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期目录

  • 全选
    |

    试验研究

  • 徐锐, 田辉文, 王晓丽, 敖耀强, 胡先龙, 胡功军, 郭利, 王昌军
    2025,46(9): 1-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明确落叶发酵农家肥不同施用量对植烟土壤质量及烤烟产量、质量的影响,于2022—2023年在湖北省保康县两峪乡麻坪村开展大田试验,以烤烟品种K326为材料,设置常规施肥(CK)、常规施肥+农家肥施用量15 000 kg/hm2(T1)、常规施肥+农家肥施用量22 500 kg/hm2(T2)、常规施肥+农家肥施用量30 000 kg/hm2(T3)4个处理,考察不同处理植烟土壤化学性质、酶活及烟株生长发育、产量、质量等指标。结果表明,连续施用落叶发酵农家肥促进了烟株前期生长发育,成熟期T2长势优于其他处理;T2、T3土壤肥力显著提升,T2过氧化氢酶活性显著增加,T3蔗糖酶活性显著增加;T2根系活力最高,达到180.01 μg/(g·h),显著高于对照;3个落叶发酵农家肥处理中部叶烟碱含量显著降低,上部叶钾含量、钾氯比显著提升,尤其是T2中、上部叶钾含量分别提升0.21、0.89个百分点,烟碱含量均降低0.33个百分点,化学成分更加协调,综合得分显著高于对照。T2产值、上等烟比例显著高于其他处理。综上所述,落叶发酵农家肥施用量并不是越多越好,施用量为22 500 kg/hm2效果最佳,这可为落叶发酵农家肥在烤烟上的应用提供理论依据和参考。
  • 刘玲玲, 杨军杰
    2025,46(9): 6-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缓解豫西烟区长期连作导致的土壤退化问题,在三门峡市卢氏县连作超10年的烟田开展60 cm深翻试验,分析深翻对0~60 cm土层土壤理化特性及微生物群落的差异化影响。结果表明,烟田深翻后,0~20 cm土层土壤有机质含量减少,全钾、全氮含量增加,微生物数量减少;20~40 cm土层土壤孔隙度增大,有机质及全氮含量增加,真菌、放线菌和细菌数量增加;40~60 cm土层土壤物理特性变化较明显,土壤含水率和孔隙度分别增加了3.45%、9.56%,深翻有效降低了各土层的土壤容重,提高了土壤孔隙度和含水率,其中对深层土壤(40~60 cm)物理特性的改善作用尤为突出;土壤真菌数量和黑胫病菌数量减少,细菌和放线菌数量增加。表明烟田深翻可打破犁底层,重塑养分剖面,抑制黑胫病菌,改善微生态环境,对连作障碍烟区具有推广价值。
  • 高顺波, 李连利, 陆文林, 杨石猛, 袁坤, 姬瑾, 龚浩瀚, 王壵, 方玉婷, 何东, 肖应娇, 罗启鹏, 李荣海, 李德文
    2025,46(9): 10-1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了明确昭通市鲁甸县植烟田土壤肥力状况,为植烟区培肥和种植提供理论依据,对鲁甸县植烟区155个土样pH、有机质、全氮、全磷、全钾、碱解氮、速效磷、速效钾指标进行测定,运用经典统计学方法对植烟土壤进行描述统计分析,利用模糊综合评价法对土壤养分进行评价。结果表明,鲁甸县植烟土壤pH均值为5.61,酸性土壤分布频率为56.13%,土壤以酸性为主;土壤有机质平均含量为33.15 g/kg,含量中等偏高的分布频率为83.87%;全氮平均含量为0.16%,含量中等偏高的分布频率为83.87%;土壤全磷平均含量为0.13%,中等偏高含量的分布频率为94.84%,大部分土壤全磷含量很高;土壤全钾含量平均为1.32%,低含量以下的分布频率为69.68%;土壤碱解氮平均含量为126.83 mg/kg,中等偏高含量的分布频率为94.83%;土壤有效磷平均含量为25.87 mg/kg,在很低至很高范围内呈较为分散的状态;土壤速效钾含量平均为308.19 mg/kg,中等偏高的分布频率为96.13%,整体较为丰富;土壤综合肥力指标值变化范围为0.33~0.63,各辖区土壤肥力指标值大小为桃源>大水塘>火德红>文屏>大水井>茨院>小寨,桃源、大水塘综合肥力较高,文屏、火德红、大水井土壤综合肥力中等,茨院、小寨土壤综合肥力较低。
  • 史俊, 席刚俊, 杨鹤同, 陈贡伟
    2025,46(9): 16-1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了研究白头翁[Pulsatilla chinensis (Bge.) Regel.]种子的萌发及幼苗抗旱性,以白头翁野生种源及后代幼苗为材料,通过人工授粉、植物生长调节剂处理、不同基质播种试验和干旱胁迫处理来研究白头翁种子萌发特性和抗旱性。结果表明,人工授粉可大幅度提高白头翁种子结实率,平均结实率达80.51%;NAA 5 mg/L、GA3 150 mg/L促进种子萌发效果较好,萌发率分别为78.33%和61.67%;田园土有利于种子成苗;通过测定干旱胁迫处理幼苗的生理指标MDA、PRO、POD、CAT、APX,表明白头翁可迅速调整生理指标应对不同强度的干旱胁迫,但长时间胁迫会降低其抗旱能力。
  • 徐雪亮, 吴彩云, 张帆, 姚健, 范琳娟, 刘子荣, 欧阳凤仔, 周永胜, 高春华, 姚英娟
    2025,46(9): 20-2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制定适合江西省油菜根肿病的有效防治策略,在永新县沙市镇和禾川镇油菜根肿病常年发生严重的地块开展油菜材料(华油杂520、华油杂5R、华油杂158R、华油杂115R、华双5R、华油杂62R、ZS115R、利油杂923R、K5256)的抗性鉴定,以中双11为对照,评价不同防治措施(50%氟啶胺悬浮剂,生石灰,1 125、1 500、2 250 kg/hm2润农1号微生物菌剂,生物有机肥,华油杂62R+50%氟啶胺悬浮剂+生石灰,中双11+50%氟啶胺悬浮剂+生石灰)对油菜根肿病的防治效果。结果表明,在苗期和成株期9个油菜材料除华油杂5R在禾川镇表现中感外,其他材料在2个试验点均表现出对根肿病的抗性。综合措施(华油杂62R+50%氟啶胺悬浮剂+生石灰)对油菜根肿病的防治效果最佳,在油菜苗期和成株期的防治效果均在95.00%以上,而其他措施的防治效果均不理想。
  • 陈俊丞, 姜成红, 李绪清, 王帅玲, 李双华, 黄仕娟, 熊玉冰, 潘龙其
    2025,46(9): 25-2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保障小麦稳产和国家粮食安全,从宜昌市小麦主产区枝江市问安镇、七星台镇和当阳市草埠湖镇3地的小麦病穗中分离出3株禾谷镰孢菌(Fusarium graminearum)菌株,利用菌丝生长速率法开展戊唑醇、丙硫菌唑、氟环唑、多菌灵、甲基硫菌灵、咪鲜胺、吡唑醚菌酯、氰烯菌酯、氟唑菌酰胺、四霉素10种常用杀菌剂对其的室内耐药性测定试验。结果表明,氰烯菌酯、戊唑醇、咪鲜胺、吡唑醚菌酯对宜昌市小麦赤霉病病原菌菌丝生长的EC50分别为0.300 6、0.516 5、0.525 5、0.640 7 mg/L,赤霉病菌对其耐药性较低;丙硫菌唑、多菌灵、甲基硫菌灵的EC50分别为1.923 9、6.067 0、8.141 1 mg/L,存在抗药性风险。在宜昌市及周边地区,氰烯菌酯和DMI类杀菌剂组合使用是未来绿色高效防治小麦赤霉病的重要选择。
  • 黄涛, 叶胜强, 潘爱銮, 张昊, 胡道俊, 王德才, 梁振华
    2025,46(9): 29-3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明确虾稻田养鸭适宜品种、养殖密度和饲料供给水平,以水稻品种华墨香产量和鸭群生长性能为效率评价指标,于2023年7月3日至9月4日在荆州监利市新沟镇横台村华中农业大学双水双绿研究院试验基地开展虾稻田放牧农湖2号蛋鸭、武禽10肉鸭的品种对比试验,在荆州石首市新厂镇石首市双绿丰虾稻连作专业合作社开展稻鸭虾种养模式下不同养殖密度的农湖2号蛋鸭青年鸭生长性能观察试验和不同料型对青年鸭生长发育的影响观察试验,考察稻鸭虾生态种养模式中鸭品种、放养密度和给料类型对水稻产量和试验鸭生长发育的影响。结果表明,2个品种鸭均能完成“工具鸭”的田间作业任务;相比于常规稻虾模式,稻鸭虾模式能够显著增加水稻千粒重、结实率和有效穗数,从而增加水稻产量;虾稻田养鸭密度以180~240只/hm2为宜;不同料型对农湖2号蛋鸭青年鸭的平均日增重、采食量、料重比和体重、体斜长、胫长、胫围、胫重、半潜水长等指标均没有显著影响,但全稻谷喂养组较全价料喂养组显著提高了农湖2号蛋鸭青年鸭的龙骨长。
  • 周晶, 陈灿, 隆斌庆, 高静, 黄璜, 余政军, 王忍, 吕广动
    2025,46(9): 32-3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探究垄栽稻田综合种养模式对水稻产量、稻米品质以及土壤养分的影响,设置垄栽稻-鱼-鸡综合种养系统模式(垄栽稻鱼鸡模式)、垄栽稻-鸡共生系统模式(垄栽稻鸡模式)、垄栽稻-鱼共生系统模式(垄栽稻鱼模式)、水稻常规垄栽模式(对照)4种处理,开展田间对比试验。结果表明,垄栽稻田种养模式(垄栽稻鱼鸡模式、垄栽稻鸡模式、垄栽稻鱼模式)提高了水稻产量,其中垄栽稻鱼鸡模式增产效果最佳,其实际产量达到7.96 t/hm2,较对照显著增加25.55%(P<0.05);产量构成因素分析显示,垄栽稻鱼鸡模式通过增加有效穗数(提高25.94%)和每穗粒数实现增产。与常规垄栽模式相比,垄栽稻田种养模式可有效改善稻米加工品质和外观品质,其中,垄栽稻鱼鸡模式综合效果最佳。垄栽稻田种养模式还提高了稻米营养品质及淀粉含量,蛋白质含量显著增加,增幅为0.99~1.40个百分点;峰值黏度、最低黏度、崩解值、最终黏度、消减值均有不同程度的减少,这些变化可能改善稻米的蒸煮品质和食味口感,对稻米氨基酸含量有一定促进作用。垄栽稻田种养模式显著降低了土壤pH,同时增加了有机质、碱解氮含量及土壤全氮含量。综上所述,垄栽稻田综合种养模式对提高水稻产量、稻米品质及土壤养分含量具有积极作用,垄栽稻鱼鸡模式效果最佳。
  • 张珂, 杨子光, 孙军伟, 霍红, 郭晋太, 王胤
    2025,46(9): 38-4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分析了2020—2023年黄淮冬麦区及河南省旱地区域试验小麦品种(系)的产量表现及抗旱性相关指标,为筛选抗旱性品种(系)提供参考。研究表明,2020—2023年黄淮冬麦区旱地区试参试小麦品种(系)的抗旱性表现中,旱肥A组、旱肥B组、旱薄组和北部组在干旱胁迫下产量呈先上升后下降趋势,旱肥A组抗旱指数(DRI)呈上升趋势,旱肥B组、旱薄组的抗旱指数呈先上升后下降趋势,北部组抗旱指数呈逐年下降的趋势;河南省旱地组抗旱指数大小顺序为2023年、2021年、2022年,抗旱指数平均值大小顺序为北部组、旱薄组、河南省旱地组、旱肥B组、旱肥A组。通过分析抗旱系数(DRC),干旱胁迫下,小麦有效穗数、穗粒数和株高受损程度较大,千粒重相对稳定,受干旱胁迫的影响小,可作为稳定性参考指标。通过抗旱鉴定筛选出洛003、河农8178、偃亳1886等抗旱性与对照洛旱7号相当的新品种(系)。
  • 代磊, 周修任, 简在友, 李玉青, 田静
    2025,46(9): 42-4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明确黄顶菊(Flaveria bidentis L.)化感作用的强度与机制,采用盆栽种植法,以河南省主栽玉米品种郑单958为受体,以黄顶菊植株为供体,设置黄顶菊不同浓度梯度(0.025、0.050、0.075、0.100 g/mL)的浸提液处理,以蒸馏水为对照,分别测定各处理玉米的发芽率、发芽势、幼苗叶片的叶绿素、丙二醛、脯氨酸含量,以及幼苗的株高、根长、鲜重和干重等指标。结果表明,黄顶菊浸提液对玉米种子的发芽率、发芽势有显著的抑制作用。玉米幼苗叶片的叶绿素含量、净光合速率、气孔导度和胞间CO2浓度等,以及玉米幼苗的株高、根长、生物量等指标,都随浸提液浓度的升高而降低。玉米幼苗叶片的丙二醛和脯氨酸含量则随浸提液浓度的升高而增加。说明黄顶菊浸提液对玉米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有显著的化感作用,玉米田块要做好黄顶菊的防除工作。
  • 朱有军, 张连宇, 丛小惠
    2025,46(9): 46-4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在蓖麻(Ricinus communis L.)中克隆了PLC2N基因,运用生物信息学技术对PLC2N基因编码的蛋白质进行分析,以揭示其在蓖麻生长发育过程中的功能。结果表明,通过克隆蓖麻PLC2N基因,得到1 785 bp的片段。PLC2N基因编码的蛋白质分子质量为 67.988 39 ku,等电点为6.16,有594个氨基酸残基,高度亲水,无跨膜区;二级结构中α-螺旋结构在蛋白质序列中占28.11%,共计167种氨基酸;延长链占19.02%,包含113种氨基酸;β转角结构占6.57%,含有39种氨基酸;无规则卷曲部分占总氨基酸数量的46.30%,氨基酸数量约275种。三级结构预测结果显示,该蛋白质包含了α-螺旋、β-转角以及无规则卷曲等关键结构,其中α-螺旋在蛋白质中占据核心地位。经同源性分析,发现蓖麻中的PLC2N基因与陆地棉这一物种之间存在较接近的亲缘关系。
  • 胡冬, 赵权, 申开泽, 张小龙, 封杰铭
    2025,46(9): 50-5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以蜜环菌(Armillaria mellea)菌株A9为试验材料,采用不同浓度(0.1%、0.5%、1.0%)的苹果酸、柠檬酸和草酸3种外源有机酸进行处理,研究外源有机酸对蜜环菌生长速率和菌体形态的影响。结果表明,高浓度外源有机酸均能抑制蜜环菌的生长速率和菌落直径,在0.1%浓度下影响较小,在0.5%和1.0%浓度下影响明显,而且这种抑制作用随着有机酸浓度的增加而加剧;柠檬酸的抑制效果最为显著,其次是草酸和苹果酸;外源有机酸的加入明显改变了蜜环菌的菌体形态,主要体现在0.5%和1.0%浓度下菌丝薄弱和孢子数量减少。探讨外源有机酸对蜜环菌的具体影响,旨在为环境科学和微生物工程领域的研究拓展新的思路。
  • 张玺, 王初亮, 翟生, 杨欣妍, 杨高亮, 杨楠
    2025,46(9): 54-6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阐明土壤特性与浓香型烟叶品质的关系,以河南省平顶山市 8 个主要产烟区 64 块烟田为对象,采集烤烟品种中烟100 的C3F 等级烤后烟叶及其对应耕作层土壤,测定烟叶化学成分和土壤理化性质,具体测定指标包括pH、有机质(SOM)、水溶性有机碳(WSOC)、总氮(TN)、全磷(TP)、全钾(TK)、碱解氮(AN)、速效磷(AP)和速效钾(AK)及土壤细菌 16S rRNA 高通量测序数据。结果表明,不同产区烟叶化学成分差异较大,叶县保安烟碱含量、郏县渣元总氮含量及各产区淀粉含量均偏高;土壤整体偏碱性(pH>7.5 占 67.19%),有机质、总氮含量适宜,而TK、AN、AK 偏低且空间变异大;α多样性分析显示,郏县渣元、郏县安良、郏县堂街土壤微生物丰度与多样性最高,叶县保安最低;β多样性与 LEfSe 分析揭示不同产区具有不同的碳氮循环功能菌群;逐步回归与冗余分析(RDA)表明,烟碱含量受土壤 pH、AP、TK 负向调控,受 AN 正向调控;总糖与 AP 正相关、与 AN 负相关;总氮与 TK、AP 负相关、与 WSOC 正相关;淀粉与 TK 正相关。土壤微生物功能中,运输代谢,萜类化合物和聚酮类化合物的代谢和其他次级代谢产物的生物合成是影响化学品质的首要因素,其次为能量代谢、碳水化合物代谢、折叠分类和降解,甘氨酸生物合成和代谢、其他氨基酸代谢、辅因子和维生素的代谢等。综上所述,通过调控土壤养分或施用微生物菌剂,可定向改良烟叶化学品质。
  • 刘新源, 杨军杰, 赵永伟, 常剑波, 孙强
    2025,46(9): 63-6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针对漂浮育苗存在水生根过多、移栽后缓苗时间长、抗低温能力弱等问题,以漂浮育苗为对照,比较了两段式育苗、托盘湿润育苗和潮汐育苗对烟苗质量及经济性的影响。结果表明,托盘湿润育苗和潮汐育苗出苗期提前 2 d,成苗期提前 3 d;两段式育苗、托盘湿润育苗和潮汐育苗3种新型育苗方式培育的烟苗根系更加发达、健壮,其中两段式育苗表现最优,其根冠比(0.32)较对照提高88.2%,移栽成活率达99.5%;托盘湿润育苗和潮汐育苗基质的日均温度较漂浮育苗提高1.9~2.0 ℃,有效预防冷害。经济性分析显示,托盘湿润育苗综合优势突出,改造成本(15.7元/m2)适中,人工成本较漂浮育苗降低18.1%。综上,托盘湿润育苗所培育的烟苗具有优质、抗逆的持性且该技术经济性突出,是三门峡烟区现阶段最适宜的推广技术。
  • 张桂粉, 樊明明, 禚苏
    2025,46(9): 67-7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研究了马缨丹(Lantana camara L.)水浸提液对羽衣甘蓝(Brassica oleracea var.acephala DC.)种子萌发及幼苗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马缨丹水浸提液对羽衣甘蓝种子发芽率、发芽指数和幼苗茎长、根长均有明显的抑制作用。马缨丹水浸提液浓度为40 g/L时,对羽衣甘蓝种子的发芽率、发芽指数抑制效果较为明显;马缨丹水浸提液浓度为25 g/L时,对羽衣甘蓝幼苗茎长的抑制效果较为明显;马缨丹水浸提液浓度为15 g/L时,对羽衣甘蓝幼苗根长的抑制较为明显。
  • 常学艳, 吉光鹏, 张栋海, 牛蛉磊, 钱丹丹, 崔钰雪
    2025,46(9): 71-7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探讨生草方式对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三师幼龄矮砧密植苹果园土壤理化性质、果园土壤和空气温湿度及树体生长生理指标的影响,以红富士苹果九月奇迹为试验材料,以人工种植黑麦草和自然生草为处理开展研究。结果表明,人工种植黑麦草能在一定程度上降低苹果园0~20 cm土层土壤比重,降低幅度为0.11~0.26 g/cm3;提高果园0~40 cm土层土壤有机质、碱解氮、有效磷、速效钾含量,幅度分别为1.09 g/kg、0.79 mg/kg、0.49 mg/kg、60.34 mg/kg;调节空气和土壤温湿度,改善苹果园微域环境,较自然生草能调节苹果树不同冠层处空气温度1~4 ℃、空气湿度1%~2%,可调节果园0~20 cm土层土壤温度3~5 ℃、土壤水分含量1%~3%;增强苹果叶片净光合速率,增大叶片SPAD,增加幅度分别达1.294 μmol/(m2·s)、1.704;促进苹果树体抽枝和新梢生长,促进枝条抽生1~2条,增大新梢生长1~5 cm。在兵团第三师幼龄苹果园可种植黑麦草代替自然生草,同时在人工生草时应适当增加肥料施用量。
  • 向敏, 胡修忠, 钟朱夏, 刘辰晖, 余婕, 周源, 黄晓飞, 王定发, 程蕾
    2025,46(9): 77-8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妊娠相关糖蛋白(PAGs)是反刍动物早期妊娠诊断的标志性蛋白,对维持妊娠有重要作用。利用纤维素滤膜过滤、切向流超滤和亲和层析法,将70 d左右牛胎盘中存在的天然妊娠相关糖蛋白进行分离,并运用蛋白组学方法鉴定PAG类别。蛋白条带质谱鉴定发现,在牛胎盘中妊娠相关糖蛋白有12种,蛋白质的分子质量在70 ku左右。
  • 刘三波, 龚达林, 魏民, 池莲锋, 黄飞虎, 严甜, 黄凰, 王永聪, 王李林, 郭盛合, 王学奎
    2025,46(9): 81-8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通过对比不同干燥方式[晒干、阴干、烘干(50、60、70、80、90、100、110 ℃温度)]及水洗(水洗、未水洗)处理对金果榄药材质量的影响,以确定金果榄药材的最佳处理方式。采用HPLC测定不同加工方式处理下的金果榄药材中的古伦宾、药根碱、巴马汀、水分、总灰分和浸出物含量。结果表明,在80 ℃下烘干药材,古伦宾含量最高;不同干燥方式对金果榄药材中的水分和古伦宾含量影响均较大,水分由高到低依次为阴干、晒干、烘干,古伦宾含量由高到低依次为烘干、晒干、阴干,三者差异显著。金果榄药材的药根碱含量由高到低依次为烘干、晒干、阴干,烘干与晒干无显著差异。金果榄药材的巴马汀含量由高到低依次为晒干、阴干、烘干,晒干与阴干无显著差异。金果榄药材在加工处理过程中,为更好地保留有效成分,建议在80 ℃下烘干,且避免进行水洗。
  • 代升飞, 王林, 汤茶琴
    2025,46(9): 86-8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建立了基于超高效液相色谱-紫外检测(UPLC-UV)的快速分析方法,用于测定江苏产地茶叶中的咖啡因含量。通过优化流动相比例(甲醇∶水=30∶70, VV),咖啡因标准品在1~20 μg/mL浓度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R2=0.999 6),回收率为94.07%,RSD为1.24%,方法检出限为0.3 μg/mL,加标回收率为86.81%~99.34%。应用该方法分析了江苏省南京、镇江、宜兴、苏州等地的20份茶叶样品,结果显示,江苏产地茶叶咖啡因含量排序为红茶>绿茶>花茶,其中,宜兴红茶咖啡因含量最高(32 600 mg/kg),苏州花茶最低(5 800 mg/kg)。贝叶斯统计与聚类分析进一步表明,不同茶类咖啡因含量差异明显,且具有地域分布特征。这为江苏产地茶叶质量评价提供了科学依据,所建立的方法适用于茶叶及其他食品中咖啡因的快速检测。
  • 李海龙, 赵龙, 冯涛, 刘拓, 王芳, 周俊, 王志鹏, 董一雷, 陈宇超
    2025,46(9): 90-9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造纸法再造烟叶水分含量对产品质量有着较大影响,通过分析不同水分含量下再造烟叶的纵向、横向抗张强度及切丝造碎率,探讨水分含量对再造烟叶耐加工性的影响。结果表明,造纸法再造烟叶纵向抗张强度在成品含水率2%~11%,二者呈正相关性,在成品含水率11%~25%,二者呈负相关,纵向抗张强度最高值出现在11%成品含水率条件下,达到70.07 kN/m2;造纸法再造烟叶横向抗张强度在成品含水率2%~10%,二者呈正相关,在成品含水率11%~25%,二者呈负相关,横向抗张强度最高值出现在10%成品含水率条件下,达到30.25 kN/m2;含水率在17%时,再造烟叶成丝效果较好;随着水分含量的减少,造碎增加、烟丝偏短、长短不一;随着水分含量的增加,切丝后解纤、卷曲情况加剧。综上所述,含水率控制在10%~17%再造烟叶耐加工性较好。
  • 唐昭领, 王蕾, 莫秋云, 董茜苑, 唐修然, 李惠静
    2025,46(9): 94-9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确保供香港蔬菜质量安全,保护公众健康,调查并分析了贺州市本地种植蔬菜中的重金属污染情况。采集了贺州市地产6大类158份蔬菜样本,分别采用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和原子荧光分光光度计测定样品中铅(Pb)、镉(Cd)、总砷(As)、总汞(Hg)和总锑(Sb)的含量,采用污染指数法评价其污染特征,采用目标危害系数法(THQ)、危险指数法(HI)评估重金属污染的健康风险。结果显示,供试蔬菜中重金属含量总体合格率为98.1%,重金属的平均含量由高到低依次是镉>铅>总锑>总砷>总汞,根菜、薯芋类和茄果类蔬菜存在重金属含量超过香港《2018年食物搀杂(金属杂质含量)(修订)规例》中限量值的情况,超标率分别为3.3%和6.1%。蔬菜中5种重金属的单因子污染指数及综合污染指数均小于0.70,茄果类蔬菜的综合污染指数最高,但处于安全水平。5种重金属的THQHI均小于1,表明贺州市地产蔬菜中重金属污染程度相对较低,对人体的健康风险较小。
  • 实践探讨

  • 熊迎, 黄开准, 王习著
    2025,46(9): 98-10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浠水县是湖北省重要的水稻(Oryza sativa L.)生产基地,在水稻种植面积、产量和品质方面取得了显著进展。为明确湖北省浠水县高产优质水稻的生产情况及发展前景,介绍了浠水县主推的高产优质水稻品种及其表现,并系统评估了其栽培技术创新、病虫害防治和水肥管理等方面的实践成效。探讨了浠水县水稻产业面临的市场竞争、环境压力和经济效益等挑战。从品种改良、智能农业技术应用、产业链整合和政策支持等角度,提出了促进浠水县水稻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对策建议。这为提升浠水县水稻产业竞争力提供了科学依据,对类似地区的水稻生产具有参考价值。
  • 樊友军, 王迪, 杨卫华, 李金波
    2025,46(9): 102-10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中垦油719是中垦锦绣华农武汉科技有限公司以华中农业大学提供的保持系轮回选择群体(群体构成:常规品种中双10号、中双9号等与Dunkeld、Q2等杂交F4选系,导入波里马保持系及显性GMS基因)C6的“719”株系连续自交选育而成的油菜新品种,于2023年完成两年区试,2024年完成非主要农作物登记,品种登记审定编号为GPD油菜(2024)420227。该品种具有苗期生长势强、成熟一致性好、抗倒性较强、菌核病病圃诱发鉴定结果为低抗、抗逆性强等特点。芥酸含量0.04%、硫苷含量20.90 μmol/g(饼),符合国家双低标准,含油量49.52%,含油量高。适宜在湖北省各地区推广密植,种植密度以直播375万~450万株/hm2为宜。
  • 李卫东, 郑玲, 黄倩, 龚钰, 梅爱华
    2025,46(9): 107-10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提高林业有害生物防控效率,构建了包含无人机遥感监测、GIS空间分析、移动终端监管等技术在内的集成应用体系,并以蕲春县2024—2025年松材线虫病疫木清理项目为例,分析了数智技术在疫木清理中的应用效果。结果表明,数智技术的应用使监测效率提升2.81倍,准确率达98%以上;作业设计方案优化后清理效率提高18.7%;通过智能移动终端的动态监管,实现了施工过程100%可追溯;伐桩处理合格率达98.6%。这为林业有害生物防控提供了可复制的技术范式,对推动林业治理现代化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 孟祥贤, 罗哲民
    2025,46(9): 110-11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针对通山县一例规模化养猪场大肠杆菌感染问题,通过临床观察、病理解剖及实验室诊断等方法,对发病猪场进行全面诊断。结果表明,采集的20份病猪血清样本中,伪狂犬病毒gE抗体均为阴性,而蓝耳病毒抗体阳性样本有6份,阳性率高达30.0%;2份病猪组织样本病毒核酸筛查结果中均未发现猪圆环病毒二型、猪瘟病毒及猪蓝耳病毒,表明猪群发病不是这些病毒感染所致。细菌分离与鉴定中,病猪组织中分离出大肠杆菌。水质检测中,3份水源样品的大肠杆菌浓度分别为1 200、1 500、900 CFU/mL,均超出安全标准100 CFU/mL,水源中大肠杆菌含量较高,猪群发病由大肠杆菌感染引起。采取紧急措施及监测,在饲料中混入0.2%复方中草药制剂、0.2%硫酸镁及0.1%电解多维,并适当减少猪群食量;使用卫可对猪舍每日2次带猪消毒;向饮水中加入漂白粉(25 g/t)消毒;对水源进行改进,加盖井盖并在周围撒布生石灰消毒。药敏试验证实,该菌株对氨苄西林、磺胺甲恶唑等抗生素均产生了耐药性。改用对该菌敏感的抗生素头孢噻肟进行治疗,即在饲料中继续添加0.2%复方中草药制剂的同时,对发病猪群肌肉注射头孢噻肟。探讨了发病原因,强调了动物疫病实验室诊断与细菌性病原药敏试验的重要性,提出了规模化猪场大肠杆菌病的综合防控措施,包括避免滥用抗生素、确定防治重点及筛选敏感药物、严格把控饮水和饲料品质、提高饲养管理水平等,旨在为养猪业提供科学、有效的防控策略,减少经济损失,保障猪群健康。
  • 生态治理

  • 熊顺伟, 蔡文斌, 肖英才, 王甜
    2025,46(9): 115-12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探讨有效促进芒萁(Dicranopteris dichotoma)修复矿山废弃地土壤的间作模式,设置芒萁单作及与胡枝子、狗牙根、常春藤3种间作模式,测定各模式下的土壤理化性质、酶活性及微生物群落特征。结果表明,与芒萁单作相比,间作模式显著改善了土壤理化性质和土壤酶活性,表现为土壤酸度减轻,孔隙度和含水率增加,土壤养分明显提升。间作后显著提升了土壤蔗糖酶、酸性磷酸酶和脲酶活性及土壤微生物多样性,土壤微生物群落构成和相对丰度差异明显。在3种间作模式中,芒萁间作胡枝子对土壤改良效果最佳,间作狗牙根次之,间作常春藤主要改善了土壤含水量。合理的间作模式能加速芒萁对矿山废弃地土壤的修复进程,为矿区植被恢复提供了科学依据。
  • 盛飞飞, 汤萌萌
    2025,46(9): 122-12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基于《耕地质量等级》(GB/T 33469—2016),综合利用县域耕地资源管理信息系统与 GIS 空间分析,对安徽省休宁县2019—2024年耕地质量进行等级评价与趋势分析。结果表明,休宁县实现了“减面积、提质量”的阶段性目标,耕地质量平均等级由5.32等提升至5.18等,其中,高等地(1~3等)面积增加530.60 hm2,增幅 32.50%;中等地(4~6等)面积减少1 920.78 hm2,降幅 15.64%;低等地(7~10等)面积缩减584.76 hm2,降幅 18.41%,呈“高等地增加、低等地减少”的优化趋势,空间上形成高等地集中于中部平畈区、低等地位于山区的分布格局;土壤养分含量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从29.75 g/kg 增至29.85 g/kg,有效磷含量从25.65 mg/kg 增至26.04 mg/kg,速效钾含量从78.68 mg/kg增至83.75 mg/kg,土地酸化现象有所改善,但酸化土壤(pH<5.5)仍占比75.48%。有针对性地提出了高标准农田建设、有机肥替代化肥和酸化土壤改良等措施,为江南丘陵山区耕地保育与可持续利用提供技术路径与决策依据。
  • 孟蕊, 李先霞, 吕文龙, 杨越文, 翁锦泅, 廖远芳, 朱妙君
    2025,46(9): 127-13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基于自然保护区、社会和国家发展的需要,有必要开展自然教育工作。分析了广东惠东古田省级自然保护区开展自然教育工作的优势和存在的问题,指出广东惠东古田省级自然保护区开展自然教育具有自然资源丰富、地理区位和自然资源教育场所适宜的优势,但存在投入不足、基础设施不完善;形式简单,理念缺乏创新;专职自然教育队伍不健全等问题。从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创新自然教育理念、扩大自然教育影响力等方面提出建议,以期为其他自然保护区开展自然教育工作提供参考。
  • 王连荣, 单程雪
    2025,46(9): 131-13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掌握浙江青田鼋(Pelochelys cantorii Gray, 1864)省级自然保护区鱼类资源本底及其影响因子,于2022年4月至2023年1月分4个季度开展传统捕捞、eDNA宏条形码和水声学探测。传统捕捞共记录鱼类3目10科27属38种;eDNA再增38种,合计9目14科49属76种。传统法优势种为子陵吻鰕虎鱼(优势度Y=34.72)和河川沙塘鳢(Y=6.01);eDNA法则以鲫(Y=20.00%)和宽鳍鱲(Y=8.97)居首。多样性指数显示,传统法Margalef丰富度指数为3.60,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为2.91;eDNA法Margalef丰富度指数为3.20,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为2.93。水声学估算保护区平均鱼类密度0.043 4尾/m3。群落结构呈小型化、耐污化趋势,其变化主要由梯级大坝阻隔、水文节律改变、河道采沙、过度捕捞及外来物种入侵共同驱动。提出构建“三道防线”防控外来种、实施生态调度与生境修复、建立全链条增殖放流体系、强化渔政执法、加强土著鱼类人工繁育等对策,为鼋及其栖息地的长期保护提供科学依据。
  • 李华超, 郑嘉璇, 朱帅蒙, 马守臣, 张合兵
    2025,46(9): 137-14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加快构建山水林田湖草沙生命共同体,加强耕地建设性保护,提升耕地质量,以河南省新郑市为研究区,综合考量区域生态差异与农业发展需求,坚持“整体保护、系统修复、综合治理”三位一体理念,通过多源数据融合与GIS空间分析,对新郑市耕地进行整治分区,进而根据各区域特点,提出不同整治区的整治模式及标准。结果表明,新郑市耕地生态整治划分为平原高等耕地(面积386 km2)、沙岗沙土中等耕地(面积274 km2)和丘陵丘岗低等耕地(面积213 km2)3个规模化整治区;平原高等耕地规模化整治区以建设现代化规模耕作的高标准农田为核心,优化田块布局,配套完善农田灌溉工程,全部建成为水浇地;沙岗沙土中等耕地规模化整治区以高标准农田建设为核心,加强田块布局优化、回灌补源工程建设、加强防护林网建设等内容;丘陵丘岗低等耕地规模化整治区以高标准梯田建设和小型蓄水工程建设为核心,加强小型机械耕作和雨养农田区的打造。研究成果为黄淮海平原类似区域的耕地生态保护与可持续利用提供了科学依据和技术范式。
  • 李言克, 王迪, 唐岩, 张铭
    2025,46(9): 144-14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以银川市某湿地公园工程为例,提出并实践了复合流潜流湿地+生态表流湿地的技术路线。通过保留原有坑塘地貌,集成土壤改良、耐盐植物选育、太阳能曝气、生态岛营建及智慧监测等手段,在430 500 m2盐碱地上建成了日处理5.45万m2一级A尾水、出水稳定达到GB 3838—2002《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准Ⅳ类标准的湿地公园。运行一年的监测结果表明,COD、NH3-N、TP年均削减量分别为397.80、69.61、3.97 t;系统对水质的改善效果全年稳定,即使在冬季低温条件下,出水水质仍能保持稳定;生态环境效益明显。项目实现了水质净化、生态修复、科普教育、文化展示及休闲游憩多重功能耦合,为北方盐碱地区再生水安全利用与多功能湿地建设提供了可复制的工程范式。
  • 三农调研

  • 朱明丽
    2025,46(9): 148-15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对湖北省丹江口市的地膜覆盖水稻栽培技术实践展开调查分析,总结了地膜覆盖水稻栽培关键技术,探讨了地膜覆盖水稻栽培技术应用存在的问题与对策,以期为推动农业可持续发展、保障粮食安全提供参考。调查结果表明,90%的受访者对地膜覆盖水稻栽培技术有深入了解,主要信息获取渠道为政府农业部门和农业技术推广站。95%的受访者已采用该技术,主要原因包括该技术可以提高产量、节约水资源、改善土壤环境、减少病虫害以及政府鼓励或补贴。95%的受访者认为地膜成本高和铺设地膜劳动强度大是主要应用障碍。2024年地膜覆盖试验结果表明,地膜覆盖有利于水稻早分蘖、早孕穗、早抽穗、早成熟,促进形成更多有效分蘖,平均株高较传统栽培高8.75 cm,平均实穗粒数较传统栽培多6.45粒,平均千粒重较传统栽培高3.0 g,平均产量较传统栽培高2 484.75 kg/hm2,且灌溉用水量明显减少,生态效益更为突出。地膜覆盖水稻栽培技术应用存在的问题有可降解地膜的降解速度和条件难以精准控制,成本较高,覆膜机的适应性和作业效率有待提高,地膜残留污染问题较为突出,缺乏针对不同水稻品种、不同区域环境的精准化地膜覆盖水稻栽培管理技术体系,对种植户的技术水平要求较高等。建议加大对可降解地膜的研发和推广力度,减少传统地膜使用,降低地膜残留污染。通过政府补贴、优化栽培技术等方式降低成本,提高种植户积极性。加强对种植户的技术培训,提升其技术水平,确保地膜覆盖水稻栽培技术的正确应用。
  • 孙嘉琳, 王龙
    2025,46(9): 152-15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进一步明确河北省燕山地区板栗产业科普工作取得的实际成效,采用层次分析法构建了相应的科普实效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和统计模型,针对该区域5个板栗主产区(秦皇岛市青龙县、唐山市迁西县、遵化市、承德市宽城县和兴隆县)的科普工作以及2018—2022年板栗产业带来的平均科普效果进行系统的实证研究,通过数据分析得出科普效果综合评价指数及子系统相关评价指数。结果显示,河北省燕山地区5个板栗主产区的科普效果不平衡,经济基础好、农业底子实、发展后劲足的秦皇岛市青龙县、唐山市迁西县和遵化市科普实效优势较为明显,但5个地区的整体科普效果呈现稳中向好的发展趋势,并为河北省以农业产业为基础的农村基层科普工作建设和科普事业发展提出了针对性和合理化建议。
  • 何泽洪, 何小瑞
    2025,46(9): 158-16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明确农地流转对农业灌溉设施的影响机制及作用路径,基于2000—2022年全国农地流转与农业灌溉设施宏观面板数据,采用熵值法,通过构建多元线性回归模型,运用岭回归方法实证分析农地流转对农业灌溉设施的影响。结果表明,农地流转对农业灌溉设施具有显著正向影响,以转让方式进行的农地流转、农地流转入农业合作社及农地流转用于粮食作物种植对农业灌溉设施中的水源设施和灌溉设备影响更加显著;流转方式变动1个单位会引起农业灌溉设施30.2%的变化,流转去向变动1个单位会引起农业灌溉设施36.4%的变化,流转用途变动1个单位会引起农业灌溉设施31.0%的变化。提出了加快完善农地流转与农业灌溉设施建设和管理协同机制,激励、补偿机制及拓宽农业灌溉设施多元投资机制的政策建议。
  • 张冰瑞, 王志强
    2025,46(9): 164-16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在数字乡村战略背景下,农村居民数字素养是赋能乡村数字化转型的核心基础。构建了包含数字认知与操作、数字技能与运用、数字交流与合作、数字创作与创新、数字安全与保护、数字问题与解决6个维度的评价指标体系(Cronbach’s α=0.992,KMO=0.974),对新疆吉木萨尔县425名农村居民开展实证测评。结果表明,数字素养综合得分为78.6分(百分制),处于中等偏上水平;数字素养在性别上无显著差异,而在年龄、学历、职业类型上差异显著(P<0.01),中老年、低学历与务农人员数字素养亟待提升。据此提出针对性策略,通过树立数字观念激发内生动力、完善培训体系、强化数字基建、构建多元宣传机制、健全政策保障,精准提升农村居民数字素养,为数字乡村建设提供人力支撑。
  • 刘智, 肖巍巍
    2025,46(9): 169-17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基于UTAUT理论,构建生成式AI四维(AI责任、认识理解AI、使用应用AI、协同创新AI)素养框架,以广西壮族自治区柳州市500名内容创业农民为样本,采用结构方程模型与Bootstrap方法检验素养对创业意愿和行为的影响路径。研究发现,四维素养均显著正向促进内容创业意愿与行为,协同创新AI的影响效应最大;内容创业意愿在素养与行为之间发挥显著部分中介作用;基于四维因子构建的生成式AI素养指数具有良好的区分和预测效度。研究丰富了技术接受理论在农业数字化场景下的应用,为农民提升数字创业能力、政府制定精准扶持政策提供了微观证据与可操作性工具。
  • 冯理明, 胡永歌, 陈亮, 赵子鉴, 陈佳佳, 高军波
    2025,46(9): 175-18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以中原经济区236个乡村旅游示范点为研究对象,运用最邻近指数、变异系数、核密度估计等方法,结合ArcGIS空间分析模块,对示范点的空间分布类型、空间分布格局等进行定量表征,并探讨其空间分异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示范点空间分布最邻近指数为0.674,Voronoi图检验的变异系数为107%,属于凝聚型分布;示范点在空间格局上表现为郑州-洛阳都市区、辐射外围核心区和南部生态区三大热点片区;示范点空间分布是分形的,且分形结构较复杂,在自演化过程中围绕区域内都市区、河流、交通等地理要素展开;示范点的空间分异主要受地形地势水文、高级别景区、交通区位等因素的影响。中原经济区应重点构建网络化的乡村旅游产业布局、强调均衡化的乡村旅游资源配置、开发异质化的乡村旅游服务产品,以推进区域内乡村旅游空间的全域、均衡发展。
  • 乡村建设

  • 朱珠
    2025,46(9): 181-18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通过分析乡村振兴背景下眉山市农村家风建设的实际情况和取得的成就,探讨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如家风建设环境重视不够,农村家风传承载体保护力度不足;受不良思想文化影响,农村家风建设内容受到侵蚀;农村人口大量流失,农村家风建设主体缺位。针对以上问题,提出五大改进措施,即强化党建引领作用,筑牢家风组织保障;推动乡村产业振兴,夯实家风物质基础;培育特色乡土人才,发扬乡贤示范作用;传承优良家风文化,推陈出新家风内容;改善农村人居环境,营造良好家风氛围,以期为眉山市乃至其他地区农村家风建设提供参考与借鉴,推动乡村全面振兴。
  • 刘松, 赵天
    2025,46(9): 185-19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针对共同富裕进程中乡村隐性剥夺形态日益多元化、隐蔽化的问题,提出区块链技术赋能乡村全过程人民民主过程的治理方案。根植于乡村精英群体和弱势群体间的信息和能力非对称结构,以构建区块链生态系统为载体,占据乡村群体网络的结构洞,约束隐性回避、隐性特征和隐性行为等诱因导致隐性剥夺的多通道作用路径和自我强化进程,进而发挥区块链技术固有的优势,从技术、制度和环境3个方面提出源治理、硬治理和巧治理相结合的乡村隐性剥夺治理体系,实现对乡村精英群体隐性剥夺行为的自动监测、实时修正、自主激励和反向制衡。
  • 李庚
    2025,46(9): 194-19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县域公共文化服务承载着预防返贫复贫、反映国家意志、实现文化权利均等、促进有效社会治理等多重功能内涵。然而,供给主体单一化、运行机制单向化、资源管理碎片化及空间布局失衡化等结构性困境制约其效能发挥。提出了系统性破解路径,通过构建“政府主导、市场运作、社会参与”多元协同供给格局,重塑双向互动响应机制,推行文化大部制整合资源实施整体性治理,并借力数字技术优化全域空间布局。这些策略对激活县域公共文化服务效能、推动乡村文化振兴具有重要实践价值。
  • 王可欣, 张云
    2025,46(9): 197-20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基于景观基因理论,以西双版纳傣族园为研究对象,开展了传统村落景观基因识别、特征解析与保护策略研究。通过田野调查、文献分析和空间信息技术相结合的方法,构建了包含物质与非物质两大类的景观基因识别体系。结果表明,在物质景观基因方面,傣族园呈现出典型的“山-水-林-田-村”生态格局,干栏式建筑作为主体基因具有鲜明的识别性,其空间布局、结构形式和营造技艺共同构成了独特的建筑景观特征;非物质景观基因则由百越-茶马古道-南传佛教三重文脉及二元宗教融合、泼水节等节庆与傣锦等技艺共同构成,形成了完整的文化传承体系,节庆活动、传统技艺等文化要素保存完好;建筑、环境、文化三类基因均出现轻度但持续的不利变异,其中,建筑基因变异最为明显,主要表现为形制改变和功能转换。针对基因变异问题,提出了分级保护策略体系,包括环境管控、空间保护、建筑修缮、文化传承和旅游管理等具体措施。研究成果不仅丰富了传统村落保护的理论体系,也为傣族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实践指导。
  • 专业教育

  • 阮晨梅
    2025,46(9): 204-20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动物医学专业人才培养体系中的核心课程兽医外科及外科手术学教学中,对落实课程思政目标具有重要意义。以四川民族学院为例,对课程思政元素进行挖掘,将家国情怀、文化自信、社会责任、生态文明、敬佑生命等思政元素融入教学方案、课堂教学、实践教学和学生自主学习过程中,切实增强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与自豪感,助力其文化自信的树立。从教师自身育人、教学内容育人、教学方法育人、课程评价育人4个方面开展“四方协同”式课程思政育人模式,充分整合各方资源,形成育人合力。实践成果显示,学生不仅在专业知识的学习上更加扎实深入,在职业道德的塑造和人文素养的提升方面也成效显著,为推动兽医教育领域的课程思政改革贡献了积极力量。
  • 张辉, 卞书浩, 朱姝瑶, 李奥运
    2025,46(9): 208-21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传统兽医内科学课程教学模式存在病例呈现静态、活体实训受限、临床思维训练不足等问题,难以满足兽医临床对复合型人才的需求。借助人工智能技术,通过建设病例数字化-智能生成-知识融合的动态资源库,构建AI引导症状-病理关联的阶梯训练体系,结合虚实结合的病例资源和AI的个性化反馈机制,打造“临床思维主导、智能技术赋能”教学模式,突破教学瓶颈。该模式有助于解决兽医教育资源和能力培养难题,为新农科跨学科教育模式创新提供参考,对培养适应时代需求的兽医人才具有重要意义。
  • 邱淼连, 陈建红, 姜建军, 王啊奇
    2025,46(9): 213-21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和建设农业强国的背景下,涉农类职业本科院校肩负着培养知农爱农、强农兴农新型人才的重要使命。以广西涉农类职业本科院校为例,通过调研发现,大学生对“三农”问题认知清晰,但服务意愿与实践能力不足,存在课程与实践脱节、思政教育形式单一、第二课堂活动缺乏特色、校园文化氛围不足及校企协同育人不强等问题。从推进课程改革、强化思政引领、优化校园文化、深化校企合作等途径,构建多维育人体系,引导学生树立扎根乡土、服务“三农”的理想信念,为农业农村现代化和乡村振兴提供人才支撑。
  • 学科进展

  • 代升飞, 汤茶琴, 李园莉
    2025,46(9): 216-22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综述了主流的茶叶脱咖啡因技术,包括溶剂萃取、超临界二氧化碳处理、分子蒸馏以及微生物法等,比较了它们的萃取效率、优缺点及应用范围。探讨了影响脱咖啡因效果的核心因素,分别是处理时间、温度、pH以及茶叶的种类与产地等,旨在为茶叶脱咖啡因技术的发展提供科学指导和策略建议,促进该领域的技术进步与产品创新。超临界流体萃取、分子蒸馏和微生物法等绿色脱咖啡因技术在降低环境足迹的同时,能够有效提升脱咖啡因效率并保持茶叶的品质。未来需进一步优化这些技术,以提高生产效率、降低成本并实现可持续发展。
  • 刘悦, 王洪斌, 曲浩, 陈林波
    2025,46(9): 221-22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综述了植物嫁接技术的应用进展、嫁接的抗性作用、嫁接中砧木与接穗的亲和力与互作、 嫁接的遗传变化与演化意义,探讨了嫁接技术对低质低效作物的改造以及应用前景,以期为嫁接技术的应用研究提供参考和方向。
  • 乔彩云, 董婕, 李世岱, 马雅芹, 禹瑞丽, 祁伟, 唐建宁
    2025,46(9): 228-23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明确枸杞栽培标准化的基础性作用,从苗木繁育及质量、选地及建园、种植栽培、社会化服务、溯源等方面介绍了枸杞产业栽培技术标准化的发展情况,以及在品种培育多样化、基地建设标准化、抚育管理绿色化、社会服务专业化等方面开展的重点工作。分析枸杞产业栽培技术标准化在良种良法配套、农机农艺融合、集约化与标准化水平等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从种子“芯片”科研攻关、“四新”技术配套应用、新型农业社会化专业服务组织培育壮大对枸杞产业栽培技术标准化发展进行展望,为枸杞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参考。
  • 张丽华, 陈偲, 杨鼎俊, 陈小宁, 黄自德, 吴锐军
    2025,46(9): 233-23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对野生茶树叶片解剖结构进行研究,包括表皮结构、叶肉结构、叶脉与叶片厚度、不同生长环境对叶片解剖结构的影响,探讨叶片解剖结构与茶叶品质的关系及在茶树新品种选育中的作用。野生茶树独特的生长环境显著影响叶片解剖结构,茶叶的主要生化成分与叶片解剖结构紧密联系,共同决定茶叶品质。通过对野生茶树叶片解剖结构的深入研究,不仅可以更好地理解其生物学特性,还能为茶树的栽培管理提供指导,为新品种选育提供优质种质资源,为充分开发利用野生茶树资源奠定基础。
  • 史小婉, 赵竹青, 刘新伟, 涂书新, 孙光伟, 李建平, 陈振国, 孙敬国
    2025,46(9): 238-24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烟叶的质量涉及外观特性、物理性状、化学成分、评吸质量和安全性等多个方面。在烤烟分级标准中,烤烟烟叶油分是关键的分级因素,与烤烟质量有密切的联系。主要介绍了烟叶油分,并分别从油分与烟草外观特性、物理性状、化学成分、评吸质量、安全性等方面的关系来分析其对烟草质量的影响,以期给后续研究者提供借鉴和启示。
  • 潘爱銮, 付明, 皮劲松, 黄涛, 申杰, 梁振华, 康金国, 李凤霞
    2025,46(9): 243-24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推进家禽生态养殖技术进步,基于湖北省家禽生态养殖实际,从家禽生态养殖技术模式、设施设备研发、技术标准和家禽智慧生态养殖方面阐述了家禽生态养殖技术的研究进展,分析其推广应用存在的推广人员稀缺、技术推广难度较大、专业技术服务能力不足、生产要素支撑薄弱、疫病防控困难、产业格局亟待优化等问题,提出了制定优惠政策培植生态家禽产业、坚持市场导向发展生态家禽产业、用绿色发展理念指导生态家禽产业、培育乡贤人才壮大生态养禽力量、强化创新提升生态养禽科技水平、快速步入智慧生态养禽新赛道的发展建议,以促进生态家禽产业高质量发展。
  • 陈洁, 田一鸣, 史秋霞
    2025,46(9): 249-25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深化农村陪读现象的理论认知,基于CiteSpace知识图谱分析方法,梳理了2006—2024年中国知网(CNKI)数据库中的有关农村家庭陪读现象的156篇核心文献,揭示了该领域的研究演进脉络、热点主题与未来趋势。研究发现,农村陪读研究呈现明显的政策驱动特征,按照文献年发文量可以划分为萌芽期(2006—2010年)、波动期(2011—2015年)和快速增长期(2016—2024年)3个阶段,且其发展阶段与“撤点并校”等教育政策调整高度契合;研究力量集中分布于师范院校,合作网络稀疏;依照关键词节点与综合时间相对均衡划分原则,识别出政策响应期(2006—2010年)、现象剖析期(2011—2019年)、理论深化期(2020—2024年)3个发展阶段,且研究视角从早期的政策效应分析逐步拓展至家庭策略、母职实践、教育竞争等多元议题,理论框架日趋丰富。已有研究存在纵向追踪不足、样本代表性有限等局限,未来需加强跨学科整合与动态分析。结合乡村振兴与教育数字化背景,提出应重点关注陪读与阶层流动的实证关联、城乡教育均衡的政策效果评估以及技术变革对陪读模式的影响等方向。
  • 张阳, 冯莹莹, 张壹萱, 刘俊, 朱仔伟
    2025,46(9): 254-26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满江红(Azolla)是小型水生植物,被认为是优质的生物资源,在动物饲料、家禽和鱼类生产、环境修复、生物肥料、生物防治及生物能源等方面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从满江红的营养成分、生长特性及应用途径等多个方面进行综述,分析满江红在绿色可持续发展中的应用潜力和优势,并提出满江红生产应用存在的问题和应对措施,以期为优质生物资源的高效利用和生态农业的绿色发展提供参考和借鉴。
  • 研究简报

  • 李元杰, 毛红彦, 崔智慧
    2025,46(9): 261-26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准确掌握橘小实蝇和瓜实蝇成虫在郑州市各发生期的发生时间,基于2019—2023年郑州市5个监测点的系统监测数据,采用期距法对橘小实蝇(Bactrocera dorsalis Hendel)和瓜实蝇(Zeugodacus cucurbitae)成虫发生期进行预测研究。通过建立2种实蝇各发生期的理论期距表,预测了2024年的始盛期和高峰期。结果表明,经验证,预测结果与实际观测值吻合良好;橘小实蝇始见期至始盛期、始盛期至高峰期的期距分别为103.4 d和15.6 d,瓜实蝇相应期距为62.0 d和19.8 d。期距法对实蝇关键发生期的预测具有较高准确性,但盛末期和末期的预测受温度、降雨等环境因素影响较大。研究结果为郑州市实蝇的预测预报和科学防控提供了技术支撑,对指导适期防治具有重要意义。
  • 刘刚, 董贤春, 虞昕磊, 王明华, 袁跃斌, 李志豪, 秦铁伟, 覃建华, 刘圣高, 文光红
    2025,46(9): 264-26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了确定适宜宜昌市烟区种植的雪茄烟品种,筛选省内6个雪茄烟品种,于2021—2022年在五峰烟区开展品种比较试验。结果表明,茄芯品种CX-14、茄衣品种CX-26和CX-80生育期适中,农艺性状较好,经济性状较高,原烟外观质量较好,化学成分适宜,评吸质量较好,适宜在宜昌市五峰烟区推广种植。
  • 陈志敏, 李晓洋, 杨万青, 沈辉
    2025,46(9): 268-27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通过抑菌法测定5种杀菌剂(10.0%世高EC、12.5%瑞毒脱EC、58.0%甲霜灵锰锌WP、20.0%三唑酮WP、50.0%使百功WP),以及10.0%世高EC与12.5%瑞毒脱EC的复配剂[有效浓度5∶0(10.0%世高EC)、4∶1(10.4%复配剂EC)、3∶2(10.8%复配剂EC)、2∶3(11.4%复配剂EC)、1∶4(12.0%复配剂EC)、0∶5(12.5%瑞毒脱EC)]对烟草尖孢镰刀菌的抑制效果,并对10.0%世高EC 1 500倍液、12.5%瑞毒脱EC 2 000倍液、12.0%复配剂EC 1 500倍液、12.0%复配剂EC 2 000倍液进行烟草盆栽及大田防治效果测定。结果表明,10.0%世高EC和12.5%瑞毒脱EC对烟草尖孢镰刀菌具有较好的抑制效果;1∶4(12.0%复配剂EC)抑菌效果最佳,EC50为0.41 μg/mL;12.0%复配剂EC 1500倍液防治效果最佳,盆栽相对防效为79.7%,大田相对防效为78.2%,防治成本节约近6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