果可为昌吉州差异化生态修复提供科学依据。
  • 陈玲, 高志平, 胡维军, 郭远翔, 董新宇, 陈辰
    2025,46(6): 147-15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了解退养退种还湿对湖北省武汉市涨渡湖湿地自然保护区湿地土地利用及越冬水鸟种群的影响,采用2017—2023年夏季遥感影像,结合现场调查,利用ENVI软件进行土地利用类型的分类分析;在保护区的主要水域设立固定观测点,2018—2023年每年1月中旬定点同步调查越冬水鸟情况,比较退养退种还湿前后越冬水鸟群落组成、结构和数量变化,并分析其与土地利用类型变化的相关性。结果表明,退养退种后,湖泊水面面积大幅增长,种植水面面积大幅下降,其他土地利用类型面积变化不大;越冬水鸟数量前2年增长12.82%,第3年大幅增长,由13 556只增加到22 280只,后保持稳定;越冬水鸟种数基本保持稳定,种群结构发生较大变化,赤膀鸭、罗纹鸭、绿头鸭、斑嘴鸭、普通鸬鹚、反嘴鹬、黑水鸡、白骨顶锐增,红嘴鸥、灰雁、赤麻鸭锐减,优势物种由红嘴鸥转换为罗纹鸭、赤膀鸭,优势科由鸥科变为鸭科,优势目由鸻形目变为雁形目;退养退种后中、大型涉禽(鹭类)和中型游禽(鸭类)种类数量剧增,小型游禽数量骤减。越冬水鸟的总个体数、雁形目个体数、鸭科个体数与湖泊水面面积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鸻形目个体数、鸥科个体数和红嘴鸥个体数与湖泊水面面积呈显著负相关(P<0.05)。
  • 邓惠元, 陆世东, 姚凯生
    2025,46(6): 154-15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探讨互联网对耕地利用生态效率的影响,采用2005—2019年31个省市的面板数据,定量评估耕地利用生态效率水平,并构建空间计量模型分析互联网对耕地利用生态效率的直接效应与空间溢出效应。研究表明,2005—2019年中国各地区耕地利用生态效率整体呈上升趋势。互联网对本地域单元耕地利用生态效率的直接效应和空间溢出效应变化呈U形曲线。互联网对耕地利用生态效率的空间溢出效应比直接效应更强烈,其对耕地利用生态效率的正向空间溢出效应比直接效应持久4年左右。
  • 张敏, 龚稷萍, 张肖娟, 肖昆仑, 涂延娟
    2025,46(6): 159-17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以杭州西湖滨水植物为对象,采用SBE法与AHP法结合的方式,借助问卷调研和景观评价模型,从使用者的角度构建杭州西湖滨水植物景观评价指标体系,对西湖滨水植物景观进行评价,总结西湖滨水植物景观水平和存在的问题,得出杭州西湖滨水植物景观整体质量处于中等偏上水平。建议未来通过适度增加乡土植物、注重养护管理人员队伍建设、调整群落空间结构、构建特色植物群落、丰富观赏植物种类等措施,探索优化西湖滨水植物景观的可行性策略,以更好地保护西湖滨水植物多样性,促进西湖生态系统的稳定与可持续发展。
  • 三农调研

  • 杨广琴, 梁龙贵, 徐银银, 潘仕追, 罗迅
    2025,46(6): 171-17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在乡村振兴战略深入实施的背景下,智慧共享农场作为数字经济与农业融合的新兴模式,为农旅融合发展提供了创新路径。以贵州省安顺市高兴生态农场和欣悦草莓园为典型案例,采用实地调研与案例分析法,探讨智慧共享农场在推动农旅融合、优化农业资源配置及促进乡村经济振兴中的作用。研究发现,智慧共享农场的发展受限于地形条件、交通基础设施、数字技术应用水平及经营模式创新不足等因素,导致种植规模受限、产销衔接不畅、游客体验单一等问题。基于此,提出构建集个性化、可视化、科技化、生态化及养成营销功能于一体(“四位一体”)的“农业+旅游”智慧共享农场优化模型,整合个性化定制、可视化生产、科技化管理和生态化营销功能,以提升农业资源利用效率、增强游客参与体验,并构建可持续发展的农旅融合新业态。实证分析表明,该模式可提高农业生产效益与乡村旅游吸引力,为乡村振兴战略下的农业现代化转型提供可借鉴的实践方案。
  • 闫宇航, 黄静, 蒯欣冉, 董江鹏
    2025,46(6): 175-17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就业是实现城乡融合发展、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手段,也是促进人口流动和社会交流的重要动力。基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阿克苏市的问卷调查数据,分析了土地确权政策对未流转土地及流转土地农户就业生计的影响。结果表明,土地确权虽促进了土地流转和农民收入增长,但土地流转市场不完善、劳动力老龄化及职业技能水平低、就业服务指导不足等问题依然存在。针对这些问题,提出完善土地流转机制,促进土地规模化经营;盘活现有资源,培育农业全产业链和新型经营主体;优化就业服务环境,拓宽就业选择等建议。通过这些措施的实施,旨在推动阿克苏市优化城乡劳动力资源配置,提升农民收入,促进乡村振兴战略深入推进。
  • 赵婷, 刘豪
    2025,46(6): 179-18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基于2016—2020年中国家庭追踪调查(CFPS)3期非平衡面板数据,采用熵值法构建农民非农就业质量综合评价体系,实证分析互联网使用对农民非农就业质量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结果表明,互联网使用显著提升了农民非农就业质量,且经过工具变量法处理内生性问题后结论依然稳健;机制分析显示,互联网通过增加社会资本积累,以人情礼金支出为中介变量间接改善就业质量,中介效应占比达18.7%;异质性分析显示,互联网对东部地区和城镇农民的促进作用更为显著。建议通过完善农村数字基础设施建设、开展数字技能培训、构建社会资本培育体系等政策,缩小城乡和区域数字鸿沟,助力农民高质量就业。
  • 刘文瑜, 姜燕令, 胥筱, 苏尧艺, 李玉华
    2025,46(6): 184-18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基于山东省寿光市233份有效样本数据构建中介模型,分析感知价值在政府激励对农户参加高素质农民培训意愿影响中的中介作用。结果表明,政府激励和感知价值对寿光市农户高素质农民培训意愿均有极显著正向影响,且农户感知价值在政府激励对参训意愿影响中起完全中介作用。寿光市政府要充分发挥感知价值的积极作用,重视政府外在激励与农户内在感知的衔接工作,畅通政府激励与参训意愿的转化渠道,进一步提高政府激励成效。
  • 左宏琴
    2025,46(6): 189-19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基于游客感知角度,选取餐饮、住宿、交通、游览、购物、娱乐及景区管理服务7个维度,构建了包含21项评价指标的上海市朱家角古镇游客满意度评价指标体系。运用IPA分析法并结合Likert 5级量表法,对朱家角古镇游客感知的重要性与满意度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朱家角古镇游客的满意度普遍低于其对各项指标的重要性认知。IPA矩阵分析将21项评价指标划分为4个象限,优势区6项、维持区3项、机会区6项、改进区6项。其中,餐饮特色、住宿服务、停车场管理、景区环境卫生、商品地方特色以及服务人员态度等指标的重要性高但满意度低,是影响游客满意度的关键因素。据此提出增强产品特色、加强景区管理质量以及提高景区服务水平的提升策略,旨在促进朱家角古镇旅游业的持续健康发展,为当地创造更多的经济发展机遇。
  • 蔺素银, 高欣峰, 初禹彤, 张和群
    2025,46(6): 193-19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基于山东省青岛市2 154位新型职业农民调研数据,运用Logistic模型分析了影响新型职业农民参与培训意愿的因素,研究发现年龄、期望每年培训次数、带动周边农户发展数量、参与培训后对收入的影响与新型职业农民参与培训的意愿呈正相关,期望单次脱产培训时间、期望的培训机构、是否付费、学习农业先进技术的态度与新型职业农民参与培训的意愿呈负相关。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提高培训内容和形式的针对性,建立传承机制;设立经验分享平台和交流活动,强化示范效应;优化培训时间安排,增强培训内容的实用性;突出培训机构的声誉和资质;加强培训效果的评估和反馈,建立激励机制等建议,为拓展“计划行为理论”在新型职业农民群体中的解释边界,帮助理解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训需求特征,制定精准化的农民培训政策提供科学依据。
  • 栗瑶, 李莉
    2025,46(6): 199-20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提高阳城县蚕桑养殖户采纳绿色生产技术的积极性,加快阳城县绿色发展步伐,基于山西省阳城县281个蚕桑养殖户的实地调研数据,利用二元Logistic回归模型对当地蚕桑养殖户采纳绿色生产技术行为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政治面貌和养殖规模对蚕桑养殖户绿色生产技术采纳行为具有显著负向影响;受教育程度、是否有其他收入、蚕桑养殖收入占比、绿色生产技术效果评价、是否同意绿色生产技术可以提升竞争力、是否同意采纳绿色生产技术有利于农业可持续发展、政府是否给予农业补贴、政策了解程度、所在地区政策普及程度、是否参与过培训、周围农户推荐情况、社区鼓励程度对蚕桑养殖户绿色生产技术采纳行为具有显著正向影响。结合研究结果提出了及时调整政策方向,加强招商引资;优化技术人才培养与配置,完善蚕桑产业链;积极推广创新技术,鼓励蚕桑产业数智化等针对性的解决策略。
  • 乡村建设

  • 薛晓钰
    2025,46(6): 204-20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基于审计署于2014年开始组织部分省级审计机关实施的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这一准自然实验,收集2003—2020年中国3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数据样本,对试点省份的林业资源变动情况进行双重差分实证检验,探究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对林业资源管理的影响。结果表明,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与林业资源的数量和质量之间存在显著正相关关系,实施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能够有力推动林业资源管理的良性发展。机制分析表明,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通过提高政府对生态环境的关注程度,优化林业资源管理水平;异质性分析表明,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对森林资源非丰富区和社会经济发展水平较低地区的林业资源管理影响较小。
  • 陈银建, 解晓菲, 王鑫, 向稳, 毛振萍, 崔勇, 余祥梅, 陈鑫, 陈章文, 舒照鹤
    2025,46(6): 209-21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了探索粮烟融合模式对烟区产业升级的推动作用,为乡村振兴提供实践路径。基于湖北省鹤峰烟区的实地调研,采用案例分析法与定量评价结合,对鹤峰县烟叶产业情况、优质生态粮烟田建设情况、产业综合体建设情况以及粮烟融合推进情况进行了调研,梳理了粮烟融合的5项关键措施、3类成效及4条建议。结果表明,通过“烟叶+N”产业体系构建,综合体内烟田产值达84 152.85元/hm2,非烟作物增收15 668.85元/hm2。粮烟融合需政策引导、规模经营与技术创新协同,鹤峰模式可为同类地区提供参考。
  • 刘莉, 彭仲雄
    2025,46(6): 214-21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乡村振兴背景下,中国乡村建设进入多元化发展的阶段,传统的乡村景观已无法满足现代人对村庄物质生存环境的要求,正从物质人居空间建设方面向人文精神层面转变。从建筑学与规划领域的相关理论出发,总结出村庄景观环境的主要包括点状、线状与面状等空间类型,从景观空间形态与功能探讨提升村庄景观空间环境质量,提出功能重组与形态塑造两大策略,并以安徽省庐江县王圩村为研究案例,在充分了解其景观环境存在空间吸引力不够、可达性差、公共空间网络离散、缺乏触媒节点等问题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提出点状空间节点营造、线状街巷空间及水系生态改造、建筑功能激活的环境改善策略并进行具体阐述,以期为乡村景观环境的改善与发展提供助力。
  • 专业教育

  • 付咪, 徐伟洲, 卜耀军, 杨斌
    2025,46(6): 220-22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荒漠化防治工程学是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专业必修的重要课程。为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在教学过程中,针对教学过程中课程思政理念缺乏、思政元素挖掘不深入、教学内容不丰富、思政评价体系不完善、教师思政素养不足等问题,以成果导向(OBE)为理念,结合课程特点,围绕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设计和教学评价,挖掘课程思政元素,如生态环保意识、科学精神与责任担当、爱国情怀、文化传承等,将思政元素全面融入荒漠化防治课程教学中,构建课程融入思政教学新模式,从而完善荒漠化防治课程思政教学改革。
  • 宁坤, 周露, 王倩, 郝振萍, 宰学明
    2025,46(6): 224-22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在新农科背景下,以园艺植物生物技术课程为例,明确其课程教学目标,探讨思政教学在课程中的有机融合,以推动课程建设与创新。思政融合农业关键技术的掌握与突破,生态环境保护和生物安全,同时致力于培养学生的“三农”情怀,服务乡村振兴战略。着眼于课程建设与创新,包括提升教师课程思政教学能力,建立完善思政教学体系,精心设计课程框架,强化课程内容与实际应用紧密结合,注重思政元素与知识教学的有机融合,强化师生互动交流,将教学体系建设与学生个性化发展需求相结合等内容。及时更新教学内容,采用创新的教学方法,优化课程评价和考核机制(按照课堂表现∶团队合作∶实践项目成果∶最终考试=3∶3∶4∶10的比例),以推动园艺植物生物技术课程的全面提升,旨在为教学改革提供新的视角和案例,为新农科背景下的专业课程思政提供理论与实践支持。
  • 学科进展

  • 王雨, 夏庆祥, 张雪丽, 齐艳君, 顾甜甜
    2025,46(6): 228-23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缓解中国人畜争粮矛盾及传统饲料原料供应受限问题,基于文献分析与试验案例,梳理了非常规饼粕类、糟渣类、林业及牧草副产品、农作物废弃物、动物类非常规饲料等的营养特性、加工技术(如发酵、膨化、酶解)及其在畜禽生产中的应用进展。科学处理(如添加4%~9%的发酵菜籽粕、5%的木薯渣替代豆粕)可提高饲料利用率,改善畜禽的生长性能、免疫功能和肉蛋品质,降低养殖成本,但需针对性解决抗营养因子、种属适配性及安全性问题。未来需加强营养价值评价、标准化加工工艺及安全性检测,推动非常规饲料原料的高效利用与畜牧业可持续发展。
  • 符文凤, 杨馨, 蒙玉珍, 冯琪欢, 杨梓英, 李兵
    2025,46(6): 233-23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被列入广西道地药材“桂十味”之一的两面针除了具有很高的药用价值外,还可以被制作成药茶、药酒、调味品添加剂、牙膏和香皂等产品,市场需求量大,因此两面针药材及饮片的质量控制和质量标准改进极为重要。总结了两面针种质资源、重金属及农药残留、化学成分和质量分析方法及质量标准方面的研究进展,以期为两面针的质量控制标准提升提供参考。
  • 彭掁洋, 彭露萱, 王涛, 俞卓荦, 梁喜才, 刘鸿, 吴运谱, 张泽辉, 崔子寅, 王春田
    2025,46(6): 238-24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中性粒细胞胞外陷阱(Neutrophil extracellular traps,NETs)是动物机体防御细菌侵袭而形成的先天性免疫机制,能通过氧化与非氧化途径捕获并杀灭病原菌。细菌为躲避NETs的攻击而演化出相应的免疫逃逸机制,阐述NETs的抗菌作用以及细菌逃逸NETs的主要策略,主要包括抑制关键信号或分泌毒素阻断NETs形成途径、分泌酶水解NETs的DNA网状骨架以及通过表面修饰、形成生物被膜或抗氧化酶抵抗NETs的捕杀作用。通过分析细菌对中性粒细胞胞外陷阱的免疫逃逸策略,可为动物细菌病的防治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 汪薇, 江丰, 张莉, 陈锂
    2025,46(6): 244-24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冷鲜肉作为重要的日常消费食品,在贮藏、运输过程中易受自身或环境影响而发生劣变。对冷鲜肉劣变检测技术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概述了冷鲜肉劣变的主要特征,总结了广泛应用的检测技术,包括微生物检测、化学分析(如挥发性盐基氮)、物理特征检测(如色泽和pH)等,讨论了现代检测技术及新兴的快速检测技术,如基于高分辨质谱的劣变标志物检测、实时质谱、智能标签等,评估了各种技术的优缺点,为提高检测效率和准确性提供了可行的解决方案,展望了冷鲜肉劣变检测技术未来的发展方向,包括现场快速检测和智能化应用等,以满足日益严格的食品安全标准和消费者需求。
  • 研究简报

  • 刘晓慧, 杨体诗, 李自林, 和镜芳, 李学卫
    2025,46(6): 250-25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采用田间对比试验,研究35%氟菌·戊唑醇、45%王铜菌核净可湿性粉剂、42%三氯异氰尿酸、5%多抗霉素水剂4种防治药剂对烟草赤星病的防治效果。结果表明,在4种防治药剂处理下,烤烟不同生长阶段表现出的农艺性状和防治效果不同。烟株农艺性状方面,比较烤烟旺长期、现蕾期、成熟期生长情况,施用5%多抗霉素水剂农艺性状表现最好,对烟株生长有一定的促生作用;病害防效方面,在烤烟生长过程中喷施35%氟菌·戊唑醇和45%王铜菌核净可湿性粉剂对烟草赤星病防治效果较好。在烤烟生长过程中,可以交替轮换使用35%氟菌·戊唑醇、45%菌核净防治烟草赤星病,以降低病害引起的烟叶损失、避免烤烟因长期使用同一种药剂产生的抗药性。
  • 徐桂芝, 尹晓红, 杨威, 孙传波, 纪东铭, 刘俊
    2025,46(6): 253-25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禾育165是吉林省禾冠种业有限公司以S586为母本、B8535为父本杂交选育的玉米(Zea mays L.)新品种,2019年通过国家审定,审定编号为国审玉20190109。该品种在华北东部中熟春玉米区生育期132.3 d,株型半紧凑,株高298 cm,穗位121 cm,穗长19.2 cm,籽粒半马齿形;2016—2017年国家区域试验平均产量为12 777.0 kg/hm2,较对照先玉335增产4.3%;抗大斑病、茎腐病和灰斑病,容重754 g/L,粗淀粉(干基)含量75.15%;适宜种植密度60 000~67 500株/hm2。阐述了禾育165选育过程、特征特性、产量表现及配套栽培、制种技术,旨在为华北东部地区玉米品种更新提供理论支撑。
  • 张凌云, 汪成军, 宋宏喜
    2025,46(6): 257-25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在湖北省当阳市玛瑙河流域对8个水稻品种(系)进行大田品比及展示试验,结果表明,供试各品种(系)生育期均能满足玛瑙河流域中稻生育期的要求,供试品种(系)品比试验产量在3 400.5~8 725.5 kg/hm2,展示试验产量在3 784.5~8 887.5 kg/hm2,整精米率均能达国标一级,垩白粒率均为国标二级,综合产量、品质和抗逆性,筛选出适合玛瑙河流域种植水稻品种3个,分别为隆两优8993、峻两优2268和荃优822,在一定程度上可为农民选择水稻种子提供参考。
  • 徐赛, 张锦韬, 徐昆, 徐玉平, 袁三红, 代磊杰, 张志红, 赵婕, 郭绍青, 彭小祠, 杨润霞, 王一行, 王娟
    2025,46(6): 260-26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通过采用不同的打顶方式和留叶数,筛选出适宜云南省曲靖市师宗烟区种植中棵烟的栽培方法。结果表明,经过初花打顶、留叶数18~20片的烟株在农艺性状方面更符合中棵烟的特征,病害发生率低于其他处理,烤烟的产量、产值、均价和上等烟占比最高,中部叶化学成分协调性最好。综合考虑,初花打顶、留叶数18~20片有利于中棵烟的培育,能有效提高烟叶的产量和质量,可以在曲靖市师宗烟区推广。
  • 许伟, 覃柏阶, 向青峰, 颜晶晶, 曾垠雪, 向锦珍, 黄学顺
    2025,46(6): 263-26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通过田间试验探究猪粪水还田对魔芋(Amorphophallus konjac)产量、病害及土壤地力的影响。试验设置4个处理,分别为常规施肥、有机肥、粪水还田及不施肥对照,测定魔芋产量、球茎性状、土壤指标及软腐率发病率。结果表明,粪水追施2次、每次22 500 L/hm2,可使魔芋产量提升18.5%,魔芋软腐病发病率降低37.44%;球茎高、球茎直径及单个球芋芋鞭个数分别增加17.6%、13.8%和25.0%;商品芋干物质含量、精粉出粉率、精粉黏度及精粉葡甘聚糖含量分别提高12.2%、2.3%、4.1%和3.4%;土壤pH和有机质含量分别提升0.06和0.7%。这表明粪水还田可实现魔芋增产、病害防控、品质优化及土壤改良,建议结合水肥一体化技术推广。
  • 张欢, 苏方剑策, 陈楷, 陆星宇, 李唐斌, 舒敏
    2025,46(6): 266-26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探索青石爬鮡[Euchiloglanis davidi(Sauvage,1874)]的生长及营养状况,为其人工繁殖提供基础数据,以肥满度为评价指标,对48尾雌雄青石爬鮡的体长、体质量进行测定,分析二者的关系、生长类型及雌雄青石爬鮡的肥满度差异。结果表明,雌雄青石爬鮡的体长、体质量呈幂函数关系,生长类型呈异速增长,雌雄青石爬鮡的肥满度差异不显著。
  • 张壹萱, 黄晓凤, 张阳, 韩卫杰
    2025,46(6): 268-27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探究水深与营养水平刺苦草(Vallisneria spinulosa)幼苗生长及繁殖的影响,采用两因素三水平试验设计,设置40、60、80 cm 3个水深梯度和0.3、0.6、0.9 g 3个缓释肥营养梯度处理,测定叶片数、叶长、叶宽、分株数和果实数指标。结果表明,水深对刺苦草叶片数、叶长及果实数有极显著影响(P<0.01),80 cm水深时叶片数、叶长及果实数均显著高于其他处理;营养水平显著影响刺苦草叶宽(P<0.05),0.9 g缓释肥处理叶宽达0.88 cm。水深与营养水平在叶片数和分株数上存在显著交互作用(P<0.05),80 cm水深与0.9 g的高营养水平能协同促进刺苦草叶片数和分株数增加。水深是刺苦草早期生长的关键因子,建议在种群恢复中选择80 cm水深及营养充足区域,并关注冬芽内储营养的缓冲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