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排行

  • 一年内发表的文章
  • 两年内
  • 三年内
  • 全部
Please wait a minute...
  • 全选
    |
  • 试验研究
    郭复海, 张玉军, 曹雪花, 马富鹏
    中南农业科技. 2024, 45(12): 11-15.
    为探究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封闭除草剂的药效,选用不同浓度梯度的二甲戊灵和灭草松2种除草剂,以土壤封闭处理的方式对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田杂草进行防除试验。结果表明,施药后15、30、60 d对藜、稗子草的株数统计分析发现,喷施330 g/L二甲戊灵乳油3 000 mL/hm2对藜和稗子草的防效较好;480 g/L灭草松水剂150 mL/hm2对藜的防效更好,而对稗子草防效不明显。喷施330 g/L二甲戊灵乳油,施药后60 d,藜、稗子草的株数和鲜重明显低于喷施480 g/L灭草松水剂,这表明二甲戊灵对藜、稗子草的防效要优于灭草松。二甲戊灵具有较广的杀草谱,对禾本科和阔叶杂草即藜和稗子草具有较好的防效,且喷施量为3 000 mL/hm2时,用药效果最好;灭草松单独使用时对阔叶杂草防效较好,但对禾本科杂草防效不明显。
  • 试验研究
    施力军, 潘宇, 陈路, 唐美琼, 闫志刚, 刘华才
    中南农业科技. 2024, 45(12): 56-58.
    对广西主产区五指毛桃药材不同部位有效成分进行比较分析,为五指毛桃药材的使用提供依据。采用超声波辅助提取法优化五指毛桃中补骨脂素的提取工艺,并使用HPLC法测定了五指毛桃不同部位的补骨脂素、佛手柑内酯含量,色谱柱为Agilent Eclipse XDB-C18 柱(4.6 mm×250.0 mm,5 μm),流动相为乙腈-水(55∶45),检测波长为245 nm,柱温35 ℃,流速1.0 mL/min,进样量10 μL。结果表明,五指毛桃提取补骨脂素提取率最高的提取工艺是使用80%乙醇作为溶剂,超声提取时间15 min,料液比为1∶30时间(g∶mL),提取次数2次。不同药用部位中2种有效成分含量存在一定差异,其中补骨脂素在毛细根中含量最高,为0.719 6 mg/g;佛手柑内酯含量在根皮部含量最高,为3.310 8 mg/g。
  • 学科进展
    姜智慧, 彭木
    中南农业科技. 2025, 46(1): 230-234.
    薄荷是中国传统药食同源药材,已被广泛应用于药品、食品、化妆品等领域。薄荷的有效化学成分包括挥发油类、酚酸类、黄酮类、多糖类等,具有抗氧化、抗炎、抗病毒、抗菌、抗癌等多种功能活性。对薄荷的化学成分、功能活性及其健康产品开发利用等研究进行了综述,以期为后续薄荷饮料、薄荷茶、薄荷保健食品及薄荷日化用品等的开发利用提供参考。
  • 学科进展
    朱加楠, 毕宇, 田爽, 张悦, 于德水, 甄涛
    中南农业科技. 2025, 46(1): 226-229.
    根瘤菌(Rhizobium)与豆科植物构成了自然界中强大的生物固氮系统。根瘤菌剂作为生物菌肥,在提升豆科植物的农艺性状、产量和品质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综述了根瘤菌剂的不同剂型和载体特性,探讨了它们对豆科植物生长、产量、品质、光合性能以及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研究发现,根瘤菌剂能够显著提高豆科植物的根瘤形成、植株生物量和种子产量,改善植物的光合作用效率和土壤的养分状况。尽管根瘤菌剂在提高作物产量和土壤肥力方面具有明显优势,但其在中国的应用面积远低于国际水平,且面临根瘤菌与宿主植物的匹配性、环境适应性等挑战。未来的研究可以利用分子生物学技术,如合成生物学和基因编辑,选育高效广谱的根瘤菌株,以提高根瘤菌剂的研发和应用效率。
  • 乡村建设
    沈栩熔, 秦碧杏, 陆冬园, 邹锦青
    中南农业科技. 2025, 46(3): 215-217.
    为了探究非物质文化遗产广西博白芒编的存续与发展态势,探寻其融入现代社会和助力乡村振兴的情况,基于对芒竹编织文化遗产的传承和发展,分析了博白芒编面临的发展困境,发现其存在非遗芒编传承与保护意识淡薄,产业聚集度不高、缺乏龙头企业引领,缺乏国外电商直播和对外贸易人才,产品创新研发不足、同质化严重,非遗芒编的国内市场占有率低、缺乏竞争优势的困境;提出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建立高校非遗手工艺品传承创新基地、拓宽芒编宣传推广渠道与平台、开拓“公司+基地+农户”的经营合作模式、提高产业聚集度、加大芒编技艺培训等发展路径,从而更好地推动博白芒编产业的发展,为乡村振兴发展做贡献。
  • 学科进展
    彭香玉, 赵剑, 周林, 叶晶
    中南农业科技. 2025, 46(4): 227-231.
    农田土壤重金属污染严重威胁生态安全、农产品质量及人体健康,已成为全球性环境问题。解析了重金属污染的主要来源,包括工矿业排放、农业投入品滥用、污水灌溉及大气沉降,并基于“总量削减-形态调控-风险阻断”的治理技术体系,全面评述了生物、化学、物理及联合修复技术的原理、应用与局限性。重点探讨了植物修复技术的优化方向,包括超富集植物筛选、基因工程强化及微生物协同增效机制,同时提出生物炭改良与农艺调控相结合的生态修复策略。研究指出,微生物-植物、生物炭-植物、基因工程-植物、化学-生物等联合修复技术通过多技术协同,可大幅提升修复效率并降低环境风险,是未来发展的核心方向。旨在推动绿色、经济、可持续的生态修复模式构建,助力耕地资源保护与粮食安全保障。
  • 学科进展
    余侃, 段炼, 黄思思, 郑威
    中南农业科技. 2024, 45(12): 211-217.
    基于纳米硒的特性,综述了利用细菌、真菌及其他微生物合成纳米硒的研究进展,纳米硒的合成机制以及各种非生物因子对纳米硒合成和形态特征的影响,并对纳米硒的未来研究方向提出了展望,以期帮助相关研究人员更精确地合成纳米硒,并将其应用于所需的领域。
  • 试验研究
    王宗顺, 蔡学建, 徐海明, 宗丰文, 王子琛
    中南农业科技. 2024, 45(12): 59-62.
    第三次全国土壤普查是关于中国土壤资源的全面调查,目的是提升土壤资源保护和利用水平,守住耕地红线,并促进生态文明建设。全硅是土壤中的重要元素,对维持土壤结构和肥力、促进植物生长、调节全球碳循环和缓解全球气候变暖趋势等方面具有重要影响。针对第三次全国土壤普查中全硅的检测方法,即碱熔-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发射光谱法和动物胶凝聚质量法,通过比对2种方法的试验方案、检出限、精密度和准确度,得出2种方法在全硅测定中无明显差异,但考虑到第三次全国土壤普查样品数量较多的特点,碱熔-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发射光谱法更适用于第三次全国土壤普查的土壤全硅测定。
  • 学科进展
    李博, 黄韵雪, 杨晓龙, 张硕, 黄雨晴, 何嘉敏, 张越华, 郭英, 焦春海, 徐延浩
    中南农业科技. 2024, 45(12): 237-241.
    综述了植物黑色素的生物学功能、理化性质与结构鉴定、遗传调控机制及其在工业中的应用进展。黑色素在植物中发挥保护作用,如提供伪装、增强对逆境的抵抗力等,其合成过程涉及多种酶和基因,尤其是多酚氧化酶在植物黑色素形成中起关键作用。此外,植物黑色素的抗氧化、抗菌和紫外线吸收特性,使其在健康医疗领域也显示出应用价值。深入研究植物黑色素的合成机制,有助于提高其在植物组织中的含量,促进其在各行业的应用,旨在为植物黑色素的研究和产业应用提供参考。
  • 生态治理
    范瑜越, 楼俊伟, 舒素芳, 夏园锋
    中南农业科技. 2025, 46(2): 123-126.
    利用 1973—2022年浙江省金华、衢州地区国家基本气象站的降水资料,研究气候变暖影响下1973—2022年金衢盆地暴雨事件的时空演变特征。结果表明,1973—2022年金衢盆地暴雨事件的发生频次、暴雨事件降雨量和暴雨事件强度均呈振荡上升趋势;暴雨事件的发生频次存在3~5年、7年和24年的振荡周期,其中,前2个振荡周期均通过了95%的信度检验;暴雨事件在每年各月均有发生,但主要集中在暖季(4—9月),累计占比达85.3%,特别是6月发生最多(最高达35.0%);衢州地区的暴雨事件强度和频次均大于金华地区,暴雨事件的中心站位于衢州站;极端暴雨事件主要发生在6—7月,其中最强事件发生在1997年7月8—11日。
  • 三农调研
    章迎春
    中南农业科技. 2025, 46(2): 157-162.
    基于新疆伊宁市宅基地制度改革5个试点村宅基地使用情况和退出过程感知的调查数据,借助史密斯政策执行过程理论构建结构方程模型,探索有效的宅基地退出实施路径。结果表明,以伊宁市农民退出宅基地为实施目标,可达到退出目标的实施路径共有10条,其中更有效的宅基地退出实施路径有3条,包括退出对象-退出结果、环境因素-退出对象-退出结果、政策方案-退出对象-退出结果,影响值分别为0.87、0.78、0.74;实现宅基地有序退出需要保证农民在宅基地退出中的决定性作用,在政策方案的制定或执行机构的政策实施中,应充分保证和拓展宅基地拥有者的利益空间。由此提出,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活跃农民思想观念,进一步明确和丰富宅基地退出政策中的退出标准和补偿模式,强化执行机构的基层管理水平,加大宅基地政策宣传力度,增强退出对象对退出政策和办理流程的熟悉度等政策建议。
  • 学科进展
    余为仆, 许晖, 李戎, 柳冕, 文举, 徐正猛, 易苏丹, 徐国华
    中南农业科技. 2024, 45(12): 227-233.
    为了研究水稻(Oryza sativa L.)的抗旱机理,阐述了干旱胁迫对水稻的影响和水稻抗旱性的概念,分析了水稻抗旱性与器官形态、生理生化过程、保护性蛋白质和泛素连接酶之间的关系,综述了与水稻抗旱性相关的信号转导、转录因子和抗旱基因方面的研究进展,以期为抗旱高产水稻的育种及机理研究提供借鉴和参考。
  • 乡村建设
    隋馨仪, 刘宗耀, 王佩之
    中南农业科技. 2025, 46(4): 193-196.
    在文旅融合的背景下,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凭借其丰富的民族文化、产业基础和生态资源,成为探索茶旅融合发展的理想区域。以湘西苗族文化生态茶园为研究对象,分析了文旅融合的理论框架,并从文化融合的维度、融合实现的路径和融合效能的评价标准3个方面构建了系统的理论基础。湘西茶旅融合发展虽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仍面临茶旅项目同质化严重、苗族文化资源开发不合理以及茶产业不规范种植带来的生态隐患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具体的实施路径,包括文化基因解码工程、品牌矩阵建构策略、茶旅融合创新模式、生态种植系统优化、生态景观营造策略、可持续发展机制以及人才培育体系构建等。通过这些策略,旨在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与环境效益的和谐共生,推动湘西苗族文化生态茶园的高质量发展。
  • 乡村建设
    郭萌, 王怡
    中南农业科技. 2024, 45(12): 198-202.
    美食文化因其直观的宣传效应、承载的经济效益以及独特的文化属性,被许多城市称为“文化名片”。运用品牌理论的观点与方法,基于对陕西省商洛市的调查,从品牌定位、品牌产品、品牌标识、品牌营销、品牌竞争力和品牌美誉度6个方面构建商洛美食文化品牌建设的理论分析框架,针对商洛美食文化品牌形象标识不鲜明、饮食文化内涵挖掘不充分、美食文化品牌影响力不足、特色小吃品牌缺失等问题,提出做强系列美食主打产品、塑造美食文化品牌形象、强化产业发展理念、创新营销推广方式、推动美食创业就业的品牌塑造策略,进而形成辐射整片区域的美食文化品牌效应,为同类地区提供可复制、可借鉴、可推广的经验与借鉴。
  • 三农调研
    汪婧, 王泽胜, 李胜, 王景轮, 曹成全
    中南农业科技. 2024, 45(12): 178-184.
    选取浙江省萤火虫生态旅游栖息地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全民萤光计划平台和数据爬取的方法,对浙江省的萤火虫生态旅游资源进行了详尽的信息搜集。通过实地调研,获取了观赏地的具体位置、萤火虫的主要品种、游客数量、场地类型和游览信息提供情况。研究发现,2022年浙江省的萤火虫景点年吸引游客超过70万人,涉及的48个景观点位遍布9个城市,以杭州市、丽水市、湖州市为主。萤火虫的主要活跃期为4—9月,其中端黑萤(Abscondita chinensis)、雷氏萤(Aquatica leii)和三叶虫萤(Emeia pseudosauteri)为焦点物种,显示出萤火虫生态旅游的兴盛态势。指出了浙江省萤火虫生态旅游面临的栖息地破碎化、管理混乱和游客保护意识薄弱等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发展对策,旨在为构建萤火虫韧性景观、推动全域化生态旅游体系的建立以及促进生态旅游主体性回归提供科学依据。
  • 试验研究
    李翠, 王香琪, 章扬武, 胡振华, 洪俊
    中南农业科技. 2025, 46(1): 1-5.
    为探索适合湖北省大冶市的有机无机肥配施技术,选取大治市金湖街道港背村的稻田进行大田小区试验,研究化肥减量配施有机肥对水稻(Oryza sativa L.)产量和土壤理化性状的影响,同时综合考虑经济效益,提出稳产增产条件下适宜的配比,以期为大冶市水稻化肥减量增效以及地力提升提供科学支撑。设置了4种施肥方式,分别为常规施肥处理(T1)、优化施肥处理(T2)、有机无机肥配施替代15%N处理(T3)、有机无机肥配施替代30%N处理(T4)。结果表明,相较于优化施肥处理,有机无机肥配施处理的水稻产量增加了4.80%~6.64%,土壤有机质、全量以及活性氮、磷、钾含量也均有所提升。综合考虑施用量与经济效益,有机无机肥配施替代15%N的施肥方式效果最好。
  • 实践探讨
    由金文, 周才举, 周武先, 郭杰
    中南农业科技. 2024, 45(12): 75-77.
    对荠苨药材进行了本草考证,介绍了中华娃娃参薄叶荠苨[Adenophora remotiflora (Siebold & Zucc.) Miq.]野生状态下的生态环境及其植物学特征和生物学特性,总结了薄叶荠苨在人工控制条件下的栽培技术,以期为该物种的资源保护与开发提供技术支撑。
  • 学科进展
    徐坚旺, 韦霄, 邹蓉
    中南农业科技. 2024, 45(12): 234-236.
    主要对极小种群野生植物海南风吹楠(Horsfieldia hainanensis Merr.)生态学特征、遗传多样性、繁育技术、化学成分和胁迫响应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总结,以期为海南风吹楠的进一步研究、保护和开发利用提供参考。
  • 学科进展
    刘骞, 陈鑫, 程运斌, 胡西洲, 彭西甜, 彭立军
    中南农业科技. 2024, 45(12): 247-251.
    甜蜜素(环己基氨基磺酸钠)作为人工合成的低热量新型甜味剂,被广泛应用于食品加工中,但是过量使用可能会对人体健康造成潜在的危害,因此,建立准确、高效的甜蜜素检测方法对保障食品安全具有重要意义。综述了国内外在甜蜜素检测方法方面的研究进展,包括浊度法、色谱法(气相色谱法、液相色谱法、离子色谱法)、质谱法(气相色谱-串联质谱法、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等)及其他新型检测技术,并探讨了各方法的优缺点及应用前景。已有的检测方法基本能够有效监测甜蜜素在食品中的合理使用,但仍需不断优化方法来提高检测方法的普适性和准确性。
  • 生态治理
    朱恩骄, 李国锋, 师靖雄, 刘平, 吴兴兴, 诸慧琴
    中南农业科技. 2024, 45(12): 111-115.
    基于地理分布记录和环境因子变量数据,采用MaxEnt模型,利用26个有效分布点和20个环境因子,筛选出9个环境因子,模拟曲胫隐翅虫在中国的适生分布区,并筛选出影响分布的主导因子。结果显示,MaxEnt模型模拟预测精度较高,AUC(ROC曲线与横坐标围成的面积)为0.970;曲胫隐翅虫高适生区为中国西藏东南部地区、云南迪庆、怒江、丽江、大理北部地区,昭通有少量的高适生区,四川南部至秦岭西部一带,湖北与陕西交界地区也有少量分布;中适生区主要分布于高适生区覆盖的边缘。研究结果可为曲胫隐翅虫研究者提供参考。
  • 研究简报
    莫润秀, 黄开健, 黄爱花, 翟瑞宁, 邹成林, 韦新兴, 杨萌
    中南农业科技. 2025, 46(4): 264-267.
    桂黑甜糯621是以自交系黑糯系102为父本、TNL919为母本杂交选育而成的甜糯玉米杂交种,于2021年通过广西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审定编号:桂审玉2021051号)。该品种2020年参加广西鲜食糯玉米区域试验,两季鲜穗平均产量为10 632.2 kg/hm2,比对照品种桂糯519增产17.4%;2021—2022年参加国家南方(西南)鲜食糯玉米区域试验,两年鲜穗平均产量为13 562.5 kg/hm2,比对照品种渝糯7号增产4.3%;桂黑甜糯621品尝鉴定得分86.75分,皮渣率12.36%、支链淀粉占总淀粉的98.05%、花青素总量738.47 mg/kg;桂黑甜糯621感(S)或高感(HS)丝黑穗病,中抗(MR)或抗(R)纹枯病和小斑病。该品种栽培技术要点为隔离种植、适时播种、合理密植、科学施肥及适时收获等,适宜在广西及西南鲜食玉米区种植,已进入推广应用阶段。
  • 试验研究
    刘东海, 王红飞, 刘雯, 张智, 范航琪, 肖卓熙, 李菲, 乔艳, 胡诚
    中南农业科技. 2024, 45(12): 16-20.
    为油菜(Brassica campestris)种植推荐合理的氮磷钾肥配比施肥量,对油菜品种华油杂50进行了“3414”田间试验,采用随机区组设计,测定了油菜植株的农艺性状、产量和品质等关键指标。结果表明,合理施肥提高了油菜产量,与N2P2K2相比,缺乏氮、磷、钾肥的处理(N0P2K2、N2P0K2、N2P2K0)导致减产81.14%、26.40%和22.75%,而增加氮、磷、钾肥的处理(N3P2K2、N2P3K2和N2P2K3)则分别使产量提高了14.60%、4.39%和1.76%;对氮肥和钾肥的产量单因子效应分析显示,氮肥和钾肥存在最佳施肥量,最佳施肥量分别为165.0、57.0 kg/hm2;从农学效率和油菜品质综合考量,N2P2K2是最优处理。在该施肥量下,氮、磷、钾肥农学效率分别是14.5、12.4、10.0 kg/kg,肥料利用率分别为46.6%、15.1%和6.9%;与不施肥处理(N0P0K0)相比,氮磷钾肥提高了油菜籽中的软脂酸、亚油酸、蛋白质含量,降低了综合芥酸、硫苷和含油量。随着氮肥用量的增加,软脂酸、亚油酸和蛋白质含量呈上升趋势。综上所述,黄冈市团风县油菜种植氮肥和钾肥最佳施肥量分别为165.0、57.0 kg/hm2,综合农学效率和肥料利用率,磷肥推荐施肥量为 63.0~94.5 kg/hm2
  • 三农调研
    李戎, 易苏丹, 赵文龙, 谢磊, 王家振, 柳冕
    中南农业科技. 2024, 45(12): 134-141.
    江汉平原光、温、水资源丰富,为“稻-再生稻-鸭”稻田综合种养(RRD)模式提供了理想的条件。探究了2021—2023年江汉平原实施RRD模式的经济效益、水稻产量和产量构成,并将其与中稻(MR)和再生稻(RR)模式的经济效益、水稻产量和产量构成进行比较。结果表明,综合种养模式与再生稻模式平均稻谷总产量显著高于中稻模式(P<0.05);综合种养模式平均经济效益为26 086.9元/hm2,比再生稻模式高出44.6%,比中稻模式高出148.8%;综合种养模式中,再生季稻谷单价显著高于中稻和再生稻模式(P<0.05),且综合种养模式的投入产出比最低,显示出更好的经济效果。
  • 试验研究
    林智, 张静静, 张硕, 安帅霖, 王金辉, 陈雪蛟
    中南农业科技. 2025, 46(1): 14-19.
    为分析2022年云南省昆明市温室生菜软腐病,对从生菜软腐病株中分离的2株极地果胶杆菌(Pectobacterium polaris)CM22112和CM22123进行了高通量测序。通过16S rDNA序列分析和生理生化代谢分析,确认了CM22112、CM22132菌株与极地果胶杆菌菌株NIBIO1006T联系较近,并进一步确定为极地果胶杆菌。通过全基因组测序技术,得到CM22112和CM22132基因组序列长度分别为5 223 707 bp和5 043 792 bp,GC含量分别为54.16%和52.11%,并对测序结果进行了注释与致病系统分析。对极地果胶杆菌种内28个菌株进行比较基因组分析揭示了种内的基因组变异,为制定具有针对性的病害防治方案提供理论支撑,也为揭示果胶杆菌的遗传进化机制提供理论基础。
  • 试验研究
    朱春蓉, 华劲松, 罗小燕, 戴红燕, 刘永嘉
    中南农业科技. 2025, 46(1): 25-28.
    以陇藜1号(M)、青藜1号(N)2个藜麦(Chenopodium quinoa willd.)品种为试验材料,设置3种干旱胁迫处理,即轻度干旱胁迫(W1)、中度干旱胁迫(W2)、重度干旱胁迫(W3),以正常灌水为对照(CK),研究开花期干旱胁迫对藜麦光合特性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干旱胁迫程度的加剧,净光合速率(Pn)、蒸腾速率(E)、气孔导度(Gs)显著降低,叶片水分利用效率(WUE)显著升高;2个藜麦品种在CK、W1、W2下,净光合速率日变化呈双峰曲线,最高峰值出现在11:00,在W3下,净光合速率最高峰值出现在9:00;胞间 CO2浓度日变化呈“V”字形变化,CK、W1、W2胞间CO2浓度最小值出现在13:00,W3最小值出现在11:00,在相同时间点上,不同水分胁迫处理胞间CO2浓度与对照相比,W1表现为上升,W2、W3表现为下降。干旱胁迫造成单株籽粒数量显著降低,千粒重变化相对较小,最终导致单株产量下降,与对照相比,W1对产量的影响未达显著水平,W2和W3对产量的影响达极显著水平。
  • 试验研究
    徐娟, 王莹, 朱婷婷, 杨朝东, 谭德宝, 张霞
    中南农业科技. 2025, 46(1): 29-36.
    通过采集湖北省神农架林区木鱼镇桑寄生(Taxillus sutchuenensis)的气生根、吸器、茎、叶和寄主树皮样本,采用解剖镜下切片法、组织化学研究方法、光学和荧光显微镜下观察拍照记录,研究其解剖结构和组织化学特征。结果表明,①桑寄生的气生根木质部为多元型,后生木质部发达,仅有极少的次生木质部;无内皮层结构,而外皮层有凯氏带和木栓质沉积。②桑寄生气生根皮层细胞分泌富含蛋白质的分泌物,通过破裂的外皮层和木栓层释放,并软化和溶解寄主茎树皮,促进吸器进入寄主,气生根木栓形成层产生木栓层来封闭这些裂口。③桑寄生的吸器通过管胞、导管和薄壁细胞组织穿透寄主树皮,成熟后管胞和导管形成同心环状木质部。④桑寄生茎和叶片的表皮具有厚的角质层,叶片叶肉组织为等面叶。⑤桑寄生质外体屏障结构包括外皮层、周皮和厚角质层,保护其寄生于寄主。桑寄生的结构特征与其适应寄生生活一致,包括气生根分泌富含蛋白质的分泌物,吸器的同心环状木质部和质外体屏障结构。
  • 乡村建设
    曾雅娈
    中南农业科技. 2025, 46(1): 200-205.
    选取江西省吉安市的84个传统村落作为研究对象,运用ArcGIS 10.8中的空间分析工具,利用核密度分析、最邻近指数、地理集中指数、不平衡指数及缓冲分析等方法,探究这些传统村落的空间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吉安市传统村落的空间分布为凝聚型,主要集中在吉水县、安福县、青原区和吉州区4个区域,总体上呈现“中部聚集、四周分散”的空间格局。传统村落的分布受到自然环境、社会经济以及历史文化3个方面的影响。自然环境在传统村落选址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传统村落常分布在低海拔、近水源区域。社会经济因素中,经济水平对吉安市传统村落的空间分布有一定影响。交通条件对传统村落的影响较大,吉安市传统村落大多分布在交通较为便利的区域。庐陵文化对传统村落的分布格局影响显著,文化浓厚的区域传统村落聚集度相对较高。
  • 生态治理
    张皓, 李湘辉, 彭苗苗, 谷澜, 易自力, 李世成
    中南农业科技. 2025, 46(1): 142-145.
    通过数据稀疏化和预测变量去相关的方法,从全球生物多样性信息网、中国数字植物标本馆平台和中国国家标本平台等数据库中收集并处理了242条芦竹(Arundo donax L.)分布数据和8个环境变量,并依据ENMeval包选择的Maxent模型参数组合(RM=1.5,FC=LQHPT),对芦竹的适生区进行了模拟。结果表明,RM=1.5、FC=LQHPT参数组合的ΔAICc=0,表明该参数组合具有较高的可靠性;模型训练和测试的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929±0.002和0.912±0.012,显示出较高的预测准确度;最冷月最低温、年平均气温变化范围和最干季度降水量被确定为影响芦竹分布的主导环境变量,其适宜区间分别为-4.9~15.0 °C、23.6~34.2 °C和62.3~176.8 mm。芦竹的适生区主要分布在中国中部和南部地区,涉及17个省份和1个直辖市,不适宜区、低适宜区、中适宜区和高适宜区所占面积分别为723.09万、108.93万、79.43万、48.55万km2。通过预测芦竹的适生区和探讨制约其适生区分布的主导环境变量,以期为芦竹的引种种植提供科学依据。
  • 生态治理
    杨顺威
    中南农业科技. 2024, 45(12): 116-123.
    为加强生态文明建设与推动土地集约化,以河南省焦作市为例,基于2000年、2010年、2020年的遥感影像解译数据,应用土地利用动态度和土地转移矩阵分析焦作市2000—2020年的土地利用变化情况,以2020年焦作市土地利用情况为基础,结合CA-Markov模型对焦作市2030年土地利用变化趋势进行预测。结果表明,焦作市耕地、草地和林地在2000—2020年持续减少,水域和建设用地持续增加,2000—2010年未利用地面积增加,2010—2020年未利用地未发生变化。焦作市2000—2010年草地、水域和建设用地动态度较大,2010—2020年耕地、建设用地和水域动态度较大,林地、草地、耕地存在复杂的相互转换。2020—2030年焦作市耕地、草地和林地面积减少,耕地、草地和林地之间相互转移,建设用地、水域面积有明显增加的趋势,未利用地面积未发生明显变化。
  • 三农调研
    邹海霞, 陈炎梅
    中南农业科技. 2025, 46(2): 163-167.
    为实现乡村传统工艺产业现代化转型,围绕广西平南县雅埠村小刀锻制工艺的现代化转型展开研究,探讨了其发展情况、困境及转型路径。研究发现,乡村传统工艺产业现代化转型情况为生产方式由手工锻制转向机械化生产、经营角色从“铁匠”变为返乡创业者、产业结构从单一到多元化方向发展。但还存在技术升级、市场拓展、文化传承和小刀锻制工艺产业转型的困境,主要原因是生产过程忽略工艺创新及市场拓展、经营人才流失与主体限制、产业转型缺乏文化与新产业建设。为实现其现代化转型,提出技术创新引领工艺升级、品牌建设提升市场竞争力、人才培养与创新相结合、文化传承与创新相结合的路径与策略。
  • 试验研究
    卫沈妮, 吴辉, 于萍, 谭云飞, 曾祥玲
    中南农业科技. 2024, 45(12): 37-42.
    利用固相微萃取结合气质联用仪分析波叶银桂花朵组织和叶片的挥发性成分,以明确挥发性成分释放的关键组织部位,了解不同组织挥发性物质的差异。结果共检测出111种挥发性物质,雄蕊中的挥发性物质种类最多,有62种,主要是反式-β-紫罗兰酮、芳樟醇、二氢-β-紫罗兰酮;花瓣中有45种挥发物,主要是反式-β-紫罗兰酮、γ-癸内酯、二氢-β-紫罗兰酮;花梗和雌蕊中有20种挥发物,主要是反式-β-紫罗兰酮、二氢-β-紫罗兰酮、3-亚甲基-1,1-二甲基-2-乙烯基环己烷;叶片中有47种挥发物,主要是β-石竹烯、乙酸叶醇酯。花瓣、花梗和雌蕊、雄蕊、叶片各有特有成分分别为8、4、22种和34种。花朵中不规则萜类为主要成分,花瓣中不含倍半萜物质;而叶片中倍半萜物质丰富,不含不规则萜类物质。桂花的花朵和叶片中富含β-紫罗兰酮、α-紫罗兰酮和β-石竹烯等功能性成分,是森林康养的潜在树种。
  • 实践探讨
    李庆华, 冯安凤, 董同国
    中南农业科技. 2025, 46(1): 96-98.
    《生猪屠宰质量管理规范》是中国第一部畜禽屠宰质量管理规范,是保障猪肉产品质量的依据。分析了湖北省生猪屠宰企业在生猪生产和质量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包括省级生猪屠宰行业发展规划未制定、兽医卫生检验人员不符合要求、淘汰类生产工艺设备改造难、生猪临宰前停食静养时间不足、日常检验检测设施设备和人员缺乏、制度和记录不全。针对这些问题提出尽快制定湖北省生猪屠宰行业发展规划、加强兽医卫生检验人员队伍建设、改造升级淘汰类生产工艺设备、严格执行生猪待宰静养管理制度、加大检验检测能力建设、建立健全各项制度和记录的可行性建议,以期为湖北省今后生猪屠宰质量管理规范实施提供参考。
  • 试验研究
    王风成, 高荣, 高大伟, 周圆, 张园园, 彭飞, 王斌, 李新, 刘萌晓
    中南农业科技. 2024, 45(12): 1-3.
    针对部分烟区烤烟钾含量偏低问题,通过开展叶面喷施不同种类钾肥试验,筛选出提高钾含量效果良好的无机钾肥磷酸二氢钾;再与滴灌微生物菌肥胶冻样芽孢杆菌、腐殖酸肥料黄腐酸钾、喷施植物生长调节剂、断侧根等提钾方法进行不同组合试验,整合出一套能有效增加烤烟中钾含量的技术措施,即移栽后35 d,通过滴灌的方式同时施用胶冻样芽孢杆菌和黄腐酸钾,平顶时叶面喷施碧护+喷施磷酸二氢钾,平顶后15 d再次叶面喷施磷酸二氢钾,该方法集成示范效果良好,B1F、B2F、C3F等级烟叶钾含量均达1.5%以上。
  • 三农调研
    孙圳, 马艳
    中南农业科技. 2025, 46(4): 152-158.
    和美乡村建设是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战略部署,积分制作为创新治理工具,为乡村建设提供了新的思路。以Y市S村为例,采用扎根理论的研究方法,通过对深度访谈数据分析,构建了积分制嵌入和美乡村建设的理论模型。研究发现,村民参与意识不足和基层组织统筹协调能力缺失是积分制嵌入的主要困境。村民对积分制的理解有限,且受年龄结构和外出务工等因素影响,参与能力受限。基层组织在资源统筹和政策落实中面临诸多问题,导致积分制的宣传和实施效果不佳。通过政府放权、村委合作、党员带动和村民协助的互动模式,S村逐步克服了上述困境,实现了村庄环境改善、政府职能效率提升和村民参与意识增强的建设成效。旨在为积分制与和美乡村建设的理论研究提供补充。
  • 试验研究
    王金娟, 王晓颖, 王晓惠, 张敏, 吴忧凡, 戴晗祎, 陈嘉正, 施锦辉
    中南农业科技. 2025, 46(4): 52-54.
    建立了QuEChERS-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同位素稀释内标(QuEChERS-UPLC-MS/MS-同位素稀释内标)法,用于同时测定肠衣中氯霉素、甲砜霉素、氟甲砜霉素和甲硝唑的残留量。采用含有1%甲酸的80%乙腈-水溶液作为提取溶剂,并通过QuEChERS净化处理样品。结果表明,在0.5~20.0 μg/L的水平上,4种药物与内标的质量浓度比与色谱峰面积的比值呈良好的线性关系,相关系数均大于0.998 0,检出限均为0.1 μg/kg。加标回收试验的回收率为76.4%~124.0%。该方法操作简单、耗时短、试剂使用少,能满足实际样品的检测需求,为肠衣检测提供了有效的初筛及鉴定方法。
  • 三农调研
    常海滨, 彭红兵, 刘清云, 黄威, 胡海珍, 殷辉, 姚晓芬
    中南农业科技. 2024, 45(12): 169-173.
    为进一步了解湖北省黄冈市油菜种植潜力,强化油菜产业优势,推动黄冈市油菜产业发展,对黄冈市7个市(县)油菜生产进行了调研,分析了黄冈市油菜种植的成本和效益,并从扩大油菜种植面积的潜力大、科技支撑有力、规模化生产带动作用增强、油菜籽就地消化能力强和油菜多功能利用潜力大等方面探讨了黄冈市油菜产业发展前景,认为黄冈市油菜生产主要存在种植效益不高、扩大油菜种植面积的难度增加、加工企业辐射带动作用有限、多功能利用效益不显著等问题,建议加强技术攻关,提升科技支撑能力,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助推产业发展。
  • 学科进展
    王洪壮, 德吉曲珍, 德吉, 旦增曲珍, 次桑卓玛, 贺晴, 李坤, 刘洋
    中南农业科技. 2025, 46(2): 258-262.
    藏猪是青藏高原特有的猪种,具有高原高寒适应性强、抗病力强、饲养成本低、脂肪沉积能力强、肉质鲜美等特点。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藏猪肉产品的需求迅速攀升。为满足市场需求,高海拔地区的藏猪开始被引进到内地养殖,藏猪养殖业正越来越受到关注。但藏猪繁殖力低下、生长速度慢、出栏率低等问题制约着藏猪的规模化养殖,传染病、寄生虫、饲养管理不规范、引种育种不科学等挑战影响着藏猪的健康养殖。通过概括藏猪的现有养殖模式,分析藏猪养殖存在的问题和面临的困难,并提出优化健康养殖的策略,旨在通过科学管理、防疫和科学育种模式提高藏猪的生产效率,促进藏猪的规模化健康养殖。
  • 学科进展
    胥静
    中南农业科技. 2024, 45(12): 218-220.
    查阅国内外相关文献,系统归纳总结新疆水资源分布对土壤盐碱化的影响,对新疆水资源分布与土壤盐碱化情况进行文献梳理研究,以期为水资源分布对土壤盐碱化的影响提供可参考的区域土壤盐碱化文献资料。结果表明,新疆土壤盐碱化呈现以表层土壤盐碱化物聚集为特征,此种盐碱化特征主要出现在玛纳斯河和塔里木河流域的土壤区,包含农田和非农田。表层土壤盐碱化物聚集现象具体表现为含氯化物、硫酸-氯化物型、氯化-硫酸型、硫酸盐、苏打盐等物质聚集在土壤表层。玛纳斯河流域和塔里木河流域土壤表层的盐碱化现象,体现了区域土壤与水的关系。当前土壤盐碱化研究热点主要聚焦在玛纳斯河流域和塔里木河流域的盐碱土改良,对于各地区土壤呈现的盐碱化特征已基本摸清。结合客观认识盐碱地综合利用盐碱地,因水资源分布改良利用盐碱地是未来盐碱土改良的研究热点。
  • 实践探讨
    王勤
    中南农业科技. 2025, 46(1): 99-103.
    从一二三产业方面阐述了达州市畜牧业发展概况,并从龙头企业、产业园区、发展品牌3个方面分析了达州市畜牧业三产融合发展概况,剖析畜牧业三产融合发展存在的问题,包括产业化程度低、产业融合度低、畜牧业管理水平不高、畜牧业组织化发展滞后、畜产品加工业和服务业发展落后、养殖业用地审批破局困难、畜牧业基层专业人才缺失。运用PEST分析探索畜牧业发展模式与路径,提出多方聚力调整产业结构、运用智慧农业重点发展畜产加工业、拓宽产业链促进“畜牧业+文旅”高质量发展等建议,以期为达州市畜牧业产、加、销和农、文、旅三产融合发展提供借鉴。
  • 实践探讨
    胡仲殊, 胡述华
    中南农业科技. 2025, 46(1): 79-81.
    为发挥气象科技为农服务的支撑作用,帮助荆门市雷竹引种项目平稳落地,利用农业气候相似原理,采用欧氏距离系数法,计算了雷竹引种源地浙江省临安市与引种目的地湖北省荆门市4地的平均欧氏距离系数。结果表明,荆门市4地与临安市雷竹生长关键气候因子均为1级相似(以荆门站最小),相似程度较高,可以直接引种并获得成功。介绍了荆门市雷竹引种项目落地的补偿措施和项目实施情况。依据该成果成功将荆门市竹之韵香竹笋种植专业合作社引进帮扶村进行雷竹种植,发挥了产业帮扶的明显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