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期目录

  • 全选
    |

    试验研究

  • 李佳露, 樊含笑, 唐金宝, 陆逸豪, 孙启航, 雷红宇, 文琴, 苏建明
    2025,46(3): 1-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探究不同培养条件对串珠镰刀菌(Fusarium moniliforme)菌丝生长能力的影响,采用十字交叉法测量菌落直径,分别研究了马铃薯葡萄糖琼脂培养基(PDA)、马铃薯蔗糖琼脂培养基(PSA)、玉米粉琼脂培养基(CMA)、查氏琼脂培养基(CDA)4种培养基, 5、6、7、8、9、10、11共7种pH ,15、20、25、30、35 ℃ 5种温度,24 h连续光照、24 h连续黑暗、12 h明暗交替光照环境3种光照条件对串珠镰刀菌菌丝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串珠镰刀菌菌丝生长的最适培养基为PDA培养基,最适pH为6,温度为25 ℃时生长速率最高;在24 h连续黑暗和光暗交替12 h的光照条件下生长速率较高,二者之间无显著差异,但显著高于24 h连续光照条件。
  • 郑子南, 侯峥嵘, 魏来, 解晓军, 王飞
    2025,46(3): 4-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应对由于连作及常年使用噻唑膦防治番茄根结线虫病造成的根结线虫对噻唑膦抗药性不断增加的问题,探索微生物制剂防治番茄根结线虫病的应用效果,2021年、2022年以噻唑膦作为对照药剂、常规处理为空白对照,在设施番茄定植初期施用防线虫微生态制剂进行番茄根结线虫连续两年防治试验。结果表明,2021年、2022年防线虫微生态制剂75 kg/hm2处理药后7 d防效分别为63.45%、64.06%,与对照药剂10%噻唑膦颗粒剂30 kg/hm2处理存在极显著差异,显示出较好的速效性;2021年、2022年药后60 d防效分别为81.03%、83.70%,与对照药剂10%噻唑膦颗粒剂30 kg/hm2处理存在极显著差异,显示出较好的持效性。2021年、2022年防线虫微生态制剂75 kg/hm2处理的折合产量分别为56 920.05、57 245.40 kg/hm2,极显著高于对照药剂10%噻唑膦颗粒剂30 kg/hm2处理和空白对照,与空白对照相比分别增产13.33%、12.82%,均高于对照药剂10%噻唑膦颗粒剂30 kg/hm2处理比空白对照的增产幅度(6.64%、4.81%)。
  • 李迪, 马祥窕, 张红梅, 李来福, 陈检锋
    2025,46(3): 7-1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探讨施肥量、土壤养分与玉米(Zea mays L.)产量、净产值之间的关系,构建玉米高产施肥体系,在云南省昆明市拖布卡镇大荒地村、红土地镇法者村和阿旺镇阿旺村开展田间试验,设置N0P2K2、N1P2K2、N2P2K2、N3P2K2、N2P0K2、N2P1K2、N2P3K2、N2P2K0、N2P2K1、N2P2K3共10个处理,涉及不同土壤类型和基础肥力水平。结果表明,大荒地村试验点玉米产量、净产值最高的是782.6 kg/hm2尿素+ 562.5 kg/hm2普钙+150.0 kg/hm2硫酸钾(N2P2K2)处理;法者村试验点玉米产量最高的是782.6 kg/hm2尿素+ 562.5 kg/hm2普钙+150.0 kg/hm2硫酸钾(N2P2K2)处理,净产值最高的是391.3kg/hm2尿素+ 562.5 kg/hm2普钙+ 150.0 kg/hm2硫酸钾(N1P2K2)处理;阿旺村试验点玉米产量、净产值最高的是652.2 kg/hm2尿素+ 562.5 kg/hm2普钙+ 150.0 kg/hm2硫酸钾(N2P2K2)处理。不同试验点缺肥处理玉米产量与土壤碱解氮、速效磷、速效钾含量之间Pearson系数分别为0.99、0.98、0.99,表明玉米产量与土壤碱解氮、速效磷、速效钾含量之间呈正相关。通过测定土壤速效养分含量计算土壤养分校正系数,发现其随土壤养分含量的增加而降低。基于最佳经济施肥量和土壤中有效养分供给含量,确定昆明市玉米高产养分临界值分别是N 为(507.732±80.8) kg/hm2,P2O5 为(151.885±14.8) kg/hm2,K2O为(274.620±52.2) kg/hm2
  • 张海伟, 袁斌, 王念磊, 李慧兰, 夏昊, 丁永亮, 许娜, 于可可, 宋文静
    2025,46(3): 12-1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了解移栽期对烤烟叶片结构和氮代谢的影响,明确江西省浓香型特色烟区的烤烟最适移栽期。采用随机区组设计,设置了3月1日(提前移栽)、3月10日(常规移栽)和3月20日(推迟移栽)共3个移栽期的大田对比试验,探究调整移栽期对烟叶形态特征、组织结构和含氮化合物含量等的影响。结果表明,提前移栽使烤烟上部叶的宽度和叶面积较常规移栽分别显著降低24.3%和27.8%,上部烟叶呈细长形;提前移栽使中部烟叶的叶片厚度增加,但对含氮化合物含量影响较小;推迟移栽不影响烟叶形态,但使硝酸还原酶、谷氨酰胺合成酶以及烟碱合成关键限速酶活性增强,烤烟中上部叶片的烟碱含量均随移栽期推迟而增加。生产上不推荐提前移栽,该烟区建议在3月10日左右根据天气条件适期移栽。
  • 彭孟祥, 周喜新, 王建文, 钟越峰, 钟汝力, 赵冏炅, 黄波, 何甜甜
    2025,46(3): 18-2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探究不同采收成熟度下G80烟叶的鲜烟素质和烤后烟叶质量规律,以云烟87为对照,分析不同成熟度G80烟叶的鲜烟素质差异和烤后烟叶挂灰程度。结果表明,随着成熟度的提高,G80鲜烟叶色素含量降低,叶绿素相对含量(SPAD)显著下降;鲜烟叶氮含量也降低,总糖、还原糖、烟碱含量增高,磷、钾和淀粉含量呈先增加后减少的趋势;从未熟到过熟,叶片厚度、栅栏组织厚度、上表皮厚度等指标均呈先增长后降低的趋势,海绵组织厚度随成熟度的增加而增加,其中G80过熟烟叶栅栏组织厚度、海绵组织厚度、单位长度上表皮细胞数量分别为81.2 μm、119.4 μm、29.0个。G80烤后烟叶挂灰率随着成熟度的提高而逐渐减少,且挂灰程度也明显降低。
  • 段永华, 合力朝, 王嘉玲, 黄晓霞, 李润贤, 陶春红, 陈辰, 张钟, 徐学忠
    2025,46(3): 22-2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降低农药残留风险,提高结球白菜(Brassica pekinensis)的产量和质量,以百菌清和氯氰菊酯农药为试验材料,研究根部浇施和叶面喷施对结球白菜不同部位农药残留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采收期、施药方式和农药种类均对农药残留量产生明显影响,商品菜心的农药残留量最低且远低于最大残留限量值,商品次外层次之,而非商品外层和非商品次外层残留量较高;根部浇药处理的农药残留量明显高于叶面喷施,且施用百菌清的残留量高于氯氰菊酯;随着采收期延长,结球白菜喷施百菌清、氯氰菊酯后农药残留量呈增加趋势,且农药残留量增幅逐渐增大,但浇施百菌清处理的农药残留量则表现出先增加后下降的规律;随着叶位从非商品外层至商品菜心深入,结球白菜农药残留量呈先迅速上升后迅速下降的规律变化。
  • 李吉锋, 赵意茹, 马存哲, 杨悦, 李小洁, 余冰冰
    2025,46(3): 26-2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了解西安市郊户太八号葡萄种植区的重金属污染风险,对西安市南郊葡萄种植区6个取样点的户太八号葡萄及其种植土壤进行重金属含量测定与污染风险分析。结果表明,土壤中铅(Pb)、镉(Cd)、铬(Cr)和铜(Cu)4种重金属含量均超过陕西省土壤背景值,且Cd表现出强生态危害;土壤样品的潜在生态危害综合指数分析显示,所有采样点土壤均处于强生态危害状态;葡萄样品的综合污染指数分析显示,除2处葡萄样品处于轻度到中度污染等级外,其余4处均处于优良到安全等级;食用危害系数和食用危害指数分析显示,Pb、Cd和Cr 3种重金属均不对所采集葡萄样品构成食用安全风险,但Cu在部分采样点中含量较高,可能存在一定的食用健康风险。建议在葡萄种植过程中减少含铜农药的使用,以降低Cu的累积,确保葡萄的食用安全性,并对土壤中Cd污染进行人为干预和治理。
  • 孟訾靖, 田新民
    2025,46(3): 30-3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明确基因及其编码蛋白的结构和功能可以更好地了解其传递和表达特性,采用生物信息学的方法,基于美国国家生物技术信息中心(NCBI)数据库获取马鹿(Cervus canadensisCO I的基因序列,分析该基因及其编码产物的结构和功能。结果显示,共获得607 bp的序列,其中碱基A、T、G和C的含量分别为27.68%、30.48%、16.80%和25.04%,AT含量高于GC含量,约占60%。马鹿CO Ι基因编码的蛋白由202个氨基酸组成,等电点为4.93,氨基酸含量最高的是亮氨酸,是疏水性蛋白质;二级结构主要为无规则卷曲,具有2个N-糖基化位点和13个磷酸化位点,存在4个跨膜螺旋结构。
  • 顾正选, 舒敏, 徐华建, 刘茂春, 张欢
    2025,46(3): 35-3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探究侧沟爬岩鳅(Beaufortia liui)人工繁殖的适宜催产激素和环境因子,选取6组催产剂及剂量组合对其进行催产孵化试验,同时设计不同水温和水流速度2个环境因子分别对侧沟爬岩鳅人工繁殖和胚胎发育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1 μg/kg LHRH-A2+200 IU/kg HCG催产剂组合较适于侧沟爬岩鳅亲鱼催产和孵化,催产剂效应时间为26.5 h、催产率为94.0%、受精率为83.0%,成熟卵呈卵圆形,卵径约0.8 mm,淡黄色,微黏性;亲鱼催产和孵化适宜水温为(18±5) ℃,此时受精率为76.4%、孵化率为79.4%;水流速度为0.4~0.6 m/s时,有利于鱼卵的孵化,受精率达68.0%~72.0%。胚胎发育观察显示,在水温(17.0±0.5) ℃条件下,侧沟爬岩鳅从受精至孵化出仔鱼历时60.9 h,历经受精卵、胚盘隆起期、卵裂期、囊胚期、原肠胚期、神经胚期、器官发生期和出膜期8个发育阶段,26个时期。
  • 李薛唐, 马恩耀, 周劲松, 刘劲涛, 杨诗慧, 刘奇越, 周首婷
    2025,46(3): 39-4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比较不同产地黄芪的质量优劣,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20年版)》中黄芪项下的试验方法及步骤,对10个产地的黄芪药材进行水分、总灰分、重金属及有害元素、有机氯类农药残留量、浸出物及含量测定,对试验结果进行主成分分析,比较这10个产地黄芪的质量。结果表明,10个产地黄芪的薄层鉴别均与对照品溶液在相同位置显现相同的颜色斑点;水分含量为5.2%~8.8%,总灰分含量为1.0%~2.8%,浸出物含量为21.4%~36.3%,10个产地黄芪均未检出有机氯类农药残留,重金属及有害元素检查结果均符合要求。黄芪甲苷含量为0.081%~0.095%,毛蕊异黄酮葡萄糖苷含量为0.112%~0.247%。本试验中,10个产地黄芪的各项指标均满足《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20年版)》的要求,初步推断甘肃省的黄芪药材最佳。
  • 董平, 赵春颖, 潘海峰, 赵红玲, 李忠思
    2025,46(3): 43-4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了对栽培与野生黄芩(Scutellaria baicalensis Georgi)进行质量评价,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检测黄芩药材中黄芩苷、汉黄芩苷、黄芩素、汉黄芩素、千层纸素 A 的含量,采用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总黄酮含量,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20年版)》对药材进行水分、总灰分、醇溶性浸出物含量测定。结果表明,栽培黄芩的黄芩苷、总黄酮、醇溶性浸出物、总灰分含量高于野生黄芩;野生黄芩中汉黄芩苷与黄芩素呈正相关,与汉黄芩素呈负相关。通过对栽培黄芩与野生黄芩进行综合评价,发现二者存在一定的差异,以黄芩苷和总黄酮为检测指标,二者具有质量一致性,可等同使用,该研究结果可为黄芩药材质量评价及临床用药提供参考。
  • 侯应霞, 韩伟, 陈细桂, 张聪
    2025,46(3): 50-5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推动“双水双绿”农业重大发展战略,提高虾稻种养的绿色水平,在江汉平原定点对虾稻轮作田进行水体理化因子测定。结果显示,种稻期,虾稻轮作平均水温较灌溉渠低0.67 ℃;育苗期,虾稻轮作模式平均水温较池塘精养升高0.29 ℃;虾稻轮作水体溶氧量8月最低,12月最高,与水温相反;虾稻轮作和池塘精养中小龙虾养殖期,溶氧量均大于3 mg/L;虾稻轮作与池塘精养的pH分别为7.47~8.69和7.34~9.17;虾稻轮作养虾末期的总氮和总磷浓度分别升高至养虾初期的2.8倍和4.0倍;接茬期总磷浓度较养虾末期升高了100%,水质也转变为劣Ⅴ类;虾稻轮作水体CODMn浓度在养虾末期、接茬期和育苗早期较高。据此,育苗期和种稻期水质较好,为Ⅲ类水质,而养虾期受饲料投喂及水温上升的影响,水质变为Ⅳ至Ⅴ类,但总体优于灌溉渠和池塘精养;接茬期的水质全年最差,为劣Ⅴ类,主要是受种稻施肥的影响,需要格外注意施肥后的水质监控。在虾稻轮作中应特别关注CODMn浓度的变化情况。
  • 实践探讨

  • 杨国林, 郑泽
    2025,46(3): 56-5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了加速国有林场经济发展,推动中国林场管理的改革,在重庆市丰都县4个国有林场森林抚育项目区选择试验区域开展以“近自然森林培育理论为指导、目标树管理为框架”的全林经营新模式,探讨培育模式对提升森林质量和功能的实施效果。结果表明,近自然森林经营理论有效提升了森林林木质量、森林生态环境以及生物多样性,揭示了其在地方国有林场经营中的应用潜力及重要性,不仅为丰都县的绿色发展提供了科学依据和操作指南,也为重庆市其他地区的森林资源管理提供了参考。
  • 王洪壮, 德吉曲珍, 德吉, 旦增曲珍, 次桑卓玛, 朱子晔, 李坤, 刘洋
    2025,46(3): 59-6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益生菌作为绿色、高效的饲料添加剂,可替代抗生素,减少药物残留,保障食品安全。常见饲用益生菌包括乳酸菌、芽孢杆菌、酵母菌等,其在藏猪养殖中具有改善肠道健康、促进营养吸收、强化免疫调节、促进节能减排、提升肉质等作用。在仔猪、生长育肥猪和母猪养殖阶段,益生菌的应用可降低腹泻率、提高饲料转化率和瘦肉率、增强抗应激能力和免疫力。益生菌的使用也需注意产品质量、用量和添加方式等问题。提出应该研究更完善的调控机制和研制更符合动物生产所需的益生菌制剂,旨在推动益生菌在藏猪养殖业的绿色健康发展。
  • 王亚欣, 方勇, 李峥嵘, 黄堂伟, 李飞飞, 莫龙萍, 余江敏, 梁宇瑄
    2025,46(3): 63-6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利用历史研究与理论研究方法,分析中国对接玉米产业链人才培养中存在的课程设置忽视实践能力培养、产学研合作创新空间不足和评价反馈体系缺乏全面性等困境,结合玉米产业发展方向,提出了经纬耦合模块化培养模式,将专业实践能力与综合实践技能相结合的培养体系,通过模块化课程设计、强化实践创新训练和完善质量评价反馈机制,探索能适应并推动玉米产业发展的拔尖创新型人才培养路径。介绍了广西农业职业技术大学对接玉米产业链的“拔尖创新型人才经纬耦合培养模式”的教育改革实践案例,旨在强化对接玉米产业链的拔尖创新型人才培养力度,全方位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以期为国家,特别是西部地区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的拔尖创新型人才,进而推动涉农高校在对接玉米产业链人才培养上实现创新与突破。
  • 吴洲, 李舒, 吴菲菲, 李红霞, 王仁学, 张安明, 李良, 邓晓辉, 蒋文明
    2025,46(3): 67-7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安陆白花菜作为湖北省安陆市的特色农产品,历史悠久,营养丰富且具有独特风味,但产业发展仍面临种植结构不优、规模化程度低、良种繁育体系不健全、资金缺口大、企业现代化程度不高、产品市场较小、品牌知名度低、产品精深加工有待加强等问题。主要是由于产业发展动力不足,激励机制不够完善、农业基础设施薄弱、科研投入不足等原因。为推动安陆市白花菜产业的健康发展,提出了充分调动积极性、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加大科研投入力度、有序推进规模种植、加大品牌建设和宣传力度等对策建议。
  • 廖冬生, 袁满, 刘雅茹, 刘鹏
    2025,46(3): 72-7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湖北省赤壁市地处长江中游南岸,夏季干旱发生频率高,且随着全球气候变暖,干旱强度和影响范围呈加剧趋势。人工增雨是应对干旱的有效手段。基于赤壁市自然条件和夏季干旱特点,结合多年人工增雨作业实践经验,分析了影响人工增雨作业效果的关键因素,包括作业装备、催化技术、作业时机、炮点布设等,并提出了针对性的优化措施。结果表明,通过合理选择作业方式、优化炮点布局、精准把握作业时机以及科学制定作业计划,可提高赤壁市夏季人工增雨作业效果,为抗旱减灾提供有力支持。
  • 俞红燕, 楼毅, 张亚兰, 于翔, 阮敏强, 汪丽芬
    2025,46(3): 76-7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2018年3—6月,运用正强化行为训练的方式,对杭州动物园的7只黑猩猩(Pan troglodytes)进行医疗行为训练,从而减少在治疗过程中的应激和伤害,方便对黑猩猩的身体状况进行日常检查。训练内容包括口腔及牙齿检查、手脚定位检查、耳朵检查及耳温测量、胸腹部触诊及心率测量、臀部肌肉注射、肛温测量以及静脉采血,通过训练所有个体完成了除肛温测量和静脉采血外的训练项目,其中4只黑猩猩完成了静脉采血项目,1只黑猩猩完成了肛温测量项目。
  • 郭若琳, 张淑兰, 郭秀秀, 庞仙君
    2025,46(3): 80-8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推动区域旅游产业的可持续发展,以安康市为研究对象,基于驱动力-压力-状态-影响-响应(DPSIR)模型,构建旅游生态安全评价体系,综合运用熵值法、生态安全指数法和障碍度模型法对2018—2022年陕西省安康市旅游生态安全状况进行全面分析。结果表明,安康市旅游生态安全综合指数由2018年的0.29增至2022年的0.60,生态安全等级从Ⅱ级提升至Ⅳ级,整体呈向好趋势。其中,驱动力指数、状态指数和影响指数呈上升趋势,而压力指数和响应指数则表现为先上升后下降的波动变化。障碍度分析显示,旅游收入、旅游人数、旅客运输量、旅客周转量、科学技术支出占比和节能环保支出占比是影响安康市旅游生态安全的主要障碍因子。此外,新型冠状病毒疫情对旅游经济活动的限制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生态压力,但也凸显了旅游业发展对生态系统的潜在影响。
  • 生态治理

  • 赵智伟, 张永福
    2025,46(3): 85-9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研究渭库绿洲的土壤侵蚀分布,有助于地区水土保持的决策与规划,为当地的水土保持治理提供参考。在地理信息系统(GIS)和遥感(RS)技术的支持下,选取渭库绿洲为研究区,基于降水、土壤、地形、植被指数、土地利用等多源数据,采用修正通用土壤侵蚀(RUSLE)经验模型,得到研究区2002—2022年的土壤侵蚀强度时空分布。结果表明,研究区内微度和轻度敏感区域的面积较大,在研究区占据主导地位;整体的空间分布差异性较大,侵蚀相对严重的区域大多分布于北部天山南坡和西北部的秋里塔格山地带;微度敏感区域的面积在2002—2012年逐年增加,从51 732.00 km2增加到52 015.74 km2, 2022年进一步增至52 016.95 km2,而轻度敏感区域的面积在同一时间段内逐年减少,从433.98 km2减少到152.38 km2,并在2022年下降至151.25 km2,表明土壤侵蚀问题有所好转。
  • 车可, 周忠文, 张俊林, 张红妮, 王志文
    2025,46(3): 91-9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研究气候变化对甘肃省陇东地区粮食作物生长发育的影响,基于陇东地区8个观测站1971—2022年气象资料,通过标准化降水蒸散指数(SPEI)对该地区不同尺度下的干旱时空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除月尺度外,其他尺度下干旱强度和干旱范围均呈增长趋势,各尺度干旱等级以轻旱和中旱为主,干旱范围以全域性为主;干旱频率由西北向东南呈递减的空间分布规律;20世纪90年代以后,干旱发生频次突增,干旱增长趋势为中度干旱增长速度快,但极端干旱增长更为显著;通过Mann-Kendall趋势分析法和t检验,季尺度突变点为1997年前后,干旱强度由弱变强,年尺度突变点为2004年、2009年前后,干旱强度分别由弱变强和由强变弱;年干旱强度和季干旱强度均存在明显的周期变化,并具有一定的相似性。
  • 胡雪勇
    2025,46(3): 97-10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通过野外实地调查和对文献资料的整理分析,初步确定湖北省襄阳市谷城县农业外来入侵物种共71种,其中入侵植物56种、农作物外来病虫害14种、水生动物1种。外来入侵植物涉及23个科,在9种有害的农林外来昆虫中有烟粉虱(Bemisia tabaci Gennadius)、美洲斑潜蝇(Liriomyza sativae Blanchard)和稻水象甲(Lissorhoptrus oryzophilus)等。入侵物种中有10种被列入国家外来入侵物种重点管控名录。在全国检疫性有害生物植物病害中有番茄细菌性溃疡病菌、黄瓜绿斑驳花叶病毒和李属坏死环斑病毒等。外来入侵物种分别来源于美洲、欧洲、非洲和亚洲西部,且源于美洲的昆虫和植物病害最多。对此应尽快建立谷城县外来入侵植物风险评估指标体系,为其后续治理提供科学依据。
  • 夏敏洁, 徐赫, 王勇
    2025,46(3): 101-10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利用南京市5个国家气象站(1961—2022年)、154个区域气象站(2010—2022年)的气象资料,分析南京市油菜(Brassica chinensis L.)气候资源特点和影响油菜产量的关键气象因子,选取春季降水量、4月平均气温、5月平均气温、降水量和日照时数作为南京市油菜气候适宜性区划指标,建立各区划指标的小网格推算模式,并基于灰色关联度构建综合气候评价模型。应用 GIS 技术得到南京市油菜精细化气候适宜性区划。结果表明,南京市油菜种植气候适宜及以上区域主要分布在六合区大部、浦口区大部、江宁区大部以及溧水区大部分地区,占可种植农田面积的67.9%。区划成果可为气候变暖背景下的南京市油菜产业链可持续发展的调整布局提供科学依据。
  • 李密, 邱东凤, 朱保美
    2025,46(3): 105-10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碧玉猕猴桃已成为淄博市博山区水果重点发展对象,编制其种植区划可为果农建设桃园提供有力支持。针对气候差异细微的博山区,根据碧玉生长的生态特征,选择<-1 ℃日数、日照时数、≥35 ℃日数、<-7 ℃日数、≥10 ℃积温、年平均气温、年降水量、干旱和洪涝发生频率作为气候适宜性区划指标。结合土壤和地形数据,利用极大值和极差标准化方法将各因子标准化,通过GIS技术和逻辑运算方法得到博山区碧玉猕猴桃种植适宜性区划。结果表明,博山区适宜栽种的地域由东向西呈逐渐递减趋势,主要分布在该区东部的池上镇、源泉镇东部和博山镇东南角。该区划为当地优化猕猴桃生产布局、改进种植制度、制定碧玉种植布局应对气候变化政策提供参考。
  • 罗丹婷, 焦翠翠, 苟江涛
    2025,46(3): 110-11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分析四川省绵阳市耕地的时空格局变化,有助于保障绵阳市耕地资源,并为区域地方政府制定相关的土地政策提供指导与参考。利用ArcGIS 10.8软件,运用土地利用转移矩阵、重心转移模型、主成分分析方法探索绵阳市1990年、2000年、2010年、2020年4期的耕地时空分布特征以及驱动因素,揭示研究区域耕地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1990—2020年耕地面积呈减少趋势,其中1990—2000年、2000—2010年和2010—2020年分别减少了608.10、151.96、1 058.68 km2;研究区的各土地利用类型均发生了不同程度的转移,其中耕地发生的转移面积占总转移面积的比例最高,1990—2000年、2000—2010年和2010—2020年转出的耕地面积分别为1 113.50、847.47、1 427.97 km2。1990—2020年耕地重心进行了一定程度的迁移,其中1990—2000年向东南方向迁移了12.85 km,是迁移距离最远的;2000—2010年向西北方向迁移了8.12 km,2010—2020年迁移的距离最近,为3.05 km。海拔和坡度等自然因素以及国内生产总值(GDP)、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农作物播种面积等社会经济因素是绵阳市耕地减少的主要驱动因素。
  • 张辉, 谢涛, 杨张瑜, 邢海波, 赵巧珍, 冯恬, 柴茜
    2025,46(3): 116-12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明确西安市高精度土地利用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与景观生态风险相关性,在1 km×1 km格网下可视化表达了2022年西安市土地利用空间分布格局,利用ArcGIS 10.8、Fragatats 4.2、GeoDa 1.20软件为支撑平台,研究了西安市生态系统服务价值与景观生态风险相关性关系。结果表明,2022年西安市土地利用面积占比大小顺序为林地、耕地、建设用地、水域、草地、未利用地;2022年西安市高精度生态系统生态服务价值为2 332 988.33万元,其中林地占比达86.58%,起决定性作用;景观生态风险指数总体偏低,范围介于[0,0.234],低风险区主要分布于西部、南部以及中部,高风险区呈带状分布,主要分布在沿河流域及西安市主城区;生态系统服务价值与景观生态风险呈负相关,Moran's I指数为-0.121,需高度关注水域和未利用地聚集地,该区域生态系统服务价值高但有向其他地类转化的风险。西安市林地在生态系统、生态风险调节过程中起重要作用,且各土地利用图斑碎片化严重。
  • 廖童新, 马驰
    2025,46(3): 122-12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了解云南省漕涧林场兽类资源状况,2021年5—9月利用32台红外自动相机对漕涧林场进行大中型兽类监测,获得有效影像数据573条,共鉴定野生兽类4目9科11种。其中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7种,分别为红面猴(Macaca arctoides)、熊猴(Macaca assamensis)、中华小熊猫(Ailurus styani)、亚洲黑熊(Ursus thibetanus)、黄喉貂(Martes flavigula)、豹猫(Prionailurus bengalensis)、毛冠鹿(Elaphodus cephalophus),占总物种的63.6%。使用Shannon-Weiner指数分析了各红外自动相机布设点的兽类多样性。栖息地调查结果显示,兽类多样性与栖息地中的乔木密度和水源距离均无相关性,与海拔和人为干扰显著相关(P<0.05)。研究结果初步揭示了漕涧林场大中型兽类资源构成及其栖息地特征,为当地大中型兽类的有效保护提供了数据支撑。
  • 吴家连, 陈小荣, 朱志成, 陈定云, 刘萌萌, 李泽建
    2025,46(3): 126-12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报道了发现于浙江省百山祖国家公园庆元片区的膜翅目(Hymenoptera)叶蜂科(Tenthredinidae)血红钩瓣叶蜂种团(Macrophya sanguinolenta subgroup)的浙江省一新记录种——红头钩瓣叶蜂(Macrophya erythrocephalica Wei & Nie,2003),并列出了世界范围内血红钩瓣叶蜂亚种团已知种类地理分布名录。标本保存于华东药用植物园科研管理中心昆虫模式标本室。
  • 陈嘉洛, 周锷, 高稼诚, 王勇庆, 王正飞, 施学峰, 曹伟岳, 郭超
    2025,46(3): 129-13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探明不同沉水植物及其组合对昆承湖水体氮磷污染物的净化效果,于2022年6—12月在昆承湖设置原位受控试验,对3种沉水植物苦草(Vallisneria natans)、轮叶黑藻(Hydrilla verticillata)和金鱼藻(Ceratophyllum demersum)及其组合(苦草+轮叶黑藻+金鱼藻)对水体氮磷污染物的净化效果进行比较研究。结果表明,不同的沉水植物组合方式对NH4+-N、TN和TP的去除效果各不相同,整体去除效果分别为24.2%~40.0%、12.4%~27.2%和18.3%~33.8%,均高于空白对照组,3种植物混种对NH4+-N的去除能力最强,轮叶黑藻最差;金鱼藻对TN的去除能力最强,3种植物混种最差;苦草对TP的去除能力最强,金鱼藻最差。3种沉水植物对氮、磷污染物均有较好的去除效果,其中3种植物混种相对其他种植方式在NH4+-N和TP上有更好的去除效果,可作为维持和改善再生水景观水体水质的先锋植物组合方式。
  • 三农调研

  • 周康逸, 刘艳萍
    2025,46(3): 133-13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2023年11—12月选取临汾市尧都区18个行政村作为调研地点,在实地调查和问卷访谈的基础上,对调查主体的个人基本情况、村干部素质的评价、调查主体对本村乡村治理绩效的评价进行分析,了解临汾市尧都区村民对于本村干部的评价程度和乡村治理绩效的满意程度。通过实证研究分析村干部素质对乡村治理绩效的影响。结果表明,村干部素质个人品质、政治素养、理论知识和综合能力4个维度与乡村治理绩效均呈显著相关,同时村干部的理论知识素质和综合能力素质是影响乡村治理绩效的主要因素。为进一步提升村干部素质,提升乡村治理绩效,要围绕村干部素质4个维度,强化村干部教育培训,优化村干部监督管理机制,完善村干部选拔任用和管理制度,营造良好乡村治理环境。
  • 吴欣宇, 霍增辉, 张玫, 柳琪
    2025,46(3): 139-14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以2023年7月浙江省30个村调查数据为研究对象,通过因子分析筛选出共同富裕得分较高的3个村,并总结其新型集体经济发展模式。结果表明,大竹园村以生态化农业为基石,打造生态循环系统,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开展生态旅游模式;石门村凭借浓厚的文化底蕴,延续红色基因,并使农旅创新性结合,形成螺旋上升的文化乡村漫游模式;姚张村开展民生共享模式,创新民生建设工作思路,构建具有人文情怀的党员共同体,提供全国“浙江模板”。
  • 王璇
    2025,46(3): 144-14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基于熵值法和TOPSIS法构建甘肃省数字农业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测算并评价了2013—2022年甘肃省的数字农业发展情况。结果表明,甘肃省数字农业发展水平总体呈上升趋势;甘肃省数字农业发展与其他地区存在明显差距,处于落后地位;从一级指标得分来看,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对甘肃省数字农业发展的贡献最大,人力资源投入是制约数字农业发展的主要原因,绿色发展投入和产出效益2个因素对数字农业发展的影响较大。为了发展甘肃省数字农业,提出优化农村数字基础设施、完善数字人才培养体系、促进数字农业绿色生产、积极拓宽农产品销售渠道的对策建议。
  • 李少卓, 姜霞
    2025,46(3): 149-15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以滇桂黔地区24个地级市为研究对象,根据乡村振兴战略“二十字方针”构建指标评价体系,运用熵权法、Dagum基尼系数法、Kernel核密度法、地理探测器模型考察了2011—2020年滇桂黔地区乡村振兴发展水平、区域差异、动态演进和影响因素。结果表明,①滇桂黔地区乡村振兴水平整体较低但一直保持增长趋势,尤其是在中共十九大提出乡村振兴战略以后,增速提升明显。②乡村振兴水平区域内差异较大,但总体差异不断缩小;区域间差异较小,且区域间差异总体呈下降趋势;区域差异来源于区域内发展的差异。③滇桂黔地区乡村振兴总体水平不断提高;乡村振兴总体水平的绝对差异有所缩小且存在多级分化现象;乡风文明、生态宜居、治理有效、生活富裕水平存在轻微两极分化现象。④滇桂黔地区乡村振兴的发展受数字普惠金融和城镇化等因素的影响。未来滇桂黔地区应因地制宜,制定差异化发展路径,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和全面乡村振兴。
  • 欧阳博强, 凌钰仪, 刘浩
    2025,46(3): 158-16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基于2003—2021年粤东西北县域面板数据,利用面板回归模型探究农村劳动力转移对县域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效应及作用机制。结果表明,农村劳动力转移对县域全要素生产率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该结果经内生性处理、替换核心解释变量、市级聚类标准误、细分样本的稳健性检验依然成立。该作用主要源自技术效率的提升,同时农村劳动力转移通过促进城镇化、优化产业结构提高县域全要素生产率。应进一步完善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机制,提升要素资源配置效率,从而推动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
  • 李军成, 雷穗华, 唐望, 姜林
    2025,46(3): 163-16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探究数字乡村试点政策对湖南省农业绿色低碳发展的影响,根据湖南省2013—2022年14个市州的面板数据,将湖南省首批数字乡村试点地区所在的4个市州邵阳市、湘潭市、永州市、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分别作为处理组,其余10个市州作为控制组,利用合成控制法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数字乡村试点政策对湖南省4个市州的农业绿色低碳发展具有促进作用,但也存在一定的地区差异,湘潭市、永州市和邵阳市的政策效应尤为显著。根据实证分析结果从数字乡村建设视角给出促进农业绿色低碳发展的可行建议,包括加强农业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推广智能农业技术和装备,建立农业碳排放监测与评估体系,加强数字农业人才的培养和引进。
  • 李翘羽, 郭照辉, 邬理洋, 汪彬
    2025,46(3): 169-17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农业科研单位在推动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方面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然而,中国省级农业科研单位在成果转化过程中仍面临许多问题。为提升省级农业科研单位的科技成果转化效率与质量,以湖南省微生物研究院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其科技成果转化情况分析,并结合问卷调查与访谈等研究方法,系统梳理了该院在成果转化过程中面临的资金短缺、产业及成果特性制约、重视程度不足、人员激励机制不完善以及专业人才匮乏等主要问题,并从强化科研管理、完善激励机制、争取政府支持以及拓展外部合作四大维度出发,提出了强化科研管理,将成果转化作为科研管理的核心任务,全方位提升转化水平;完善激励机制,建立与成果转化紧密挂钩的薪酬和晋升体系,激发职工的创新热情;争取政府支持,加大财政投入力度,完善管理体制,主导建设专业化中介平台;拓展外部合作,寻求外界资金投入,加强与中介机构及企业的合作,坚持“产、学、研、推”相结合的科研道路的一系列切实可行的优化策略。
  • 徐亚青, 刘艳萍
    2025,46(3): 174-17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提高农村的人居环境治理水平,选取山西省大同市的农户作为研究样本,利用问卷调查数据和多元有序Logistic回归分析方法,对影响农村人居环境治理农户满意度的各种因素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农村人居环境治理的政策效果、农村人居环境治理投入力度、卫生厕所普及程度、年龄、道路硬化情况5个指标对其满意度具有极显著的影响。对比提出了一系列具有针对性的策略和建议。
  • 木开热木·玉山, 马琼
    2025,46(3): 178-18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探究农业保险与粮食灌溉用水效率之间的逻辑关系,对农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实践意义。基于中国25个产粮省(市、自治区)的面板数据,运用DEA模型测算粮食灌溉用水效率,实证分析农业保险对粮食灌溉用水效率的影响以及粮食作物种植规模在其中的中介作用。结果表明,区域粮食灌溉用水效率整体呈现“东高中低”特征,两极分化现象较为严重;农业保险的政策性、保障性水平显著影响粮食灌溉用水效率;从传导路径看,粮食作物种植规模在农业保险的政策性、保障性水平对粮食灌溉用水效率影响中发挥显著的中介作用。因此,应积极创新农业保险服务,因地制宜充分发挥农业保险对粮食灌溉用水效率的正向促进作用。
  • 余永亮, 许兰杰, 鲁丹丹, 谭政委, 董薇, 安素妨, 梁慧珍
    2025,46(3): 183-18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促进河南省红花产业高质量发展,通过实地调研、数据整理及查阅相关文献,运用SWOT法对河南省红花产业发展的优势、劣势以及所面临的机遇和挑战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强化政策引导和资金扶持、选育并示范推广红花新品种、集成并示范红花安全优质高产高效栽培技术、开展红花初深精加工及质量控制体系建设、培育龙头企业、加强科技支撑体系建设等发展策略和建议,旨在为河南省红花产业安全、有效、稳定、可控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指导和技术支撑,提升河南省红花产业的市场竞争力。
  • 王迪, 刘志有
    2025,46(3): 189-19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明晰乡村文化建设农户参与意愿的影响因素,助力乡村文化振兴,在新疆米东区三道坝镇抽取典型村庄进行农户线上问卷调查和一对一访谈,基于农户基本情况、认知情况、主观规范、知觉行为控制、意愿态度及外部因素6个维度29个因素,运用二元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方法分析影响农户乡村文化建设参与意愿的显著变量。结果表明,农户大专及以上文化水平、村里德高望重(出名)的人士、农户收入、政府或媒体的鼓励、农户个人的主动性、农户的意愿态度、村里出台的关于当地特色乡村文化保护的规定对农户参与乡村文化建意愿设具有显著正向影响。对此提出了坚持多措并举,激发农户参与乡村文化建设的积极性;发挥农民主体作用,持续提升乡村文化感染力;拓宽投资渠道,加大资金支持;建立长效机制,着力提升农村地区文化平台建设水平等策略。
  • 丁可可, 丁声芳
    2025,46(3): 194-19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以上饶市70个传统村落作为研究对象,运用ArcGIS空间分析、历史文献查阅等方法分析上饶市传统村落的空间分布特征及其主要影响因素。结果表明,上饶市传统村落趋向于聚集分布,空间分布不平衡,表现为“中心聚集”的分布格局,北部密集、西部稀疏,并且以北部、南部向东部、西部减少的情况。地形地貌、河流水系、经济发展水平以及历史文化因素共同影响传统村落的分布,其中自然因素影响传统村落的选址和布局,而经济发展水平和历史文化因素则影响村落的演化和发展。
  • 乡村建设

  • 石磊
    2025,46(3): 198-20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对推进巴中市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具有重要启示。“千万工程”中蕴含的工作方法和推进机制在提升生活与生态空间、挖掘生产与增收效益、涵养文化与教化价值等方面为巴中市乡村建设谋划了关键任务。要提升巴中市乡村建设水平,可以从做好基础设施建设、促进城乡要素流动、做大做强特色产业、移风易俗弘扬新风等方面入手,探索一条适合秦巴山区、革命老区、欠发达地区乡村全面振兴的方法路径。
  • 赵临龙
    2025,46(3): 202-21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从广义的翠云廊区域出发,对其基本情况、旅游资源、旅游效益进行比较分析,针对翠云廊旅游融合发展面临的困境,对协同构建翠云廊世界旅游品牌之路进行探索。发现创建翠云廊世界旅游品牌存在翠云廊大景区旅游资源利用的不协同、翠云廊与3地地方旅游发展的不协同、翠云廊与3地旅游环线构建的不协同、翠云廊与金三角大市场建立的不协同、翠云廊与蜀道旅游发展的不协同问题。提出创建中国蜀道古柏文化主题公园、打造中国蜀道森林步道、建立翠云廊古柏旅游金三角大市场、提升翠云廊旅游文化景观的核心竞争力、构建翠云廊交通旅游融入全国网的新格局等建议。
  • 韩鹤, 吴文婕, 濮荣
    2025,46(3): 211-21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促进乡村产业振兴对城乡生产要素流动和融合发展的作用,以新疆乌鲁木齐县6乡镇为例,采用数据包络分析(DEA)模型,结合乡镇统计数据,量化评估公共服务设施的综合效率,探讨公共服务设施供给侧完善程度对乡村旅游发展的影响。结果表明,板房沟镇和甘沟乡的公共服务设施综合效率未达到有效状态。提出了构建乡村生活圈公共服务设施配套体系、结合需求侧调整财政供给、建设城乡公交一体化路径、调整产业结构提升造血能力4项对策,以整体提升乌鲁木齐县公共服务设施效率,推动乡村旅游及乡村产业振兴。
  • 沈栩熔, 秦碧杏, 陆冬园, 邹锦青
    2025,46(3): 215-21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了探究非物质文化遗产广西博白芒编的存续与发展态势,探寻其融入现代社会和助力乡村振兴的情况,基于对芒竹编织文化遗产的传承和发展,分析了博白芒编面临的发展困境,发现其存在非遗芒编传承与保护意识淡薄,产业聚集度不高、缺乏龙头企业引领,缺乏国外电商直播和对外贸易人才,产品创新研发不足、同质化严重,非遗芒编的国内市场占有率低、缺乏竞争优势的困境;提出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建立高校非遗手工艺品传承创新基地、拓宽芒编宣传推广渠道与平台、开拓“公司+基地+农户”的经营合作模式、提高产业聚集度、加大芒编技艺培训等发展路径,从而更好地推动博白芒编产业的发展,为乡村振兴发展做贡献。
  • 张蓉臻, 唐慧超, 洪泉
    2025,46(3): 218-22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以大运河文化遗产利用的优化策略为研究对象,以杭州市滨江区西兴古镇为例,分析了西兴古镇的地理位置、历史沿革、风貌格局和遗产构成。对西兴古镇的文化遗产利用情况进行了调研,指出其存在景观缺乏吸引力、公共服务设施不足和整体环境有待提升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优化提升建议,包括深挖文化遗产内涵价值、拓展文旅体验新场景、科学技术赋能遗产传承、多保护主体协同参与等,旨在为其他地区运河文化遗产的保护利用提供借鉴。
  • 郎韵越, 陈慧英
    2025,46(3): 223-22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大遗址是世界上重要的文化遗产,建设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已经成为保护大遗址的有效手段和方式。武汉市黄陂区的盘龙城遗址作为夏商时期规模较大、出土遗存较为丰富的一处遗址,是研究长江流域青铜文明的重要范例。随着盘龙城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的建设发展以及数字化建设技术的运用,逐渐显现出存在的问题。在此背景下利用文本分析法中的词频分析与情感分析,探究盘龙城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的数字化建设情况,发现主要存在基础设施不完善、文物展陈形式单一、公众未深度参与数字化应用等问题,其数字化建设影响因素包括基础的文物资源、经济与政策的推动因素以及技术和管理的支持因素。基于此,提出完善数字化保存技术、利用数字化技术提升公共考古活动参与感、打造数字化沉浸式体验馆等发展策略,从而更准确地实现遗址的数字化展示和普及,提升公众的游览体验,让更多人认识到大遗址的重要性,领略到盘龙城文化的价值与深刻内涵。
  • 专业教育

  • 刘国樊, 李佳, 蒋勇
    2025,46(3): 227-23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在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时代背景下,党的建设与职业教育的深度融合成为推动高质量教育体系的重要方向。以中国共产党广西生态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园林与城乡规划学院总支部委员会(简称党总支)为例,探讨在广西高水平专业群建设中采用的“三融三辅两聚,双高双创立标”的“一融双高”创新模式。该模式通过深度融合党建工作与园林职业教育发展,将党建成果转化为推动专业建设、团队创新和产教融合的动力,培育符合新质生产力发展需求的高素质、高水平技术技能人才。旨在将广西生态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园林与城乡规划学院党总支的实践经验推广应用于园林职业教育领域,推进广西职业教育党建工作高质量发展。
  • 陈琪, 胡克满
    2025,46(3): 232-23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明确乡村职业教育与乡村振兴的关系,助力乡村振兴,梳理了乡村职业教育对乡村振兴的重要意义,其在为乡村振兴培养技术技能型新农民、实现乡村振兴农村产业升级、促进城乡融合发展方面发挥重要作用。以象山柑橘学院的乡村职业教育改革探索实践为例,针对象山县柑橘业提出了推出私人定制的订单式培训计划;送教下乡,以田为校;取“经”有道,培养柑橘业“新农人”;拓展营销渠道,推进“互联网+”产业升级;助力挖掘柑橘文化元素等发展路径,这对促进农户增收、产业振兴和农业农村现代化意义深远,为乡村全面振兴提供了职业教育助力产业振兴的象山模式。
  • 学科进展

  • 汤华, 王涛, 汤茜, 李莎, 孟梅
    2025,46(3): 236-24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通过梳理中国乡村人才振兴的研究概况、热点,准确把握研究趋势。基于2018—2023年北大核心、CSSCI、CSCD的文献研究数据,运用CNKI可视化工具和CiteSpace可视化分析软件,对中国乡村人才振兴主题文献的时序、作者与机构、期刊来源与被引情况、学科分布、关键词共线、关键词聚类和关键词突变等方面内容进行可视化分析。研究发现,中国关于乡村人才振兴的研究主要围绕模式研究、路径和措施等方面展开;研究热点还将主要围绕职业教育、脱贫攻坚、共同富裕、乡村治理、城乡融合、人才振兴、产业振兴等关键词展开;农村电商、高校、数字经济、数字乡村4个方面的选题将成为未来中国关于乡村人才振兴研究的热门选题。
  • 任佳慧, 王鹏程, 朱坤
    2025,46(3): 246-25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采用农产品“保险+期货”模式是保障农业安全和农民收入的重要途径。基于CiteSpace分析平台,凭借CNKI数据库,以农产品“保险+期货”为主题检索词,收集2012—2022年相关期刊文献为研究对象,对发文量、关键词、发文作者以及机构进行分析。结果表明,2012—2022年有关中国农产品“保险+期货”的研究文献总数达457篇,数量整体呈波浪式上升趋势。余星、严思杨、李艳艳之间存在密切的合作关系并且个人发文量均较多。王笑虽然与其他作者合作较少,但其在该领域发文量及影响力均较大。发文量最大的机构为中国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其他研究载体以各大农业院校、科研机构以及农业农村研究所为主。保险+期货、“保险+期货”关键词的词频分别高达145、87次,中介中心性分别为0.23、0.36。农产品“保险+期货”领域发展主要有8个主题,分别为目标价格保险、中国农产品市场、农业保险、农产品、保险定价、乡村振兴、农业风险管理、“保险+期货”。农产品“保险+期货”模式正由宏观到微观向实用性和前瞻性发展,切实保障了农民利益,满足了农业发展需要,有利于农民稳收增收;未来中国农产品“保险+期货”研究应围绕农户收入、多期双重差分等领域展开。
  • 李海坚, 李金燕, 王颖娟
    2025,46(3): 252-25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明确转录组学在中国昆虫领域的应用进程、研究概况、热点及发展趋势,利用CiteSpace软件对中国知网(CNKI)数据库中收录的关于转录组学在昆虫领域应用的中文文献进行了计量分析。结果表明,转录组学在昆虫领域的研究文献类型主要为学位论文,占比高达95.7%,且发文量逐年上升,2019—2023年超过200篇/年;发文机构以西南大学为主,文献的主要支撑基金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研究热点及趋势集中在利用转录组学揭示农林害虫、资源昆虫等昆虫生长发育、滞育、生理代谢、嗅觉定位等内在分子机制。旨在为昆虫转录组学领域的研究热点挖掘及趋势提供科技支撑。
  • 贾璐璐, 饶高雄
    2025,46(3): 257-26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白背枫β(Buddleja asiatica Lour.)是一味传统的民间用药。系统地查阅了国内外文献,对该植物的化学成分、药理作用进行了整理和分析。结果显示,白背枫的化学成分主要有黄酮类、苯丙素类、萜类、甾体类、挥发性油类等,具有抗炎、抗菌、抗癌、抗肝毒性、止泻、保护神经系统等多种药理作用,可为相关研究及应用提供参考。
  • 胡锦文, 石阳阳, 吕培军
    2025,46(3): 261-26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发酵是改善雪茄烟叶内在品质和外在质量的重要环节。综述了雪茄烟叶发酵原理、回潮方式、发酵方式以及发酵工艺的研究进展,并指出回潮方式和发酵方式的操作步骤及其优点和缺点,在此基础上对发酵技术的研究方向做了相应展望,以期为雪茄烟叶发酵技术研究提供新思路。
  • 研究简报

  • 颜廷帅, 时立波, 裴龙飞, 张宝千, 吕泰宗, 秦红伟, 于瑞忠, 刁来印, 张龙玉
    2025,46(3): 265-26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以迪卡C1210为试验品种,通过田间小区试验,研究脲酶、硝化抑制剂及其联用对玉米(Zea mays L.)生长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脲酶、硝化抑制剂联用促进了拔节期玉米株高的增加,单独应用脲酶抑制剂促进了抽雄吐丝期玉米株高的增加以及玉米茎粗的增加,单独应用硝化抑制剂对玉米生长无显著促进作用。单独应用脲酶抑制剂降低了秃尖长度,增加了穗粗和行粒数,显著增产26.41%;单独应用硝化抑制剂降低了秃尖长度,增加了行粒数和千粒重,显著增产22.64%;脲酶、硝化抑制剂联用降低了秃尖长度,增加了穗粗、行粒数和千粒重,增产8.69%,但未达到显著差异。综合来看,单独应用脲酶抑制剂或脲酶、硝化抑制剂联用能促进玉米植株的生长,单独应用脲酶、硝化抑制剂均显著增加玉米产量,脲酶、硝化抑制剂联用增产效果不明显。
  • 苏媚, 严显硕, 郑文艳, 钟家成, 向永玲, 聂红丽, 谢合平
    2025,46(3): 268-27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探讨橘园行间种植白三叶(Trifolium repens L.)、高羊茅(Festuca arundinacea Schreb.)和光叶苕子(Viciavillosa Rothvar L.)3种草对土壤养分的调控效应,2021—2022年在湖北省宜昌市夷陵区鸦鹊岭镇金和村的柑橘种植基地开展试验,收集并分析了土壤pH、有机质含量以及矿物元素有效含量等关键指标。结果表明,与自然生草相比,橘园种植不同草种后,土壤有机质含量和碱解氮含量均明显提升;人工种植光叶苕子显著提高了土壤pH及有效钙含量;各处理组土壤的有效镁含量均高于自然生草,其中,在柑橘园行间种植白三叶能显著提升土壤中的有效镁含量。综合分析显示,橘园行间生草能够有效调节土壤pH、有机质含量以及大量元素和中量元素的供给能力,光叶苕子对土壤养分含量的提升效果最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