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期目录

  • 全选
    |

    试验研究

  • 朱笛, 谭军, 彭五星, 向必坤, 李锋, 赵秀云, 施河丽, 祁高富
    2025,46(10): 1-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解决烟草连作导致的土壤酸化、青枯病严重及品质下降等问题,研制了以生物黄腐酸(FA)为载体,复合生防贝莱斯芽孢杆菌R9及营养元素的颗粒型复混生物肥(FRP)。通过在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青枯病重发烟田的田间试验,探究了FRP作为基肥对土壤性质、微生物区系、病害发生及烟叶产质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常规施肥(CK)相比,FRP能显著提高植烟土壤pH,促进烟株对养分的吸收;该处理能显著提升根际土壤微生物多样性,富集鞘氨醇单胞菌属(Sphingomonas)、Gaiella等有益菌属,降低病原菌罗尔斯通氏菌(Ralstonia)的相对丰度,并构建了更复杂、稳定的微生物互作网络,其对青枯病的田间防效达47.90%;同时,FRP在保证烟株正常生长的前提下,提高了烟叶产量和产值,并协调了烟叶内在化学品质,使还原糖、总氮含量显著提升,蛋白质、烟碱和氯含量维持在优质烟叶适宜范围,施木克、氮碱比、糖碱比等关键指标均趋于合理。表明黄腐酸复混生物肥颗粒剂能协同改良土壤、防控病害、提升烟叶产质量,是具有推广应用潜力的烟草功能性肥料。
  • 杨马, 顾钢, 熊晓艳, 洪俊, 李辉, 石倩满, 肖曼丽, 杨利
    2025,46(10): 8-1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明确耕地理化性质、玉米产量构成性状和经济效益等因素在化肥减量配施有机肥试验中的变化规律,为耕地科学施肥提供理论参考,在湖北省十堰市竹山县擂鼓镇玉米种植试验基地进行化肥减量配施有机肥对土壤及玉米产量构成的影响田间试验。结果显示,化肥减量过程中施用一定有机肥的做法,能大幅改善农田土壤的基本理化性质;化肥减量配施有机肥后农田土壤的pH、有机质、有效磷、碱解氮、速效钾含量较对照分别提升1.49%~2.48%、9.76%~14.63%、1.88%~10.26%、10.18%~21.60%、2.95%~10.97%,土壤容重减少3.52%~5.63%。相关性分析表明,土壤pH与容重呈显著负相关,与有机质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有机质含量与容重呈显著负相关。化肥减量20%+2 250 kg/hm2有机肥配施的综合产量和经济效益表现最佳,此时玉米综合产量提升5.90%,经济效益增加1.06%。
  • 赵沙沙, 田永宏, 陈波, 房振兵, 潘高峰, 潘秀才, 孙强
    2025,46(10): 12-1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科学评价两系杂交中稻新品种襄两优827的生产潜力,利用基因型主效应及其与环境互作效应(GGE)双标图分析了其2020—2021年湖北省中稻区域试验数据,评估了该品种的丰产性、稳产性及适应性。结果表明,襄两优827丰产性突出,2年平均产量分别达10 164.43 kg/hm2和9 945.20 kg/hm2;稳产性良好,综合表现优于对照品种丰两优四号;适宜种植区域分析表明,该品种适应性较广,2020年最适宜在天门市禾福地区种植,2021年适宜在宜昌、襄阳、沙洋等6个试点构成的区域种植。襄两优827是丰产稳产性好、适应性广的优良杂交中稻新品种,适宜在湖北省除西南稻瘟病常发山区外的区域推广种植。
  • 冯新维, 杨磊, 罗明全, 高志豪, 陈坤坤, 成志军, 邢云飞, 向东, 苟正贵, 易克, 彭雨情, 李祥梅, 李强
    2025,46(10): 18-2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明确贵州省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烟区湘烟7号中部烟叶采收适宜成熟度,设计M1(移栽后86 d采收)、M2(移栽后91 d采收)和M3(移栽后96 d采收)3个成熟度田间试验处理,分析中部烟叶不同采收成熟度对烟叶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采收成熟度的提高,化学成分方面,氮碱比、两糖差和钾含量逐渐降低,总植物碱、总氮含量和钾氯比呈先降低后升高趋势。外观质量方面,M1的外观质量总分较M2、M3分别高5.77%、1.85%。感官质量方面,M1的感官质量总分较M2、M3分别高1.88%、1.60%。黔南州烟区湘烟7号中部烟叶在移栽后86 d采收较为适宜。
  • 吴建霖, 熊珍, 陈绍全, 翟磊, 周俊, 陈宇超, 马润
    2025,46(10): 22-2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基于久龄白肋烟烟叶在再造烟叶产品中的可用性探索,对久龄白肋烟原料与再造烟叶用烤烟原料进行品质特性分析,分别收集湖北省久龄白肋烟烟叶和再造烟叶用烤烟原料(烟梗、烟末、碎片),对原料化学成分、挥发性致香成分和内在感官品质3项关键指标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湖北省久龄白肋烟烟叶总糖、还原糖含量明显低于再造烟叶用烤烟原料的含量,总植物碱、总氮、硝酸盐和钾含量明显高于再造烟叶用烤烟原料的含量,酸类和酯类挥发性致香成分的含量均低于再造烟叶通用烤烟原料的含量,久龄白肋烟烟叶具有糖含量较低、总植物碱含量较高、酸类挥发性致香物质较低的特性,在感官品质方面表现出刺激性较大、劲头较大的抽吸感受。久龄白肋烟叶中酚类、酯类和内酯类挥发性致香成分的含量均低于再造烟叶用烤烟烟末、碎片原料的含量,酮类、杂环类挥发性致香成分的含量均高于再造烟叶用烤烟原料的含量。久龄白肋烟烟叶具有总氮和总植物碱含量、杂环类和酮类挥发性致香物质含量较高而酯类挥发性致香成分的含量较低的特性; 在感官品质方面表现出香气量较足、香气质尚好、生理满足感较好的抽吸感受。久龄白肋烟烟叶作为原料应用于再造烟叶产品中,将有益于提升产品香气量、香气质和满足感,但可能带来舒适性方面的负面影响,可通过再造烟叶内在指标可调可控的优势进行优化调整。
  • 刘高枫, 佘辉华, 汪训枝, 乐应勇, 周祥艳, 周芬, 罗祖胜, 费金昊, 何芬, 郑进
    2025,46(10): 28-3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解决蒌蒿(Artemisia selengensis Turcz. ex Besser)生产上繁殖方式单一、人工成本较高的问题,以传统的扦插繁殖为对照,探究蒌蒿茎段直播中叶腋数和播种量对植株生长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用带3个叶腋的茎段直播,播后60 d,参试品种阳新一号湖蒿和阳新二号湖蒿的平均不定芽数、平均不定根数、根平均生长量分别比对照高21.6%和23.4%、37.8%和28.9%、32.2%和30.1%,连续3年产量分别比对照平均高9.67%和8.27%;茎段直播播种量为35个/m2时,播种60 d,参试品种阳新一号湖蒿和阳新二号湖蒿的平均不定芽数、平均不定根数、根平均生长量分别比对照高23.6%和26.7%、30.5%和33.0%、 34.3%和32.4%,连续3年产量分别比对照平均高10.4%和7.7%。研究结果进一步丰富了蒌蒿的繁殖技术,为蒌蒿种植提供了新的茎段直播繁殖方式,具有进一步扩大推广示范的意义。
  • 王春艳, 唐贤, 吴秋虞, 靖传羽, 侯纯昳, 冯涵, 王迅
    2025,46(10): 32-3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探究外源硒对蓝莓(Vaccinium spp.)生长与硒富集特性的影响并筛选最适硒浓度,以莱克西蓝莓组培苗为材料,采用穴盘盆栽试验方法,设置0 (CK)、0.03、0.06、0.09、0.12、0.15、0.18 mg/L共7个亚硒酸钠浓度处理。结果表明,硒对蓝莓生长表现出低促高抑的双重效应。低浓度硒(<0.09 mg/L)处理能显著增加蓝莓根系和地上部生物量及SPAD,其中0.06 mg/L处理效果最佳,其生物量较对照显著增加41.67% (根系) 和31.62% (地上部);高浓度硒(≥0.09 mg/L)则抑制植株生长。蓝莓植株各部位硒含量随处理浓度增加而显著升高,且根系硒含量(10.99~98.01 mg/kg)始终高于地上部(6.43~28.47 mg/kg),硒转运系数均小于1且随浓度增加而降低,表明硒主要富集于根系且向地上部的转运能力弱。相关性分析进一步揭示了植株硒含量(无论是根系还是地上部)与反映植株生长的多项指标(包括根系生物量、地上部生物量、根冠比和SPAD)均呈极显著负相关(P<0.01)。0.06 mg/L为促进蓝莓生长的最适硒浓度,但提高硒向地上部的转运效率是富硒蓝莓生产需解决的关键问题。
  • 卢森华, 罗玲, 周永洲, 黄毅, 卢爱玉, 黄鑫华, 丘一仙, 陈宇
    2025,46(10): 36-4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评估健康风险,建立了高效液相色谱-原子荧光光谱联用(HPLC-AFS)法,对天冬[Asparagus cochinchinensis(Lour.)Merr.]中汞、砷元素Hg2+、MeHg、EtHg、As3+、MMA、DMA、As5+ 7种形态及价态进行分离与测定,并对方法进行系统学验证;采用危害指数(HI)和暴露限值(MOE)法对重金属健康风险进行评估。结果表明,所建方法汞、砷元素各形态及价态在相应浓度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R2>0.999),精密度、稳定性的RSD均小于7.5%,平均加样回收率为84.8%~112.1%;21批天冬样品中未检出上述高危形态,健康风险评价显示汞元素HI<1,砷元素MOE>1,风险水平可接受。表明建立的方法灵敏、准确、成本低,适用于天冬中汞、砷形态的检测,市场所售天冬样品中汞、砷形态残留风险低,可为临床安全用药提供依据,并为相关标准的修订提供技术支持。
  • 邹君, 黎娟, 杜艳, 冯海青, 潘晖, 徐玲
    2025,46(10): 41-4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了建立同时测定竹节参(Panax japonicus)药材中5种植物生长调节剂残留量的高效液相色谱法-串联质谱法,采用高效液相色谱串联三重四极杆质谱联用仪,C18色谱柱(100.0 mm×2.1 mm,2.6 μm),柱温35 ℃,流动相A 0.05%甲酸溶液(含10 mmol/L甲酸铵)-流动相B 0.01%甲酸甲醇溶液(含10 mmol/L甲酸铵),梯度洗脱,流速0.4 mL/min,采用电喷雾离子源、多反应监测及正负离子模式采集数据。结果表明,矮壮素、甲哌鎓、3-吲哚乙酸、烯腺嘌呤、脱落酸在各自范围内呈良好的线性关系,加样回收试验均满足要求。18批次竹节参样本均检出3-吲哚乙酸和脱落酸,有6批次检出矮壮素、烯腺嘌呤、甲哌鎓。该方法操作简单、灵敏度高,可用于检测竹节参药材中植物生长调节剂的残留量。
  • 霍景锋, 李映桦, 赵美平, 冯希, 陈维
    2025,46(10): 44-4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建立了干制香菇中苯甲酸和苯甲醛测定的高效液相色谱法,采用乙腈和0.02%甲酸(25∶75,V/V)混合溶液作为提取液,通过超声提取和高速离心处理样品,用C18色谱柱进行分离,在检测波长235 nm处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结果表明,该方法在0.1~20.0 mg/L线性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相关系数均大于0.999 80,回收率在95.2%~107.0%,相对标准偏差(RSD)为0.085 0%~0.703 0%,均符合试验要求。对福建省宁德市古田县古田集贸市场20批次干制香菇样品进行分析,4批次干制香菇样品中检出苯甲酸,检测值在0.005 00~0.006 47 g/kg,苯甲醛未检出。该方法可用于检测干制香菇中苯甲酸和苯甲醛的天然本底值,为科学有效监督苯甲酸使用情况及制定相关的国家或行业标准提供依据。
  • 林坤河, 李婷婷, 罗德莹, 覃济桓, 陈月梅, 赖洁洁, 黄隆凡, 王阿金
    2025,46(10): 49-5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提高黑老虎(Kadsura coccinea)叶资源化利用率并开发天然饲料添加剂,以黑老虎修剪废弃叶为原料,采用单因素试验结合Box-Behnken响应面设计,对其超声辅助提取多酚工艺进行4因素3水平优化,并评价所得多酚的体外抗氧化活性。结果表明,在料液比1∶40(g/mL)、乙醇浓度49%、超声时间23 min、提取温度50 ℃、提取1次条件下,多酚含量为8.23 mg/g,与模型预测值相对误差仅0.72%;验证试验表明工艺稳定可行;体外抗氧化试验表明黑老虎叶多酚对ABTS和DPPH自由基的清除能力随质量浓度增加而增强,呈剂量依赖性;多酚浓度为1.2 mg/mL时,清除率分别为91.53%和91.02%,与相同浓度的维生素C相当。
  • 何莹, 阿丽米热·买买提, 崔明鑫, 吾买尔江¸牙合甫
    2025,46(10): 56-5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研究药物性肝肠毒性及基于肝肠轴的保护性药物, 探讨对乙酰氨基酚(APAP)诱导小鼠肝脏-肠道复合损伤模型的最佳造模剂量,将24只雄性昆明小鼠随机分为对照组(生理盐水)、APAP低剂量组(300 mg/kg BW)和高剂量组(600 mg/kg BW),灌胃给药3 d。末次给药后,检测血清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活性及肠道髓过氧化物酶(MPO)活性,并对肝脏、十二指肠、空肠和回肠组织进行HE染色病理学观察。结果表明,与对照组相比,APAP低、高剂量组小鼠血清ALT、AST活性极显著升高(P < 0.01)或显著升高(P < 0.05),肠道MPO活性显著升高(P < 0.05)。组织病理学检查显示,APAP处理的组别均出现明显的肝细胞水样变性、空泡化及炎性细胞浸润;小肠各段黏膜结构受损,表现为肠绒毛断裂、上皮细胞脱落、固有层增厚。高剂量组72 h死亡率(62.5%)高于低剂量组(12.5%)。表明 300 mg/kg BW剂量的APAP可成功建立稳定可靠的小鼠肝脏-肠道损伤模型,其在诱发显著肝肠病理损伤的同时,具有动物死亡率低、可行性高的优点。
  • 占志勇, 张小单, 幸伟年, 陶功接
    2025,46(10): 60-6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以江西省油茶(Camellia oleifera)主推良种赣无2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室温储藏120 d的油茶籽采用HS-SPME-GC-MS鉴定检测其风味物质组成成分及含量,并计算各风味物质的相对气味活度值(ROAV)确定影响其风味的特征成分,为开展后续相关研究奠定基础。结果显示,在赣无2油茶籽中平均共鉴定出359种15类风味物质,包括萜类(80种)、酯类(47种)、醇类(43种)、杂环类(42种)、酮类(39种)、烃类(32种)、醛类(24种)、酚类(12种)、酸类(11种)、芳烃类(10种)、醚类(6种)、胺类(6种)、含氮化合物(3种)、卤代烃(2种)、含硫化合物(2种)。根据ROAV计算结果,发现仅有9类68种风味物质的ROAV大于或等于1,是影响茶籽风味的关键成分,主要为萜类(21种)、醛类(13种)、酮类(8种)醇类(7种)、杂环类(7种)、酯类(7种)、酚类(2种)、含硫化合物(2种)、芳烃类(1种)。
  • 沈毅, 虞沁, 曹亚凡, 李跃文, 孙永华, 张德顺, 朱尤飞, 李先才, 赵锦超
    2025,46(10): 65-7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探究宣威烟区热泵密闭烤房变黄期稳温时间对烤烟品质的影响,基于前期调查和研究基础,以云烟100为材料,比较了传统燃煤密集烤房(CK0)与热泵密闭烤房(CK1)的烘烤效果,并设置不同变黄期关键点温度和稳温时长的处理,研究其对烤后烟叶综合品质及致香物质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热泵密闭烤房的各项品质指标和致香物质含量均优于传统燃煤密集烤房;中部烟叶在干球温度38 ℃稳温延长12 h,42 ℃稳温延长10 h,上部烟叶在干球温度38 ℃稳温延长14 h,42 ℃稳温延长12 h(H1)的烟叶化学成分含量、感官质量、物理特性、外观质量综合品质和致香物质总量方面整体表现较佳;适度延长稳温时间可促进淀粉、蛋白质降解及香气物质形成,但过度延长会导致细胞结构破损和化学成分失衡。采用密闭热泵烤房并优化烘烤工艺参数,可以提升烤后烟叶品质和致香物质含量,为宣威烟区及其他类似地区热泵烤房工艺优化及烟叶品质提升提供了理论依据。
  • 实践探讨

  • 史文斌, 王家庆, 夏英俊, 智春阳, 韩琳, 董晶
    2025,46(10): 73-7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提高辽宁省抚顺市日光温室在冬季极端雪荷载下的结构安全性,以跨度10 m的第二代节能型日光温室为研究对象,采用有限元分析方法,对比研究了圆管、方管和椭圆管3种截面管型在均匀雪荷载作用下的力学性能。结果表明,温室骨架的最大应力与最大形变均出现在距离骨架顶点约1/3处的横拉筋与前拱架连接区域,该部位为结构薄弱环节;3种管型中,椭圆管在控制结构变形方面表现最优,其最大形变量为23.598 mm,低于圆管和方管,综合力学性能最佳。表明椭圆管更适用于寒冷地区大跨度日光温室结构建设,可为区域性温室安全设计与管型选材提供理论依据。
  • 王修慧, 曹闽苏, 伍元庆, 谭斯坦, 谢嵩, 李文君, 王英军, 王颖娴, 郭俊
    2025,46(10): 76-8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采用田间系统定点观察、调查鄱阳湖平原虾稻连作区二化螟为害寄主植物、越冬幼虫转移、越冬寄主植物、幼虫田外化蛹场所及湿度、成虫田外产卵场所及特点、年生活史等生活习性。结果表明,鄱阳湖平原虾稻连作区二化螟上年10月下旬至当年6月下旬约2/3的时间,越冬代末龄幼虫至第一代螟蛹羽化,在田外杂草间生活;6月下旬至10月下旬约1/3的时间,第一代成虫至第四代(越冬代)末龄幼虫,在晚稻田间生活。利用其特有的生活习性,系统开展农业防控对策研究,提出了防控代别提前、防控场所移前的灌水淹灭螟蛹、田外场所除草控虫的农业防控对策,为鄱阳湖平原虾稻连作区二化螟农业防控提供可行性技术指导,有利于稳健推进稻田农药减量及虾稻连作模式绿色可持续发展。
  • 靳晓杰, 陈沫, 郑俊杰, Antonio Mendes Tavares, 王连军, 雷剑, 柴沙沙, 杨新笋
    2025,46(10): 81-8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规范几内亚比绍甘薯[Ipomoea batatas (L.) Lam.]种植技术,提高几内亚比绍甘薯的产量和品质,从优良品种选择、健康种苗繁育、整地起垄、适时栽插、肥水管理、病虫鼠害综合防治等方面概述了几内亚比绍甘薯的高效栽培技术,以期为该国甘薯高效种植提供技术参考。
  • 潘李泼, 潘飞翔, 谢琼琼, 欧阳一臻, 陈旭, 卓乐斌
    2025,46(10): 84-8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推动麦冬(Ophiopogon japonicus)林下生态种植的可持续发展,促进麦冬产业的健康发展,从生长习性、形态特征和繁殖方法方面阐述了麦冬的生物学特性;基于林下生态种植模式的环境优势和观赏效果分析麦冬林下复合种植模式及郁闭度对麦冬生长的影响;总结了麦冬林下种植技术要点及其植物配置和在园林中的应用情况;综合麦冬林下生态种植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应对措施,为麦冬林下生态种植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参考。
  • 韩卫杰, 张阳, 张壹萱, 黄亮, 刘武华, 黄晓凤
    2025,46(10): 88-9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了探究梅花鹿(Cervus nippon)食源植物的营养价值,对江西桃红岭梅花鹿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梅花鹿的6种食源植物构树叶、胡枝子叶、葛叶、箬竹叶、枇杷叶和杜鹃叶进行了常规营养成分测定和评估。结果显示,构树叶、葛叶和胡枝子叶的粗蛋白质(CP)含量显著高于杜鹃叶、枇杷叶和箬竹叶(P<0.01),CP含量顺序为构树叶>胡枝子叶>葛叶>箬竹叶>枇杷叶>杜鹃叶;构树叶和杜鹃叶的磷(P)含量显著高于枇杷叶、箬竹叶和葛叶(P<0.01);构树叶的粗灰分含量显著高于杜鹃叶、枇杷叶、葛叶和胡枝子叶(P<0.01),显示构树叶含有丰富的矿物质;构树叶的钙(Ca)含量也是6种食源植物中最高(P<0.01)。构树叶的粗饲料分级指数(GI)最高,建议作为梅花鹿适宜的食源植物进行培育。
  • 范昕
    2025,46(10): 91-9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农业科研档案是农业科技创新的重要基础资源,对推动农业现代化和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具有战略意义。分析了农业科研档案在科研延续、生产实践和政策制定中的关键作用,指出在管理机制、信息化建设、专业人才队伍水平和资源共享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并从标准化建设、数字化转型、专业人才培养和共享平台构建等方面提出优化策略,旨在提升农业科研档案管理与利用效能,为农业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 生态治理

  • 王滢鑫, 王石英, 黎鹏飞, 李梦彬
    2025,46(10): 94-9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探索快速精准的耕地撂荒监测方法, 选取四川省第二大粮食生产核心区域安宁河流域中段作为耕地撂荒代表性区域,充分利用Landsat系列遥感影像数据与Google Earth Engine(GEE)平台,结合LandTrendr时间序列分析算法,对1987—2023年安宁河流域中段的耕地撂荒情况进行高效识别与测算。结果表明,研究区1987—2023年耕地撂荒面积为300.22 km2,耕地撂荒率为5.59%,与各地区耕地撂荒率对比处于中等偏上水平;大规模耕地撂荒主要发生在2000年以后,占总耕地撂荒面积的76%,即主要发生在“刘易斯第一转折点”后;通过全局Moran's I指数和空间自相关分析,发现研究区北部山区由于条状耕地分布导致作业困难,从而增加了耕地撂荒的风险,中部河谷平原地区出现了大面积耕地撂荒聚集现象,南部山区的耕地撂荒聚集情况与退耕还林政策的实施时间吻合;利用地理探测器发现2023年耕地撂荒率受到社会经济因素(0.453)的平均影响高于自然环境因素(0.281),其中人口减少是影响耕地撂荒的主导因素(0.588)。
  • 王章训, 张丽
    2025,46(10): 100-10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2023年采取Berlese漏斗法、陷阱法、捕虫网法对上海市浦东新区老港垃圾填埋场林地不同样地中的土壤动物、地表节肢动物、林下节肢动物进行采集,明确土壤改良[覆膜样地(FP)、不覆膜样地(NFP)]对垃圾填埋场中无脊椎动物群落的影响,以未改良土壤(CK)为对照,分别计算其优势度指数、Shannon-Wiener指数、Gini指数、均匀度指数、Margalef丰富度指数和Berger-Parker指数。结果表明,调查共收集到土壤动物681头,地表节肢动物15 194头,林下节肢动物1 455头。多样性分析表明,对土壤进行改良的林地(NFP、FP)3种生境中无脊椎动物的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均高于未改良林地(CK),土壤动物的大多数指标符合覆膜区>无膜区>对照区的规律,地表节肢动物和林下节肢动物Shannon-Wiener指数、Gini指数以及均匀度指数NFP大于FP。
  • 占海歌, 石剑波, 澹腾辉, 蔡俊兵, 阮嘉诚
    2025,46(10): 105-10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无人机具有独特的技术优势和广泛的应用前景,输变电工程建设过程中存在着地表植被和原地貌被严重破坏,进而造成水土流失等问题。基于湖北电网建设过程的实践,系统梳理了无人机技术和输变电工程建设项目水土保持传统人工监测情况,总结了无人机低空遥感技术在输变电工程建设项目水土保持监测的应用情况,并对其发展应用前景进行了展望。结果表明,无人机技术的引入提高了输变电工程建设项目水土保持监测的效率与准确性,具有高分辨率、高效率、低成本等优点,能缩短监测周期、降低人力成本,改善传统人工监测方式耗时长、效率低等问题;通过优化无人机的飞行轨迹和传感器参数,可提高影像的几何精度和匹配效果,从而提高三维模型的精度,结合实时数据精确捕捉地表细微的变化,识别项目区潜在水土流失风险点,为输变电工程建设项目提供更加精确、高效的测绘服务。
  • 王昕婕, 王亚萍, 金文婷, 李佳玺
    2025,46(10): 109-11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探究汉江上游典型林分下枯落物层和土壤层持水功能差异,为该区植被建设提供依据。在汉江上游天柱山选取麻栎林和油松林样地,分别获取土壤及枯落物样品,采用室内浸水法、烘干法等定量分析和综合评价枯落物层和土壤层的水文功能。结果表明,2种林分地表枯落物层总厚度和蓄积量范围分别为5.95~10.8 cm和6.31~13.2 t/hm2,且均表现为麻栎林大于油松林。2种林分下枯落物的自然含水率、最大持水率、最大持水量和最大拦蓄量分别为18.19%~54.28%、148.12%~278.20%、10.42~26.58 t/hm2和3.20~14.41 t/hm2,其中油松林半分解层的最大持水率较高,而麻栎林则有较高的持水量和拦蓄量。二者的土壤容重随着土层深度增大而增加,其值变化范围为1.50~1.67 g/cm3,其中油松林具有较高的土壤储水量,而麻栎林的最大持水量和田间持水量较大。通过坐标综合评价法,得出麻栎林的水源涵养功能更佳,汉江上游区域营建人工生态林时,建议合理优化树种配置,以更好地发挥其涵养水源功能。
  • 孔群芳, 徐晨希, 范志强, 宗梅, 丁元春, 凌张军
    2025,46(10): 114-11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探究城市公园不同下垫面类型对微气候温湿效应的季节性影响,以安徽省安庆市秦潭湖公园为研究对象,于2024年1月(冬)和3月(春)选择晴朗无风天气,对园内林地、水体、硬质铺装、草坪和建筑5类下垫面的空气温度与相对湿度进行实地观测,对比分析其降温幅度与增湿幅度的日变化及季节差异。结果表明, 安庆市秦潭湖公园绿地内,各下垫面类型在春、冬两季对温湿效应均有影响,空气温度、相对湿度均表现为春季高于冬季;降温幅度排序为林地>水体>硬质铺装>草坪>建筑,春季建筑下垫面甚至出现增温效应(负值),增湿幅度排序为林地>草坪>水体>硬质铺装>建筑,且冬季各类下垫面的降温、增湿幅度总体高于春季。林地下垫面的温湿调节效应最优,建筑最弱。建议未来在城市公园规划中,优先保护和发展林地与水体,优化建筑布局与数量,以充分发挥公园绿地的生态调节功能。
  • 沈秀峰, 葛小平
    2025,46(10): 119-12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选取江苏省盐城市为研究区,以10年为间隔,按照1 km×1 km方格将全区共分为16 791个空间单元,采用土地利用冲突测度模型分析1990—2020年由新兴工业城市转为湿地生态旅游城市发展期间土地利用及冲突的时空变化特征。结果表明,①盐城市淤泥质海岸地区的土地利用冲突主要受城镇化发展和海岸带开发双重因素控制。1990年、2000年、2010年和2020年的土地利用冲突指数平均值分别为0.189、0.237、0.241和0.236,各区分布与土地利用转移活跃程度分布总体吻合。②稳定可控区主要分布于无转移的耕地和水域区域,空间单元占比自1990年的60.8%持续下降到2020年的39.3%;基本可控区主要分布于城郊结合部发生转移的耕地和水域区域,空间单元占比自1990年的22.0%持续上升到2020年的32.9%;基本失控区主要分布于严重失控区周围,空间单元占比自1990年的11.9%持续上升到2020年的21.0%。③严重失控区空间单元占比自1990年的5.3%上升到2000年的10.1%,而后逐渐下降为2020年的6.9%,主要分布于各城镇化扩张区和海岸线向陆地一侧的围填海开发区域,以水域耕地相互转换和耕地转建设用地占比较大。其中,城镇化扩张区域范围不断扩大;海岸线向陆地一侧围填海开发区域先扩展后缩减,以2010年为拐点,由于发展战略转变,冲突程度下降。
  • 艾科拜尔·再丁, 程硕, 李灵希, 黄秋霞, 黄军, 于伟
    2025,46(10): 124-13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找出新疆玛纳斯县降水量和气温历史演变规律,为中长期气候变化趋势预测提供依据,利用M-K非参数趋势检验、Morlet小波分析等方法,基于新疆玛纳斯县气象站1961—2020年的降水和气温数据,分析玛纳斯县60年不同尺度的降水量和气温变化趋势。结果表明,玛纳斯县1961—2020年年平均降水量总体呈现明显的增加趋势,年降水量波动幅度较大,四季降水皆为增加趋势,其中春季降水贡献最大,冬季降水贡献最小;年平均气温总体呈波动上升趋势,与全疆、全国、全球平均气温的上升趋势一致,四季气温皆为增加趋势,其中春季、冬季气温上升趋势最大,夏季最小。M-K突变统计分析说明,降水量自20世纪70年代中期以来持续保持上升趋势,1983年为突变开始时间,2001年开始UF曲线突破临界线,降水增加趋势显著;气温UF曲线1990年以来持续大于0,且表现为快速上升的趋势,突变从2005年开始并在2008年UF曲线突破临界线,气温上升趋势显著。功率谱、波谱分析表明,年降水量大致表现为8~12年和14~17年的周期振荡特征,其中14~17年为主周期;气温大致表现为3~10年和10~15年的周期振荡特征,其中3~10年为主周期。平均变化的时间序列显示,年均降水量和气温在5年特征时间尺度上变化的周期大约为20年,推测2020—2040年也是一个完整的周期。根据趋势可以判断降水量在2020—2025年可能依旧是由丰转枯的趋势,2025年以后的10年降水量有由枯转丰的趋势;气温则在2020—2030年有由冷转暖的趋势。
  • 孙硕阳, 张腾, 张弛, 高宇
    2025,46(10): 131-13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了研究气象条件对新疆石河子市小麦蚜虫生消的影响,利用1992—2021年蚜虫观测资料与其对应的气象资料,采用相关分析、逐步回归方法,研究小麦蚜虫生消变化与不同时间尺度气象要素之间的相关性,并建立虫情预报模型。结果表明,石河子市小麦蚜虫因前期温度、水分条件适宜而发生发展,因小麦成熟而消失(迁移)。3月平均气温、3月平均最低气温、3月下旬至4月上旬平均气温、4月上旬平均最低气温、3月下旬至4月上旬降水量对小麦蚜虫始见期影响极显著。4月下旬至5月上旬平均气温、5月上中旬平均气温及平均最低气温、4月下旬至5月上旬降水量,5月上旬地面0 cm温度对麦蚜高峰期影响极显著。4—5月的气温和降水量对麦蚜高峰期虫口密度影响显著。麦蚜虫始见期、高峰期及高峰期虫口密度的回归预测模型的预报准确率在75%~80%。麦蚜虫生消分析结果可为地方小麦灭虫防灾、建立虫情气象指标系统和虫灾等级预测预报提供参考。
  • 三农调研

  • 许灵杰, 穆东升, 李光雷, 马云飞, 姜超英, 韦斌, 陈丽萍
    2025,46(10): 136-13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通过对A产区9个县938户不同种植规模烟农的种烟成本和收入进行调查,运用回归分析研究种植规模与纯收入的关系。结果表明,种植规模越小,投入成本越低,纯收入越高,但总收益不高;种植规模越大,投入成本越高,靠规模化效益获取经营收益;回归分析得出,当种植面积在3.24 hm2时,户均纯收入达到最大,为7.38万元,当超过3.24 hm2后,其边际效益为负,户均纯收入会逐渐减少。规模化种植是现代烟草农业发展趋势,培育和发展3.33 hm2左右的职业烟农对稳定烟叶产业发展、推动烟草农业现代化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 官波, 陈娉婷, 罗治情, 马海荣, 郑明雪
    2025,46(10): 139-14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通过实地调研和访谈了解到湖北省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状况。湖北省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数量持续增长、经营规模扩大、生产要素配置提高、创新意识不断增强,在促进小农户与现代农业有机衔接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针对湖北省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面临的自然灾害抵御能力较弱、信贷渠道不畅、保险保障能力有限、联合社发展受限和基层农经指导人员有待充实等现实问题,从强化战略地位、强化金融支持、创新经营模式和加强队伍建设方面,提出促进湖北省农民专业合作社高质量发展的对策建议,一是强化战略地位,制定推动农民专业合作社高质量发展的政策文件;二是强化金融支持,研发满足农民专业合作社高质量发展需要的信贷和保险服务;三是创新经营模式,形成推进农民专业合作社高质量发展的多元发展格局;四是加强队伍建设,打造指导农民专业合作社高质量发展的专业服务团队。
  • 孙景鑫, 张景烽, 吕雪, 阿依达娜·木合亚提, 阿义江¸木拉司别克
    2025,46(10): 144-14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牧民定居工程在改善牧民生活与恢复生态的同时,推动了生计策略的多元化转型。以可持续生计分析框架为基础,对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沙湾市哈拉干德定居点牧民的生计策略选择及其影响因素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定居牧民的生计策略可划分为纯游牧型、半游牧半务工型与纯务工型3类;人力、自然、物质、社会和金融5类生计资本中,人力资本是影响策略选择的关键因素,自然资本影响相对较弱;人均补贴、人均收入、住房面积及社会资本是主要的积极驱动因素,而教育水平不足、文化适应困难与物质资本薄弱是核心制约因素。旨在为优化牧区定居政策、促进牧民可持续生计融入国家现代发展大局提供理论依据与实践参考。
  • 袁荻, 陈杰, 左璐, 陈星霖
    2025,46(10): 150-15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以湖北省钟祥市为对象,总结钟祥市葛产业资源禀赋、文化发展、产业基础、政策支持,分析出种质资源与种苗繁育体系不完善、种植技术和管理有待提高、产业链条有待完善、品牌影响力不足的主要问题,并针对性地提出培育路径和发展对策,加强种质资源保护、提升标准化生产水平、加强加工技术创新、强化龙头企业培育、完善市场流通体系、推进产业融合发展、 强化品牌建设推广和完善产业服务体系,对钟祥市葛产业下一步发展提供指导意见。
  • 张得婷, 王志强
    2025,46(10): 155-15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在全面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新时代背景下,农村公共文化服务满意度既是衡量公共文化服务效能水平的重要标准,也是农村居民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集中体现。以乌鲁木齐县作为研究区域,从区域设施与服务能力、使用情况与参与程度、服务效果3个维度采用李克特五分量表法进行效能满意度测量。结果表明,乌鲁木齐县农村公共文化服务效能的总体满意度达3.587,其中区域设施与服务能力、使用情况与参与程度、服务效果的满意度均值分别为3.440、2.717、3.498,表明农村公共文化服务得到了多数人的认可。
  • 杨雪娇, 戴泉
    2025,46(10): 160-16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聚焦上海市消费者对以新疆天蕴三文鱼为代表的新疆生鲜水产品的支付意愿及其影响因素,基于402份有效问卷数据,运用有序Logistic回归模型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消费者的年龄、家庭月收入、最高学历及品牌关注度等因素对支付意愿具有显著影响,而性别、婚姻状况、家中是否有未成年人、包装与商标等因素影响不显著。口感、原产地认知和广告/电商营销亦显著提升支付意愿。据此,建议从差异化营销、品牌建设、品质提升及强化宣传等方面制定策略,以增强新疆生鲜水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和消费认可度。
  • 乡村建设

  • 杨惠茹
    2025,46(10): 165-17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探讨了中国城乡融合发展的基本内涵和核心特征、中国式现代化与城乡融合发展的生成逻辑,对泸州市江阳区开展调查研究,分析总结出泸州市江阳区的概况、定位与远景规划,以及江阳区推进城乡融合发展的经验做法,具体体现在城镇布局持续优化、产业发展支撑有力、基础设施不断夯实、城市更新逐渐有序、公共服务加快提升5个方面。调查发现,江阳区城乡融合发展面临的挑战,即城乡居民收入差距逐渐拉大、城乡融合发展不均衡较为明显、产业发展对城乡融合的带动作用不强。针对这些挑战,提出江阳区推进城乡融合发展的优化路径,包括扩大经济发展规模,提高乡村收入水平;统筹城乡融合发展,缩小城乡发展差距;畅通城乡要素市场,促进城乡要素双向流动。
  • 徐蓉
    2025,46(10): 172-17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强国建设的前进方向。四川省安宁河流域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形成了一系列发展经验,为谱写中国式现代化攀西发展新篇章提供了坚实的基础。从“宜居”“宜业”“和美”3个维度进行系统剖析发现,安宁河流域在基础设施建设、乡村产业发展、乡村治理及乡风文明建设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但还存在理念认知有偏差、多元主体协同不足、生态环境修复难度大、资金压力大、产业发展尚未统筹及乡村治理能力有待提升等问题。可通过借鉴“千万工程”经验,树立良好发展理念,一体化推进生态宜居、发展宜业、生活和美建设,循序推进安宁河流域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
  • 王来所, 贺勇鹏
    2025,46(10): 176-17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以内蒙古自治区鄂尔多斯市东胜区为研究对象,分析其乡村产业发展取得的成绩、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振兴路径。东胜区乡村产业在粮食和重要农畜产品供给、农牧业项目建设、设施农牧业、农畜产品加工和农牧业品牌建设等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仍面临产业结构不平衡、资源约束突出、产业链条短、经营主体弱、三产融合不深等挑战。从规划引领、三产融合和改革创新3个维度提出振兴路径,包括科学规划村庄空间布局、深化“三变”改革和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推动农牧业与加工流通旅游等产业融合、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和社会化服务等,以促进东胜区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并为类似地区发展提供参考。
  • 周力, 镇玮婷
    2025,46(10): 179-18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从中国大学生创新创业的背景入手,分析了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与乡村振兴的关系,探索了中国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育的路径,通过强化价值观认同、搭建多元化实践平台载体、推动成果转化和产业升级等,提升中国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让中国大学生创新创业和乡村振兴形成良性互动,以期为中国乡村振兴和农业农村现代化事业做出贡献。
  • 专业教育

  • 付咪, 卜耀军, 徐伟洲, 杨斌
    2025,46(10): 183-18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在新时代“大思政”教育理念引领下,以榆林学院荒漠化防治工程学课程为例,通过文献研究法梳理“大思政”与专业课程融合的核心要义、政策要求及国内外相关课程改革经验,采用深度访谈法分析荒漠化防治工程学课程思政教学方面存在的问题,探讨了专业课程与思政教育深度融合的改革路径与实践成效。基于“思政引领、专业为本”的课程改革思路,挖掘荒漠化防治领域蕴含的思政元素,从课程思政的必要性出发,剖析了教学实践中存在的思政意识薄弱、内容单一、评价体系不健全等问题,提出了以成果为导向的课程思政实施方案,包括重构教学目标、优化课程内容体系,整合教学内容、构建课程思政教学框架,深化课程改革、推进思政元素课堂融入,强化教师思政教学能力建设的实施路径,并构建了以“N+1”多元化考核模式为核心的荒漠化防治课程思政教学评价体系。研究表明,课程思政有机融入专业教学,能够有效提升学生的专业认同感、生态责任意识和家国情怀,可为实现培养具有国家情怀及专业素养的育人目标提供有益借鉴。
  • 阿依吐尔逊·沙木西, 赵俊, 吴彦山
    2025,46(10): 186-18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详细了解学生对学科竞赛与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的认知和参与意愿,以新疆农业大学土地资源管理专业111名学生作为调查对象,运用简单统计分析方法,对学生对学科竞赛与大创项目的认知和参与意愿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该校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学生参与各类学科竞赛和申报大创项目的积极性较高,也比较认可各级(校级、自治区级和国家级)学科竞赛和大创项目对学生的帮助,但还有一部分学生对学科竞赛和大创项目了解不是很全面,大部分学生希望学校和学院层面加强宣传,提供参加学科竞赛和申报大创项目的相关信息渠道。根据调查结果,建议新疆农业大学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在今后应用型人才培养过程中加强宣传,以教促学,教学相长,专业教师积极组织和指导学生,提高学生参加各类学科竞大赛的积极性,通过学科竞赛不断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
  • 郝倩, 王方超, 陈芳, 曹培, 黄智
    2025,46(10): 190-19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应对新农科与新工科建设背景下复合型人才培养的需求,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工程训练中心以STEM教育理念为引领,依托设备更新与课程重构,对工程训练体系进行了优化。阐述了以智能制造产线、工业机器人、协同管理(PLM)等前沿技术模块为核心,融合传统制造技艺的多层次实训项目建设内容,并突出了“虚实结合、梯度培养、专业融合”的教学特色。实践表明,优化后的课程体系增强了学生在工程设计、智能装备操作及跨学科创新方面的综合能力,为农业院校深化工程教育改革提供了可借鉴的路径。
  • 张敏, 万鹏菲, 李晓华, 陈星星, 李晓冰, 周孝琼, 张林林, 林炜明, 孙艳发
    2025,46(10): 195-19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提高地方涉农应用型本科院校临床兽医学专业复合型、创新型、应用型农林人才培养质量,龙岩学院以临床兽医学主要课程兽医临床诊断学、兽医内科学、兽医产科学为试点,探索以复合应用型人才培养和临床兽医学专业课程为导向的多样、立体课程改革途径。通过调整、整合课程结构,引入案例教学法、采用BOPPPS教学模式建设培养复合应用型人才课程体系;基于临床兽医学对实操能力的需求,建设综合能力模块实践教学体系,构建基于One Health理念的科研育人体系。通过多渠道、多形式改革构建的地方涉农应用型本科院校临床兽医学课程体系,在提高教学质量、满足企业人才需求和提升人才竞争力方面取得了较好的应用成效,可为涉农应用型本科院校课程体系改革提供参考。
  • 吴俊华, 雷锦霞, 邵林生
    2025,46(10): 198-20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以山西农业大学校地合作乡村振兴示范村创建为例,对地方高校科技助力乡村振兴示范创建的典型模式进行了分析。研究发现,该校在构建实行书记挂帅、部门组织、学院牵头的组织管理模式前提下,以先进农业科技成果推广应用为支撑,通过政产学研企联合协作,合力共创产业振兴;深耕校地合作育人新模式,内引外联,全力构建人才振兴;坚持发挥乡村文化资源促进乡村文化振兴的基础性功能,以农促文,以文彰旅,以旅兴农,融合培育文化振兴;以开展绿色、有机农业技术的应用推广为重点,构建形成绿色环保农业生产模式和产业链条,奋力擦亮生态振兴;支部共建,结对培育,通过选派驻村党员干部、创新共建模式等具体措施,着力夯实组织振兴。
  • 杨新月
    2025,46(10): 203-20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大历史任务,是新时代“三农”工作的总抓手。高职院校必须紧跟乡村振兴国家战略,履行服务社会发展职能,促进自身高质量发展。山东轻工职业学院依托全国数字商贸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乡村振兴产业学院等育人载体,聚焦乡村振兴中的难点、堵点问题和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充分发挥职业教育在助力乡村振兴工作中的作用与价值,探索完善非农高职院校赋能乡村振兴新模式,发挥丝绸、电商等特色专业优势,积极构建振兴乡村的“钻石模型”,创新实施“数商助农”轻院路径,并在周村区南郊镇党建联合体中推广应用,最终达成特色产业兴、人才培育精、文化传承新、生态环境美、党建引领强的“五好”卓越成效。
  • 周泽建, 周江琳, 韦伊, 邓永红
    2025,46(10): 207-21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通过对635名广西林业类高职大学生的问卷调查,探讨了大学生返乡就业创业意愿。调查数据表明,由于农村存在薪资低、发展前景小等不利因素,广西林业类高职大学生返乡就业创业意愿不强,但是可以通过设置针对性强的乡村振兴课程和实践项目提高其意愿度;返乡就业待遇优厚和创业优惠政策是促使林业类高职大学生返乡支持乡村振兴的动力。因此,政府应该引导、塑造林业类高职大学生返乡就业创业的良好环境,学校应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主动适应乡村振兴需求,畅通大学生返乡就业创业之路,以便提高学生的农村就业创业意愿。
  • 学科进展

  • 杭翠翠, 刘平, 陈曦, 王晟, 姜岚
    2025,46(10): 212-21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了解土壤改良研究的热点和发展态势,可为中国土壤改良提供情报和参考。基于CNKI和Web of Science数据库,利用VOSviewer和CiteSpace软件对土壤改良研究相关文献进行计量分析。结果表明,土壤改良研究发文量整体呈上升趋势,主要集中在中国、美国、德国、澳大利亚等;中文发文排名前3的分别是《水土保持学报》《土壤通报》和《土壤》,英文发文排名前3的分别为《Science of the Total Environment》《Agronomy-Basel》和《Environmental Science and Pollution Research》;中文文献和英文文献最大的核心作者群分别是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的冯浩团队及南京农业大学的李恋卿团队;“产量”“改良剂”“生物炭”等一直是发文的重点和热点,近几年国内外均没有出现新的高频研究热点,“连作障碍”以及“pollution(污染)”是该领域的新兴研究方向。未来可能更多将生物炭与其他改良剂结合,开发新型环境友好型改良剂,以实现对土壤-生态-植物系统的长期有效性和环境安全性。
  • 朱坤淼, 吕昂, 陈鑫, 胡西洲, 张淑娜, 刘军
    2025,46(10): 220-22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了开发木醋液在作物生长与抗逆上的应用价值,归纳了木醋液的来源与成分含量,总结了木醋液施用浓度的范围,对作物生长与产量、生物与非生物胁迫抗性以及安全性的作用。研究表明,适宜浓度的木醋液具有促进作物生长、提高作物产量和抗逆的作用。该研究旨在为木醋液应用于作物生长与抗逆提供理论参考。
  • 张蕊蕊, 雷剑, 柴沙沙, 靳晓杰, 杨新笋, 王连军
    2025,46(10): 223-23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甘薯[Ipomoea batatas (L.) Lam.]作为全球重要的粮食作物,其抗旱耐盐机制研究对于保障粮食安全、利用边际土地具有重要意义。综述了甘薯应对干旱和盐胁迫的生理与分子机制,主要从渗透调节(脯氨酸、甜菜碱、可溶性糖等有机渗透物质及IbNHX2IbPSS1等离子稳态基因)、活性氧清除系统(SOD、CAT、APX等酶促系统及AsA、GSH、类胡萝卜素等非酶促系统)、信号转导途径(CBL-CIPK、MAPK级联等)、植物生长调节剂(ABA、JA、ETH等)及转录调控(NAC、MYB、bZIP等转录因子)5个方面进行了探讨,展望了未来通过外源物质施用、合成生物学与基因编辑技术应用及深度解析分子调控网络等策略进一步深化甘薯抗逆研究和育种的方向,以期为甘薯抗旱耐盐品种的选育与栽培提供理论参考。
  • 谢晨, 孙茜, 余菁, 江晨悦
    2025,46(10): 231-23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助农直播正在成为乡村经济发展的新兴力量,同时也是赋能乡村振兴的重要方式。通过量化2020年以来的直播助农主题学术论文,发现相关研究热度不断攀升,研究资助力度持续增强。研究呈现出“数据化+理性化”趋势,“党建引领+地方发力”的建设模式在不断增强,以“政府+干部+青年”的协同共建机制也在逐步凸显。通过分析学术研究情况,厘清直播助农趋势走向,为乡村振兴中的直播发展提供合理化建议。
  • 张惟依, 李敏
    2025,46(10): 235-23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以Web of Science数据库作为外文文献数据来源,对1998年1月1日至2024年3月4日数据库中收录的昆虫表皮碳氢化合物相关文献进行统计,并利用文献计量工具VOSviewer软件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998—2024年该领域全球研究发文量整体呈缓慢增长趋势。关键词突现结果显示,昆虫表皮碳氢化合物研究热点集中于Cuticular Hydrocarbons、Hymenoptera、Evolution、Nestmate Recognition。有关昆虫表皮碳氢化合物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膜翅目昆虫类群,主要见于体表蜡质层成分与功能、信息素通讯、种内识别和种间生殖隔离等领域。
  • 吴木兰, 王圣铕, 林启昉, 严胜泽, 谢婷
    2025,46(10): 239-24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综述了灵芝(Ganoderma lucidum)的营养功能及其主要活性成分的提取与纯化技术,探讨了其抗氧化、免疫调节、抗炎、抗肿瘤等生物活性,并总结了灵芝在食品领域的应用情况及产品开发潜力,提出了未来产品开发的策略与方向。灵芝在食品领域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随着科学研究的深入和新技术的应用,灵芝产品的市场需求预计将持续增长,并将为人类健康做出更大贡献。
  • 张仙, 杨欣悦, 胡西洲, 李彪, 刘祖新
    2025,46(10): 244-24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随着克氏原鳌虾(Procambarus clarkii)产业规模持续扩大,其加工副产物(虾头、虾壳)的资源化利用成为产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方向。系统综述了克氏原鳌虾副产物中虾青素的提取技术、成分分析方法及其多领域应用前景。研究表明,天然提取法(如超临界CO2萃取、红发夫酵母发酵)因生物活性高、环境友好等优势逐渐替代传统化学合成法;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凭借高灵敏度成为虾青素检测的主要方法,而紫外分光光度法则因其操作便捷适用于企业快速自检。提出通过优化绿色提取工艺,完善标准化检测体系,拓展虾青素在食品、医药、化妆品等高附加值领域的应用,推动克氏原鳌虾副产物资源的高效循环利用,以期为提升产业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提供理论依据。
  • 向荟璇, 荆涛, 凌然, 周欢, 王虹影, 王涛丽
    2025,46(10): 249-25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运用CiteSpace软件对中国知网(CNKI)1999—2022年国内传统村落872篇研究文献进行可视化分析,生成科学知识图谱。研究发现,1999—2022年中国传统村落的研究热点主要集中在空间演变、形态特征、保护更新等方面,但对于传统村落的更新方向多集中在公共空间、传统民居以及景观更新方面;热点是村落街巷空间更新的研究,并且多学科视角研究较为丰富。研究旨在探索出适合于中国实际情况的传统村落更新保护策略,以期改善传统村落的人居环境,探寻符合大多数传统村落特点的继承和开发路径。
  • 研究简报

  • 张迪, 侯金权, 向德明, 滕凯, 陈前锋, 朱三荣, 张鹏, 王耀辉, 向康, 米江华, 彭镜先, 周佳民
    2025,46(10): 254-25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筛选出防治烟草黄瓜花叶病(CMV)较好的药剂和防治方法,以烟草黄瓜花叶病为防控靶标,通过田间小区试验测定了3%超敏蛋白分散粒剂(稀释2 000倍)和磷酸二氢钾对烟草黄瓜花叶病的田间防效。结果表明,在苗期感染烟草黄瓜花叶病的烟苗,施用3%超敏蛋白分散粒剂和磷酸二氢钾能降低CMV的发病率;尤其是在苗期和大田前期连续4次施药防治后,在大田中后期田间防效分别达96.1%和86.4%,说明施用3%超敏蛋白分散粒剂和磷酸二氢钾能较好地控制烟草黄瓜花叶病的发生,提高烟叶产量和产值,具有一定的推广应用价值。
  • 陆铮铮, 朱方身, 肖仲久, 李小霞, 阳序言
    2025,46(10): 257-25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探索中药在植物病虫害防治中的应用范围,选择常见的15种中药提取液,在室内测定其对烟草赤星病防治的效果,采用平板对峙法进行对峙培养,通过测量对峙培养后的抑菌直径测定其防治效果。结果表明,黄芩、连翘和黄连3种中药提取液对烟草赤星病病原菌具有较强的抑制作用,对峙培养5 d的平均抑菌直径分别为45.4、39.2、24.0 mm;其余12种中药提取液对烟草赤星病病原菌无抑制作用,且其中百部、大黄、紫苋、黄芪、土茯苓、苦参、蛇床子7种中药提取液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
  • 王丞博森, 阿呷里子莫, 岳梅, 李婷, 张雪晗, 麻卡吉夫, 尹萌萌, 魏昌赫
    2025,46(10): 260-26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研究不同紫稻品系分蘖期对干旱胁迫的生理响应,以XC-105、XC-118、XC-119、XC-121、XC-122、XC-127这6个紫稻品系为试验材料,在分蘖期对其进行干旱胁迫,在第1、4、7天分别取样,测定可溶性糖、可溶性蛋白质、丙二醛和脯氨酸含量,通过隶属函数法对6个紫稻品系的抗旱性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伴随干旱时间的增加,可溶性糖含量不断增加的有XC-105、XC-118和XC-122,先增加后减少的有XC-119和XC-121,先减少后增加的有XC-127;可溶性蛋白质含量均先减少后增加;丙二醛含量除XC-119先增加后减少外,其余5个紫稻品系均先减少后增加;脯氨酸含量先减少后增加的有XC-105和XC-127,其余4个紫稻品系均持续增加。采用隶属函数综合评价得出,抗旱性强弱依次为XC-105>XC-122>XC-127>XC-118>XC-121>XC-119。
  • 汤述尧, 唐贤, 吴秋虞, 金鑫, 黄康, 周欣怡, 王迅
    2025,46(10): 263-26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探究水杨酸(SA)对北高丛蓝莓(Vaccinium corymbosum L.)硒富集及生长的影响,以莱克西蓝莓为材料,设置对照(CK)、硒(0.12 mg/L Se)和硒+水杨酸(0.12 mg/L Se+2.0 mg/L SA)3个处理,通过盆栽试验分析其生物量、叶绿素含量及硒积累特性。结果表明,0.12 mg/L硒显著抑制蓝莓生长(不含根冠比),根系和地上部生物量较对照分别降低7.75%和4.65%,叶绿素含量(SPAD)降低3.44%;而水杨酸可有效缓解硒胁迫,0.12 mg/L Se+2.0 mg/L SA使根系和地上部生物量较硒处理提高14.29%和14.62%,SPAD提高7.95%。水杨酸显著促进蓝莓硒富集,根系和地上部硒含量较硒处理分别增加13.28%和20.93%,硒转运系数提高6.45%。研究表明,水杨酸可通过协同调控生长和硒代谢缓解硒胁迫,为富硒蓝莓的安全生产提供理论依据。
  • 方敏彦, 贾君, 章明
    2025,46(10): 266-26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研究了江苏省句容市茅山地区不同储存年份艾叶的挥发油含量及化学成分之间的差异,采用中国药典中挥发油测定法甲法提取挥发油,采用气相色谱-质谱法(GC/MS)测量不同储存年份艾叶化学成分的差异,针对5种具有药理作用的化学成分进行分析。结果显示,挥发油总量及化学成分均为一年陈艾最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