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排行

  • 一年内发表的文章
  • 两年内
  • 三年内
  • 全部
Please wait a minute...
  • 全选
    |
  • 试验研究
    郭复海, 张玉军, 曹雪花, 马富鹏
    中南农业科技. 2024, 45(12): 11-15.
    为探究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封闭除草剂的药效,选用不同浓度梯度的二甲戊灵和灭草松2种除草剂,以土壤封闭处理的方式对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田杂草进行防除试验。结果表明,施药后15、30、60 d对藜、稗子草的株数统计分析发现,喷施330 g/L二甲戊灵乳油3 000 mL/hm2对藜和稗子草的防效较好;480 g/L灭草松水剂150 mL/hm2对藜的防效更好,而对稗子草防效不明显。喷施330 g/L二甲戊灵乳油,施药后60 d,藜、稗子草的株数和鲜重明显低于喷施480 g/L灭草松水剂,这表明二甲戊灵对藜、稗子草的防效要优于灭草松。二甲戊灵具有较广的杀草谱,对禾本科和阔叶杂草即藜和稗子草具有较好的防效,且喷施量为3 000 mL/hm2时,用药效果最好;灭草松单独使用时对阔叶杂草防效较好,但对禾本科杂草防效不明显。
  • 学科进展
    袁帅, 韩如刚, 李佳, 胡中立, 刁英, 王洲羿
    中南农业科技. 2024, 45(11): 234-240.
    黄精作为中国传统的药食同源植物,具有补中益气、除风湿、安五脏等功效。现代药理学发现其具有调节免疫力、保护心血管、降糖等作用。通过对黄精的本草考证、遗传育种、繁育技术、功效成分以及产业发展情况阐述,综合深入分析了其在各领域相关研究状况,可为黄精产业链发展提供理论依据与支持,促进黄精产业可持续发展。
  • 试验研究
    施力军, 潘宇, 陈路, 唐美琼, 闫志刚, 刘华才
    中南农业科技. 2024, 45(12): 56-58.
    对广西主产区五指毛桃药材不同部位有效成分进行比较分析,为五指毛桃药材的使用提供依据。采用超声波辅助提取法优化五指毛桃中补骨脂素的提取工艺,并使用HPLC法测定了五指毛桃不同部位的补骨脂素、佛手柑内酯含量,色谱柱为Agilent Eclipse XDB-C18 柱(4.6 mm×250.0 mm,5 μm),流动相为乙腈-水(55∶45),检测波长为245 nm,柱温35 ℃,流速1.0 mL/min,进样量10 μL。结果表明,五指毛桃提取补骨脂素提取率最高的提取工艺是使用80%乙醇作为溶剂,超声提取时间15 min,料液比为1∶30时间(g∶mL),提取次数2次。不同药用部位中2种有效成分含量存在一定差异,其中补骨脂素在毛细根中含量最高,为0.719 6 mg/g;佛手柑内酯含量在根皮部含量最高,为3.310 8 mg/g。
  • 学科进展
    姜智慧, 彭木
    中南农业科技. 2025, 46(1): 230-234.
    薄荷是中国传统药食同源药材,已被广泛应用于药品、食品、化妆品等领域。薄荷的有效化学成分包括挥发油类、酚酸类、黄酮类、多糖类等,具有抗氧化、抗炎、抗病毒、抗菌、抗癌等多种功能活性。对薄荷的化学成分、功能活性及其健康产品开发利用等研究进行了综述,以期为后续薄荷饮料、薄荷茶、薄荷保健食品及薄荷日化用品等的开发利用提供参考。
  • 学科进展
    朱加楠, 毕宇, 田爽, 张悦, 于德水, 甄涛
    中南农业科技. 2025, 46(1): 226-229.
    根瘤菌(Rhizobium)与豆科植物构成了自然界中强大的生物固氮系统。根瘤菌剂作为生物菌肥,在提升豆科植物的农艺性状、产量和品质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综述了根瘤菌剂的不同剂型和载体特性,探讨了它们对豆科植物生长、产量、品质、光合性能以及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研究发现,根瘤菌剂能够显著提高豆科植物的根瘤形成、植株生物量和种子产量,改善植物的光合作用效率和土壤的养分状况。尽管根瘤菌剂在提高作物产量和土壤肥力方面具有明显优势,但其在中国的应用面积远低于国际水平,且面临根瘤菌与宿主植物的匹配性、环境适应性等挑战。未来的研究可以利用分子生物学技术,如合成生物学和基因编辑,选育高效广谱的根瘤菌株,以提高根瘤菌剂的研发和应用效率。
  • 乡村建设
    沈栩熔, 秦碧杏, 陆冬园, 邹锦青
    中南农业科技. 2025, 46(3): 215-217.
    为了探究非物质文化遗产广西博白芒编的存续与发展态势,探寻其融入现代社会和助力乡村振兴的情况,基于对芒竹编织文化遗产的传承和发展,分析了博白芒编面临的发展困境,发现其存在非遗芒编传承与保护意识淡薄,产业聚集度不高、缺乏龙头企业引领,缺乏国外电商直播和对外贸易人才,产品创新研发不足、同质化严重,非遗芒编的国内市场占有率低、缺乏竞争优势的困境;提出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建立高校非遗手工艺品传承创新基地、拓宽芒编宣传推广渠道与平台、开拓“公司+基地+农户”的经营合作模式、提高产业聚集度、加大芒编技艺培训等发展路径,从而更好地推动博白芒编产业的发展,为乡村振兴发展做贡献。
  • 学科进展
    符家平, 矫振彪, 焦忠久, 邱正明
    中南农业科技. 2024, 45(11): 226-229.
    为了分析中国韭菜(Allium tuberosum)育种的形势,解决育种生产中存在的问题,通过梳理韭菜品种培育和应用的相关文献,概述了韭菜常规品种和杂交品种的选育方法与技术,及其在种质资源收集、保护和利用方面的应用进展,并对韭菜育种研究的发展方向提出了展望。
  • 学科进展
    刘倩倩, 张小娟, 王立峰, 凌冬, 张鹏飞
    中南农业科技. 2024, 45(11): 218-225.
    小麦(Triticum aestivum L.)单倍体育种是一种有价值的生物技术,通过单倍体诱导技术产生单倍体并加倍获得基因纯合植株,是快速创制小麦种质资源和培育小麦新品种的重要手段。综述了小麦单倍体诱导的相关技术,探讨了单倍体诱导技术的最新研究进展,并深入分析了小麦单倍体诱导技术存在的问题和后续的改进方向,以期为小麦遗传研究及育种提供参考。
  • 学科进展
    严斌, 范书云, 陈凌, 朱镭, 闵勇, 刘晓艳, 田宇曦
    中南农业科技. 2024, 45(11): 212-217.
    综述了柑橘病虫害生物防控的主要技术手段,具体介绍了3种主要柑橘病害(柑橘黄龙病、柑橘溃疡病和柑橘采后病害)和3种主要柑橘虫害(柑橘害螨、蚜虫虫害及柑橘根象鼻虫害)的生物防治情况,并分析了柑橘病虫害生物防控存在的问题和未来需要加强的方向。
  • 研究简报
    边丽梅, 杜江洪, 左妍妍, 郑伟, 张丽妍, 张昊, 郝春雷, 慈艳华, 孟繁盛
    中南农业科技. 2024, 45(11): 249-250.
    玉米(Zea mays L.)品种赤单912是赤峰市农牧科学研究所于2016年以自选系C127为母本、F128为父本组配育成,于2022年9月通过内蒙古自治区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审定编号为蒙审玉2022032号)。该品种为高淀粉品种,品质分析粗淀粉含量为76.83%,同时具有高产、耐密植、抗性好等特点,具有良好的推广前景。文章介绍了赤单912的选育过程、特征特性、产量表现以及栽培技术要点。
  • 学科进展
    彭香玉, 赵剑, 周林, 叶晶
    中南农业科技. 2025, 46(4): 227-231.
    农田土壤重金属污染严重威胁生态安全、农产品质量及人体健康,已成为全球性环境问题。解析了重金属污染的主要来源,包括工矿业排放、农业投入品滥用、污水灌溉及大气沉降,并基于“总量削减-形态调控-风险阻断”的治理技术体系,全面评述了生物、化学、物理及联合修复技术的原理、应用与局限性。重点探讨了植物修复技术的优化方向,包括超富集植物筛选、基因工程强化及微生物协同增效机制,同时提出生物炭改良与农艺调控相结合的生态修复策略。研究指出,微生物-植物、生物炭-植物、基因工程-植物、化学-生物等联合修复技术通过多技术协同,可大幅提升修复效率并降低环境风险,是未来发展的核心方向。旨在推动绿色、经济、可持续的生态修复模式构建,助力耕地资源保护与粮食安全保障。
  • 学科进展
    余侃, 段炼, 黄思思, 郑威
    中南农业科技. 2024, 45(12): 211-217.
    基于纳米硒的特性,综述了利用细菌、真菌及其他微生物合成纳米硒的研究进展,纳米硒的合成机制以及各种非生物因子对纳米硒合成和形态特征的影响,并对纳米硒的未来研究方向提出了展望,以期帮助相关研究人员更精确地合成纳米硒,并将其应用于所需的领域。
  • 试验研究
    刘小芳, 降巧龙, 胡永忠, 杨珧, 瞿勇, 盛德贤
    中南农业科技. 2024, 45(11): 23-25.
    为筛选出适宜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简称恩施州)种植的优质高产大豆[Glycine max (L.) Merr.]品种,以引进的中豆41、圣豆23、华豆38、国豆1、邯豆15、皖豆0102、南农1805、中豆4901、阜豆17、红远2号10个大豆品种为试验材料,测定不同品种的生育特性、主要性状及产量表现等。结果表明,10个大豆品种的百粒重均在20 g以上,百粒重最高的为红远2号,结实率均达90%,产量稳定且最高的是中豆41,其次是国豆1。不同品种生育期、主要性状、产量表现差异明显,同一品种不同年份也有一定差异。由此可知,中豆41和国豆1两个高产大豆品种可在恩施州推广种植。红远2号需继续探索其高产配套栽培技术,作为专用、优质大豆品种供应。
  • 试验研究
    熊昌武, 覃先武, 徐娅, 朱亚军, 伍业旭
    中南农业科技. 2024, 45(11): 72-76.
    嗜酸乳杆菌(Lactobacillus acidophilus)是食品加工与膳食补充剂中应用较为广泛的益生菌菌种。国内乳酸菌发酵大部分使用动物源、植物源性的有机氮源原料,具有一定生物安全和过敏源风险。以安全无过敏源的食品级酵母浸出物为唯一有机氮源,利用单因素筛选、正交试验设计确定嗜酸乳杆菌的食品级培养基配方为40 g/L葡萄糖、25 g/L酵母浸粉FM502、2 g/L柠檬酸氢二铵、0.290 g/L硫酸镁、0.125 g/L硫酸锰、3 g/L吐温80。经发酵工艺优化,确定接种量7.5%(V/V),初始发酵pH 6.5,过程恒定pH 4.5,培养14 h获得嗜酸乳杆菌最终活菌数为3.5×109 CFU/mL,达到行业生产水平。该结果可为更安全的微生态产品的开发创新提供参考和借鉴,提升微生态产品的安全性。
  • 试验研究
    王宗顺, 蔡学建, 徐海明, 宗丰文, 王子琛
    中南农业科技. 2024, 45(12): 59-62.
    第三次全国土壤普查是关于中国土壤资源的全面调查,目的是提升土壤资源保护和利用水平,守住耕地红线,并促进生态文明建设。全硅是土壤中的重要元素,对维持土壤结构和肥力、促进植物生长、调节全球碳循环和缓解全球气候变暖趋势等方面具有重要影响。针对第三次全国土壤普查中全硅的检测方法,即碱熔-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发射光谱法和动物胶凝聚质量法,通过比对2种方法的试验方案、检出限、精密度和准确度,得出2种方法在全硅测定中无明显差异,但考虑到第三次全国土壤普查样品数量较多的特点,碱熔-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发射光谱法更适用于第三次全国土壤普查的土壤全硅测定。
  • 学科进展
    李博, 黄韵雪, 杨晓龙, 张硕, 黄雨晴, 何嘉敏, 张越华, 郭英, 焦春海, 徐延浩
    中南农业科技. 2024, 45(12): 237-241.
    综述了植物黑色素的生物学功能、理化性质与结构鉴定、遗传调控机制及其在工业中的应用进展。黑色素在植物中发挥保护作用,如提供伪装、增强对逆境的抵抗力等,其合成过程涉及多种酶和基因,尤其是多酚氧化酶在植物黑色素形成中起关键作用。此外,植物黑色素的抗氧化、抗菌和紫外线吸收特性,使其在健康医疗领域也显示出应用价值。深入研究植物黑色素的合成机制,有助于提高其在植物组织中的含量,促进其在各行业的应用,旨在为植物黑色素的研究和产业应用提供参考。
  • 实践探讨
    谭旭辉, 元维军, 王华, 由金文, 刘海华
    中南农业科技. 2024, 45(11): 101-104.
    产地初加工是影响药材安全和有效性的关键环节,也是中药材产业链中最薄弱的一环。优化产地初加工技术参数和建立规范的操作规程是亟待完成的重要任务。野菊花作为一种具有清热解毒、抗菌消炎作用的中草药,具有良好的临床应用价值。在文献梳理和实地考察的基础上,对野菊花产地初加工的方法和存在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了合理的建议,以期不断完善野菊花产地初加工技术,指导药农和企业进行科学合理的产地初加工,为野菊花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科技支撑。
  • 三农调研
    殷静蔚, 张明媛
    中南农业科技. 2024, 45(11): 141-144.
    利用2008—2022年中国30个省级面板数据,借助面板回归计量模型、区位熵、Theil指数等方法,对第二产业、第三产业转移对东、中、西部地区区域经济发展差异的影响进行分析,以期得到产业转移对区域经济发展差异的内在影响机制。结果表明,2008—2022年东、中、西部地区产业转移呈现出不同的变化趋势,第二产业由东部地区向中部、西部地区转移,第三产业在东部地区发展势态良好,同时也具备了向中部、西部地区进行产业转移的基本条件,中部地区第三产业的集聚水平不断提升;第二产业、第三产业在3个不同时期的产业转移和控制变量对区域经济发展差距的影响有所差异。
  • 生态治理
    范瑜越, 楼俊伟, 舒素芳, 夏园锋
    中南农业科技. 2025, 46(2): 123-126.
    利用 1973—2022年浙江省金华、衢州地区国家基本气象站的降水资料,研究气候变暖影响下1973—2022年金衢盆地暴雨事件的时空演变特征。结果表明,1973—2022年金衢盆地暴雨事件的发生频次、暴雨事件降雨量和暴雨事件强度均呈振荡上升趋势;暴雨事件的发生频次存在3~5年、7年和24年的振荡周期,其中,前2个振荡周期均通过了95%的信度检验;暴雨事件在每年各月均有发生,但主要集中在暖季(4—9月),累计占比达85.3%,特别是6月发生最多(最高达35.0%);衢州地区的暴雨事件强度和频次均大于金华地区,暴雨事件的中心站位于衢州站;极端暴雨事件主要发生在6—7月,其中最强事件发生在1997年7月8—11日。
  • 三农调研
    章迎春
    中南农业科技. 2025, 46(2): 157-162.
    基于新疆伊宁市宅基地制度改革5个试点村宅基地使用情况和退出过程感知的调查数据,借助史密斯政策执行过程理论构建结构方程模型,探索有效的宅基地退出实施路径。结果表明,以伊宁市农民退出宅基地为实施目标,可达到退出目标的实施路径共有10条,其中更有效的宅基地退出实施路径有3条,包括退出对象-退出结果、环境因素-退出对象-退出结果、政策方案-退出对象-退出结果,影响值分别为0.87、0.78、0.74;实现宅基地有序退出需要保证农民在宅基地退出中的决定性作用,在政策方案的制定或执行机构的政策实施中,应充分保证和拓展宅基地拥有者的利益空间。由此提出,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活跃农民思想观念,进一步明确和丰富宅基地退出政策中的退出标准和补偿模式,强化执行机构的基层管理水平,加大宅基地政策宣传力度,增强退出对象对退出政策和办理流程的熟悉度等政策建议。
  • 学科进展
    张记高, 程伊洛, 汪宏才, 张腾飞, 罗青平, 翟新国
    中南农业科技. 2024, 45(11): 230-233.
    鸡白痢是由鸡白痢沙门菌(Salmonella Pullorum)感染导致的传染性疾病。种鸡鸡白痢净化是防控该病最主要的措施。通过对传统病原学、分子生物学及免疫学三类检测方法进行概述和比较,指出各种方法的优势及不足,创造性地提出了将不同方法进行联合应用的思路,旨在为建立准确、快速的检测方法,优化净化程序及养殖业持续健康发展提供帮助。
  • 乡村建设
    王植, 王莉莉
    中南农业科技. 2024, 45(11): 190-194.
    为加快构建湖南省洞庭湖生态经济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解决农业产业结构大而不强的问题,采用ArcGIS空间分析等方法对湖南省洞庭湖生态经济区农业产业体系发展情况、存在问题进行分析,在综合考虑农产品供给、社会生活保障等各因子的基础上,对湖南省洞庭湖生态经济区的25个市(县、区)进行农业功能分区,在农业分区的基础上对农业产业发展空间格局进行优化调整。结果表明,未来各市(县、区)农业发展空间格局应按照规模化粮油作物示范区、标准化蔬菜生产示范区、种养加一体化农业示范区、外围山地林牧区和丘岗低山粮禽林区进行优化调整。从农业产业、科技支撑、生态等方面提出构建现代化农业产业体系的建议,以保障湖南省洞庭湖生态经济区农业产业发展走上快速发展的道路。
  • 实践探讨
    陈永伟, 徐灿, 张敏, 杨波, 哈蓉, 王昊, 靳韦, 杨桂丽, 马文礼
    中南农业科技. 2024, 45(11): 85-89.
    人们对农业高产的追求已从高肥高水向生产资料高效利用转变,但在转变农业发展理念的过程中,因化肥的不合理施用、农业用水过量导致土壤养分降低、板结,造成耕地生产能力降低,因此,保护耕地质量,应用先进的技术恢复和提升耕地质量,保障耕地综合生产能力,对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研究系统分析了耕地质量提升的影响因素,综述了包括测土配方施肥、秸秆还田、增施有机肥、耕整地、水肥一体化、绿肥养地耕地质量提升技术,并对这些技术进行归纳,表明开展各种提升耕地质量技术模式均能达到相应的经济、生态、社会效益。通过耕地质量提升技术来控制耕地质量,构建宁夏引黄灌区地力提升及耕地质量控制新模式,实现资源利用效率和生态环境健康协同提升。
  • 学科进展
    余为仆, 许晖, 李戎, 柳冕, 文举, 徐正猛, 易苏丹, 徐国华
    中南农业科技. 2024, 45(12): 227-233.
    为了研究水稻(Oryza sativa L.)的抗旱机理,阐述了干旱胁迫对水稻的影响和水稻抗旱性的概念,分析了水稻抗旱性与器官形态、生理生化过程、保护性蛋白质和泛素连接酶之间的关系,综述了与水稻抗旱性相关的信号转导、转录因子和抗旱基因方面的研究进展,以期为抗旱高产水稻的育种及机理研究提供借鉴和参考。
  • 乡村建设
    官波, 陈娉婷, 罗治情, 马海荣, 郑明雪
    中南农业科技. 2024, 45(11): 177-181.
    乡村振兴要高质量发展必需数字赋能,基于湖北省数字乡村建设实践,针对数字乡村建设过程中暴露的云平台服务能力不强、乡村基础数据库支撑能力不足、农业农村数据标准制定不够等突出问题,提出将补强数字乡村云平台功能、完善乡村基础数据库和健全乡村数字化管理服务体系作为数字乡村建设的重要内容,并从加强组织领导、明确参与主体职责、完善投入机制、重视人才培养和技术创新、加快建设成果示范推广等方面提出推动湖北省数字乡村发展的对策建议。
  • 乡村建设
    隋馨仪, 刘宗耀, 王佩之
    中南农业科技. 2025, 46(4): 193-196.
    在文旅融合的背景下,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凭借其丰富的民族文化、产业基础和生态资源,成为探索茶旅融合发展的理想区域。以湘西苗族文化生态茶园为研究对象,分析了文旅融合的理论框架,并从文化融合的维度、融合实现的路径和融合效能的评价标准3个方面构建了系统的理论基础。湘西茶旅融合发展虽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仍面临茶旅项目同质化严重、苗族文化资源开发不合理以及茶产业不规范种植带来的生态隐患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具体的实施路径,包括文化基因解码工程、品牌矩阵建构策略、茶旅融合创新模式、生态种植系统优化、生态景观营造策略、可持续发展机制以及人才培育体系构建等。通过这些策略,旨在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与环境效益的和谐共生,推动湘西苗族文化生态茶园的高质量发展。
  • 试验研究
    何萌, 米兴旺, 李波, 贾琪, 闫文涛
    中南农业科技. 2024, 45(11): 31-36.
    为筛选适宜河西地区戈壁日光温室有机基质栽培的口感番茄品种,以引进的12个口感番茄品种为试验材料,测定不同品种的植物学性状、果实商品性状、果实营养品质、产量与抗病性,综合评价筛选优良品种。结果表明,中小果类型中酸甜果101、 LZZ表现出色,风味浓郁,符合当地消费习惯,且具有一定的丰产性,适宜在戈壁日光温室秋延后茬口推广种植;特小果(樱桃)类型中巧克力综合性状表现突出,抗病性强、产量高,果实品质佳,颜色特别,可以大面积推广栽培;黑美人、ROMEO颜色稀有,适合作为特色产品种植,以作观赏用;其余品种各有优点,可根据实际需要适当种植,以丰富市场选择。
  • 试验研究
    王丹, 李心怡, 卢涵, 靳子健, 吴雪晴, 周和, 宋孟珂
    中南农业科技. 2024, 45(11): 13-22.
    以使用3年温室大棚的蔬菜基地土壤为研究对象,分析大棚种植和露天种植土壤养分、细菌群落组成、多样性以及群落间成员的复杂相互作用,探究使用年限较短设施蔬菜栽培对土壤微生物群落的影响及可能机制。结果表明,棚内土壤营养元素含量高于棚外土壤,pH低于棚外土壤。大棚种植可通过提高总有机碳(TOC)、速效钾(AK)等的含量,提升富营养菌及对钾含量敏感的微生物丰度,降低贫营养菌丰度,进而引起微生物群落α多样性的升高。此外,土壤pH和速效钾含量是影响土壤微生物群落分布的关键因子。大棚种植降低了土壤细菌群落的稳定度、对外界干扰的抵抗能力和细菌之间的竞争作用,改变了群落中的关键节点。制定合理的施肥措施,调整肥料种类、用量及施肥频率,降低土壤营养物质的过度积累,减弱对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尤其是pH和速效钾,有助于土壤科学培肥、耕地质量提升和可持续生产。
  • 实践探讨
    熊伟, 江路霞, 池鹏, 吴雨, 耿栋, 杜成全, 刘胜, 刘洋, 杨乙琳, 潘超
    中南农业科技. 2024, 45(11): 81-84.
    以罗田县为例,根据当地实践情况制定地力提升措施,通过对地力提升工程措施实施前后土壤理化性质、耕层质地结构以及水稻产量进行对比,分析工程实施对地力提升的作用,概括了此类地力提升措施的应用效果,如有效提高土壤肥力、改善耕地生态环境、提升作物产量等。
  • 三农调研
    汪婧, 王泽胜, 李胜, 王景轮, 曹成全
    中南农业科技. 2024, 45(12): 178-184.
    选取浙江省萤火虫生态旅游栖息地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全民萤光计划平台和数据爬取的方法,对浙江省的萤火虫生态旅游资源进行了详尽的信息搜集。通过实地调研,获取了观赏地的具体位置、萤火虫的主要品种、游客数量、场地类型和游览信息提供情况。研究发现,2022年浙江省的萤火虫景点年吸引游客超过70万人,涉及的48个景观点位遍布9个城市,以杭州市、丽水市、湖州市为主。萤火虫的主要活跃期为4—9月,其中端黑萤(Abscondita chinensis)、雷氏萤(Aquatica leii)和三叶虫萤(Emeia pseudosauteri)为焦点物种,显示出萤火虫生态旅游的兴盛态势。指出了浙江省萤火虫生态旅游面临的栖息地破碎化、管理混乱和游客保护意识薄弱等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发展对策,旨在为构建萤火虫韧性景观、推动全域化生态旅游体系的建立以及促进生态旅游主体性回归提供科学依据。
  • 试验研究
    李翠, 王香琪, 章扬武, 胡振华, 洪俊
    中南农业科技. 2025, 46(1): 1-5.
    为探索适合湖北省大冶市的有机无机肥配施技术,选取大治市金湖街道港背村的稻田进行大田小区试验,研究化肥减量配施有机肥对水稻(Oryza sativa L.)产量和土壤理化性状的影响,同时综合考虑经济效益,提出稳产增产条件下适宜的配比,以期为大冶市水稻化肥减量增效以及地力提升提供科学支撑。设置了4种施肥方式,分别为常规施肥处理(T1)、优化施肥处理(T2)、有机无机肥配施替代15%N处理(T3)、有机无机肥配施替代30%N处理(T4)。结果表明,相较于优化施肥处理,有机无机肥配施处理的水稻产量增加了4.80%~6.64%,土壤有机质、全量以及活性氮、磷、钾含量也均有所提升。综合考虑施用量与经济效益,有机无机肥配施替代15%N的施肥方式效果最好。
  • 乡村建设
    郭萌, 王怡
    中南农业科技. 2024, 45(12): 198-202.
    美食文化因其直观的宣传效应、承载的经济效益以及独特的文化属性,被许多城市称为“文化名片”。运用品牌理论的观点与方法,基于对陕西省商洛市的调查,从品牌定位、品牌产品、品牌标识、品牌营销、品牌竞争力和品牌美誉度6个方面构建商洛美食文化品牌建设的理论分析框架,针对商洛美食文化品牌形象标识不鲜明、饮食文化内涵挖掘不充分、美食文化品牌影响力不足、特色小吃品牌缺失等问题,提出做强系列美食主打产品、塑造美食文化品牌形象、强化产业发展理念、创新营销推广方式、推动美食创业就业的品牌塑造策略,进而形成辐射整片区域的美食文化品牌效应,为同类地区提供可复制、可借鉴、可推广的经验与借鉴。
  • 试验研究
    方学儒, 盛永财, 罗益寿, 苏珍珍
    中南农业科技. 2024, 45(11): 48-54.
    基于武威市2013—2019年的夜间灯光数据(Night-time lights data,NTLD)和归一化植被指数(Normalized difference vegetation index,NDVI),通过趋势分析法对武威市人类空间活动强度和地表植被覆盖进行时空变化分析,利用空间自相关分析方法分析了武威市人类空间活动强度对地表植被扩张的影响机制。结果表明,武威市2013—2019年人类空间活动强度整体不断增加,各县区人类空间活动强度排名依次为凉州区、古浪县、天祝县、民勤县;武威市2013—2019年地表植被覆盖呈显著的南北差异,地表植被扩张以古浪县为主要区域,地表植被缩减以民勤县为主要区域;武威市2013—2019年人类空间活动扩展区域整体高于其缩减区域,地表植被扩张区域整体低于其缩减区域;武威市人类空间活动强度与地表植被扩张之间存在4种作用关系,分别是人类空间活动强度增强促进地表植被的扩张,人类空间活动强度低且地表植被的扩张速度缓慢,人类空间活动强度低对地表植被扩张影响小,人类活动强度抑制了地表植被的扩张。
  • 研究简报
    刘经纬, 魏锋, 郑秋道, 李方杰, 史大坤, 王稼苜
    中南农业科技. 2024, 45(11): 253-254.
    玉米(Zea mays L.)自交系PHA458是新乡市农业科学院以本土自交系A01为基础材料,通过与外引自交系PHB1M杂交、自交选育而成的高产、多抗、高配合力玉米自交系。该品种2022年获国家植物新品种权证书,其品种权号为CNA20173824.5,主要介绍了该自交系的选育经过及应用情况,并对玉米种质创新进行了思考,以期为玉米育种工作提供参考。
  • 学科进展
    徐坚旺, 韦霄, 邹蓉
    中南农业科技. 2024, 45(12): 234-236.
    主要对极小种群野生植物海南风吹楠(Horsfieldia hainanensis Merr.)生态学特征、遗传多样性、繁育技术、化学成分和胁迫响应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总结,以期为海南风吹楠的进一步研究、保护和开发利用提供参考。
  • 学科进展
    刘骞, 陈鑫, 程运斌, 胡西洲, 彭西甜, 彭立军
    中南农业科技. 2024, 45(12): 247-251.
    甜蜜素(环己基氨基磺酸钠)作为人工合成的低热量新型甜味剂,被广泛应用于食品加工中,但是过量使用可能会对人体健康造成潜在的危害,因此,建立准确、高效的甜蜜素检测方法对保障食品安全具有重要意义。综述了国内外在甜蜜素检测方法方面的研究进展,包括浊度法、色谱法(气相色谱法、液相色谱法、离子色谱法)、质谱法(气相色谱-串联质谱法、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等)及其他新型检测技术,并探讨了各方法的优缺点及应用前景。已有的检测方法基本能够有效监测甜蜜素在食品中的合理使用,但仍需不断优化方法来提高检测方法的普适性和准确性。
  • 试验研究
    朱春蓉, 华劲松, 罗小燕, 戴红燕, 刘永嘉
    中南农业科技. 2025, 46(1): 25-28.
    以陇藜1号(M)、青藜1号(N)2个藜麦(Chenopodium quinoa willd.)品种为试验材料,设置3种干旱胁迫处理,即轻度干旱胁迫(W1)、中度干旱胁迫(W2)、重度干旱胁迫(W3),以正常灌水为对照(CK),研究开花期干旱胁迫对藜麦光合特性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干旱胁迫程度的加剧,净光合速率(Pn)、蒸腾速率(E)、气孔导度(Gs)显著降低,叶片水分利用效率(WUE)显著升高;2个藜麦品种在CK、W1、W2下,净光合速率日变化呈双峰曲线,最高峰值出现在11:00,在W3下,净光合速率最高峰值出现在9:00;胞间 CO2浓度日变化呈“V”字形变化,CK、W1、W2胞间CO2浓度最小值出现在13:00,W3最小值出现在11:00,在相同时间点上,不同水分胁迫处理胞间CO2浓度与对照相比,W1表现为上升,W2、W3表现为下降。干旱胁迫造成单株籽粒数量显著降低,千粒重变化相对较小,最终导致单株产量下降,与对照相比,W1对产量的影响未达显著水平,W2和W3对产量的影响达极显著水平。
  • 三农调研
    李戎, 易苏丹, 赵文龙, 谢磊, 王家振, 柳冕
    中南农业科技. 2024, 45(12): 134-141.
    江汉平原光、温、水资源丰富,为“稻-再生稻-鸭”稻田综合种养(RRD)模式提供了理想的条件。探究了2021—2023年江汉平原实施RRD模式的经济效益、水稻产量和产量构成,并将其与中稻(MR)和再生稻(RR)模式的经济效益、水稻产量和产量构成进行比较。结果表明,综合种养模式与再生稻模式平均稻谷总产量显著高于中稻模式(P<0.05);综合种养模式平均经济效益为26 086.9元/hm2,比再生稻模式高出44.6%,比中稻模式高出148.8%;综合种养模式中,再生季稻谷单价显著高于中稻和再生稻模式(P<0.05),且综合种养模式的投入产出比最低,显示出更好的经济效果。
  • 实践探讨
    由金文, 周才举, 周武先, 郭杰
    中南农业科技. 2024, 45(12): 75-77.
    对荠苨药材进行了本草考证,介绍了中华娃娃参薄叶荠苨[Adenophora remotiflora (Siebold & Zucc.) Miq.]野生状态下的生态环境及其植物学特征和生物学特性,总结了薄叶荠苨在人工控制条件下的栽培技术,以期为该物种的资源保护与开发提供技术支撑。
  • 试验研究
    刘东海, 王红飞, 刘雯, 张智, 范航琪, 肖卓熙, 李菲, 乔艳, 胡诚
    中南农业科技. 2024, 45(12): 16-20.
    为油菜(Brassica campestris)种植推荐合理的氮磷钾肥配比施肥量,对油菜品种华油杂50进行了“3414”田间试验,采用随机区组设计,测定了油菜植株的农艺性状、产量和品质等关键指标。结果表明,合理施肥提高了油菜产量,与N2P2K2相比,缺乏氮、磷、钾肥的处理(N0P2K2、N2P0K2、N2P2K0)导致减产81.14%、26.40%和22.75%,而增加氮、磷、钾肥的处理(N3P2K2、N2P3K2和N2P2K3)则分别使产量提高了14.60%、4.39%和1.76%;对氮肥和钾肥的产量单因子效应分析显示,氮肥和钾肥存在最佳施肥量,最佳施肥量分别为165.0、57.0 kg/hm2;从农学效率和油菜品质综合考量,N2P2K2是最优处理。在该施肥量下,氮、磷、钾肥农学效率分别是14.5、12.4、10.0 kg/kg,肥料利用率分别为46.6%、15.1%和6.9%;与不施肥处理(N0P0K0)相比,氮磷钾肥提高了油菜籽中的软脂酸、亚油酸、蛋白质含量,降低了综合芥酸、硫苷和含油量。随着氮肥用量的增加,软脂酸、亚油酸和蛋白质含量呈上升趋势。综上所述,黄冈市团风县油菜种植氮肥和钾肥最佳施肥量分别为165.0、57.0 kg/hm2,综合农学效率和肥料利用率,磷肥推荐施肥量为 63.0~94.5 kg/hm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