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期目录

  • 全选
    |

    试验研究

  • 董鸣豪, 马啸, 王保兴, 叶协锋, 汪代斌, 肖战杰, 赵龙杰, 武云杰, 李钠钾
    2025,46(8): 1-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探究不同有机肥对植烟土壤养分及细菌群落的影响,以云烟116为研究对象,设置常规施肥(CK)和4个增施有机肥的处理[常规施肥分别加施菇渣有机肥750 kg/hm2(MO)、高碳基肥600 kg/hm2(HB)、生物有机肥750 kg/hm2(BO)、高碳基肥3 000 kg/hm2(BC)],测定其土壤碳氮养分及微生物群落结构。结果表明,MO土壤碱解氮含量较常规施肥显著增加3.26%;与CK相比,MO变形菌门、绿弯菌门2个优势菌门相对丰度更高,在多个固氮菌属如亚硝化杆菌属、Bryobacter及稀有菌属中的Candidatus_SolibacterBradyrhizobium相对丰度也明显高于CK;HB变形菌门、厚壁菌门相对丰度均最高,BO上述菌群相对丰度最低,而BC在绿湾菌门中相对丰度最高。菇渣有机肥配合氮肥施用在促进土壤碳、氮养分释放,改善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提升氮素利用潜力方面效果最佳。
  • 张小龙, 马永杰, 冉秋月, 封杰铭, 胡冬
    2025,46(8): 7-1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氮素在蔬菜类作物生长和发育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合理施用氮肥能提高蔬菜的产量和改善蔬菜的营养品质。以不结球白菜(Brassica campestris L. ssp. chinensis Makino)四季快菜为试验材料,采用完全随机区组试验方案,在磷肥、钾肥施用量一致的基础上,设计不施氮肥(CK)、减半施肥(N1)、常规(合理)施肥(N2)和过量施肥(N3)4个处理,通过控制氮肥施用水平分析其对不结球白菜生长、产量和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在磷肥、钾肥施用量一致的基础上,生长指标方面,不同施肥量处理间不结球白菜的单株质量、株高、叶片数等均存在显著差异,地上部20 cm处茎粗和含水量各处理均差异不显著;产量方面,减半施肥和常规(合理)施肥处理的不结球白菜产量均高于不施肥和过量施肥处理;营养品质方面,可溶性糖含量在常规(合理)施肥处理下最高,在过量施肥处理下最低,可溶性蛋白质含量、维生素C含量减半施肥和常规(合理)施肥处理明显高于不施肥和过量施肥处理。合理施用氮肥可以一定程度上改善不结球白菜的株高、单株质量、叶片数、地上部20 cm处茎粗等生长特性,以及可溶性糖含量、可溶性蛋白质含量、维生素C含量等品质性状,并显著提高不结球白菜的产量,这为解决生产上氮肥对不结球白菜产量和品质的影响提供了参考。
  • 吴宁宁, 夏全杰, 唐松, 李解, 汤亚东, 徐浩, 朱虹娴, 陈镇, 高长清
    2025,46(8): 11-1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进一步明确新型肥料碳氢核肥对作物生长的影响效果,以清水和大量元素水溶肥25-10-15+TE禾丰瑞分别为空白和常用肥对照,设计不同浓度的碳氢核肥-蓝藻门对麒麟西瓜(Citrullus lanatus)果实性状、品质及生长指标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当碳氢核肥-蓝藻门施用量为225 kg/hm2时,碳氢核肥-蓝藻门1 000倍稀释液处理的麒麟西瓜单果重显著提升,达到最高值5.87 kg,叶绿素含量(SPAD)显著提升至49.91 ;不同浓度的碳氢核肥-蓝藻门对果实纵径的影响不明显,对果实横径的影响呈现出显著差异。相关性分析显示,单果重与叶绿素含量显著正相关,说明碳氢核肥可能是通过促进叶绿素含量增加,增强光合作用效率提高麒麟西瓜单果重。这为麒麟西瓜的优质栽培提供了理论依据。
  • 何建国
    2025,46(8): 14-1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采用随机区组试验,研究了马铃薯连作与施肥[氮磷肥区(NP)、氮肥区(N)、氮磷钾肥区(NPK)、氮钾肥区(NK)、磷钾肥区(PK)、对照(CK)]对土壤培肥效果和植株养分吸收的影响。结果表明,经过4年连作与施肥后,马铃薯土壤容重保持在1.13~1.25 g/cm3,土壤总孔隙度保持在47.02%~57.02%。不同处理下马铃薯土壤全氮含量NP最大,为0.76 g/kg,较N、NPK、NK和PK分别高0.08、0.18、0.13、0.21 g/kg;土壤全磷含量NP最大,为0.98 g/kg,各处理土壤全磷含量大小顺序为NP、NPK、PK、N、NK、CK;土壤全钾含量NK最大,为28.15 g/kg,较NP、N、NPK、PK分别高7.03、2.38、1.68、4.59 g/kg。不同处理下马铃薯地上部植株全氮含量从苗期到淀粉积累期呈先上升后下降的变化趋势;植株全磷含量从苗期到收获期呈先下降后上升的总趋势;植株全钾含量除NK外呈W形变化趋势。马铃薯连作条件下,不同肥料配比能培肥土壤,促进马铃薯植株养分的吸收。
  • 赵茜雅, 叶炳南, 岳欣, 李佩琪, 杜若青, 芦悦
    2025,46(8): 19-2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沼液季节性贮存管理提供科学依据,以中温厌氧干发酵当季玉米秸秆和周边牛粪的沼液为对象,考察了1、20、32 ℃ 3种贮存温度和1~9 d贮存时间对沼液理化特性及固液分离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在32 ℃条件下贮存6 d时,沼液综合特性最优,含固率降至5.43%,pH稳定在8.00~8.10,黏度降低至64 cp,种子发芽率达84.00%,表现出明显的促生长作用。粒径分析显示,沼液中超过80%颗粒的粒径小于100 μm,自然沉降难以满足长期还田(含固率<3%)要求。建议结合机械分离技术进一步提升固液分离效率。
  • 钱小青, 王冬冬
    2025,46(8): 24-2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引导农民科学合理地选择优质、高产、多抗中籼稻品种,保障农业生产用种安全,芜湖市湾沚区农业综合执法大队联合湾沚区种子管理站于2023年在陶辛镇开展水稻品种筛选试验,从和两优55、冠两优华占、春9两优0822、春9两优534、桥两优268、深两优136、华两优919、遂两优164、原两优越丰占、津两优1122、祥两优676、荃两优五山洁田、红两优丝占、荃优929、臻两优8612、N两优029、春9两优70、徽两优粤禾丝苗、玮两优534、荃优粤农丝苗20个优质中籼稻品种中选出了在湾沚区种植表现优良的4个中籼稻品种,为品种引进和大面积推广提供了科学依据。通过相同田间管理条件控制,对参试品种进行生育期、农艺性状和产量等生长特征特性进行记录、比较,性状表现和田间测产结果表明,臻两优8612、桥两优268、华两优919、春9两优0822可作为芜湖湾沚区高产中籼稻推介品种。
  • 黄丁容, 庞嘉, 刘洪, 刘虹, 黄爽红, 李平
    2025,46(8): 27-3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提高攸县杂交水稻品质和产量,对选取的攸县中、晚稻各15个品种的产量、生育期、主要经济性状、抗性表现等16项指标进行了调查与分析,并使用模糊数学方法进行综合评判。结果表明,中稻品种表现较突出的前3名分别为隆两优2246、隆两优3206、昌两优8号;晚稻品种表现较突出的前3名分别为荃优879、扬泰优5009与隆晶优1212、儒两优香29,7个优良品种均可为湖南省东南部及其毗邻种植区域水稻良种选择提供参考和借鉴。
  • 林娇, 潘翠华, 罗艳萍, 韦巧, 侯玲, 罗冬玉, 吴吉平, 徐小和, 王雄, 张洪涛, 周家华, 潘典进
    2025,46(8): 32-3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采用二次通用旋转组合设计方法,在机采棉后油模式下,选择密度、播期2个关键可控因子进行特早熟油菜新品系华2089的适宜配置研究,并观察其抗冻性。在极端低温冻害的不利年份,经过对产量与两因子间的数学模型分析,得出华2089的产量超过1 500 kg/hm2的2个因子水平配置为密度381 300~424 860株/hm2、播期10月22—27日,播种期下限日期处于机采棉成熟收获期,基本可实现机采棉后种植油菜的有效接茬。
  • 杨志会, 李宇强, 谭玉凤, 薛乾鑫, 王敬伟, 尹鑫, 韩凝凝, 郝梓博, 任冬雪, 周志杰, 张立军
    2025,46(8): 37-4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探索冀北山区海棠(Malus spectabilis)苗圃林下中药材种植的可行性和经济效益,以北苍术(Atractylodes chinensis)、黄芩(Scutellaria baicalensis)、柴胡(Bupleurum chinense)和桔梗(Platycodon grandiflorus)为试验材料,于2023—2024年在河北省承德市滦平县虎什哈镇林场苗圃开展试验,通过调查生长指标、检测药用成分含量并对经济效益进行分析,以期筛选出适宜林下种植的药用植物。结果表明,4种药用植物在林下均表现出良好的适应性,且在第2年药用成分均达到《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 2020年版 一部》要求。北苍术在林下表现出最高的产量和经济价值,其年均产值可达67 572.00元/hm2,远高于其他处理,且其生长特性适应林下环境。综合考虑生长特性、药用成分和经济效益,北苍术是最适宜在冀北山区海棠苗圃林下种植的药用植物。讨论了林药复合种植模式中的种间关系、土壤微环境和病虫害互作等因素,为林下中药材种植提供了科学依据和技术支持。
  • 程亚蕊, 杨思琦, 张建猛, 鲁晓煜, 王锋尖
    2025,46(8): 41-4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探究湖北省药用植物启良重楼(Paris qiliangiana)内生真菌及其根际土壤微生物的群落结构和多样性,采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对启良重楼根际土壤、叶、根须和根茎的微生物进行测序。结果显示,启良重楼根际土壤的优势细菌门主要为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酸杆菌门(Acidobacteria)和放线菌门(Actinobacteria)。在门水平上,叶、根及根际土中的真菌主要由子囊菌门(Ascomycota)和担子菌门(Basidiomycota)组成,但各样品的相对丰度存在差异。多样性分析表明,根际土壤真菌的丰富度和多样性显著高于启良重楼植物组织,而叶中真菌的丰富度及多样性比根部的高。冗余分析表明,TalaromycesRamularia与总碳、总氮和含水率呈正相关。启良重楼内生真菌及土壤微生物群落多样性存在差异,将为重楼人工栽培技术及对内生菌的开发利用提供参考。
  • 钱磊, 李思军, 谭志鹏, 唐经祥, 徐经年, 裴珂, 何处曙, 任四海
    2025,46(8): 46-4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2023年在郴州市桂阳县开展不同采收留叶数对湘烟7号产量和质量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留叶数16片,烤烟叶片、茎围等农艺性状测量值较高,但产值、产量评价中表现最低;经济性状上留叶数20片和18片时,较16片处理产量、产值分别高15.49%、9.61%和12.89%、6.46%;外观质量以留叶数20片表现最佳,18片次之,16片最差;化学成分随留叶数的增加,糖含量呈上升趋势,尼古丁含量呈下降趋势,糖/碱协调性以留叶数20片最好;评吸质量随留叶数的增加,中、上部烟叶表现一致,评价总分先升高后略有降低,以留叶数20片总分最高,各处理中部叶差异明显,上部叶略有差异。综合分析得出,湘烟7号在桂阳烟区种植,采收留叶数控制在18~20片为宜。
  • 张昊, 严若松, 陈前锋, 毛辉, 张煜琦, 邹宜东, 刘伟民, 李强, 户正荣, 向世鹏
    2025,46(8): 50-5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了筛选出适宜湖南省龙山烟区推广种植的优良烤烟新品种,研究各品系在当地的适应性、经济效应。试验以K326为对照品种,对参试品系CS19、YZ09、YZ10、HC2030、HG2、CZ67的主要生育期、植物学性状、农艺性状、经济性状及病虫害发生情况等进行调查分析。结果表明,YZ09、HC2030综合性状好,均适合作为龙山烟区的主要推广品种;CS19和CZ67综合性状较好,在龙山烟区具有推广价值;YZ10和对照K326综合性状一般,而HG2综合性状差且不适应当地气候条件,都不宜进行推广。
  • 张瑞平, 吴浩, 王玉乾, 向祖红, 王继华, 韩智彪
    2025,46(8): 54-5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减少烘烤过程中霉烂烟叶的发生,提升烟叶品质并减少经济损失,选取云烟87作为试验材料,使用二氧化氯、三氯异氰尿酸对烤房环境进行消杀,嘧菌酯、啶酰菌胺对烟叶柄部进行定向喷施,臭氧在烘烤前对烤房进行熏蒸,并对烤房进行增大回风通道、减小回风口尺寸和房顶加装吸湿毛毡改造,研究不同处理对烟叶霉变的防治效果。结果表明,所有药剂处理和烤房改造措施均显著降低了烟叶的霉变率。臭氧处理以其较好的防治效果和较低的长期成本在药剂处理中表现最佳;在烤房改造方面,加装吸湿毛毡防治效果最好且年均成本最低,展现了较好的经济效益。研究对防治烘烤过程中烟叶霉烂、提高烟叶烘烤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 史航, 徐娥, 张临超, 王国军, 刘光远, 郭启超, 凡善意, 李蕊, 彭胜强, 闫宏伟, 杨祖恒, 梁梅, 李先才
    2025,46(8): 57-6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探讨不同绿肥翻压量对宣威市植烟土壤理化性质及烟叶品质的影响,以烤烟品种云烟105为研究对象,设置冬闲地块无绿肥翻压(CK)和绿肥地下部根系翻压、绿肥地上部1/3翻压、绿肥地上部1/2翻压、绿肥地上部2/3翻压、绿肥全部翻压5个绿肥翻压量处理,分析对土壤肥力、烤烟生长、烟叶品质和经济效益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冬闲田相比,绿肥翻压提升了土壤综合肥力指数,提升率为13.21%~35.85%;降低了土壤容重,降低6.25%~20.83%;增加了孔隙度,增加6.61%~17.49%。同时,绿肥翻压显著降低了烟草黑胫病和根结线虫病的发病率(P<0.05),绿肥地上部 1/3、1/2、2/3、全部翻压处理均能显著降低烟草根黑腐病的发病率(P<0.05)。烤后烟叶的物理特性和常规化学成分综合得分比CK分别提高4.05%~18.92%和14.29%~38.78%,产值提高2.53%~12.57%。其中,绿肥地上部2/3翻压和绿肥全部翻压处理效果最佳。
  • 刘军, 孙敬国
    2025,46(8): 62-6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探究气象条件对雪茄烟叶燃烧特性的影响,于2022—2023年在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宜昌市和十堰市3个主要雪茄烟叶产区开展田间试验,采集94份烟叶样本,测定其燃烧性、灰色和凝灰度指标,并结合同期气象数据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十堰产区的雪茄烟叶在燃烧性、灰色、凝灰度等指标上的表现均优于恩施和宜昌产区,其燃烧特性更为出色;与国外优质雪茄烟区的气象条件相比,湖北省3个产区的气象条件各有优劣,但3个产区都适宜雪茄烟叶的生长。相关性分析表明,雪茄烟叶的燃烧性与移栽至现蕾期的日照时数呈极显著正相关,与大田期降水量呈极显著负相关;灰色与移栽至现蕾期的最低气温和大田期平均气温、最高气温、最低气温、平均相对湿度、降水量均呈显著负相关(含极显著),与平均地面温度、日照时数呈极显著正相关,与气温日较差呈显著正相关;凝灰度与灰色指标类似。气象条件通过影响雪茄烟叶的内在品质,进而对其燃烧特性产生影响。构建的关系模型能结合气象部门的长期气候预测,在大田期前对雪茄烟叶的燃烧特性进行预测,为相关部门制定针对性的田间管理方案提供科学依据,从而提高雪茄烟叶的燃烧特性和品质。
  • 谷文冲, 向世鹏, 邢蕾, 刘杰, 胡俊杰, 陈治锋, 邹宜东, 李洋洋, 周世民, 何命军, 翟争光, 谢鹏飞, 李强
    2025,46(8): 67-7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了筛选出适宜长沙烟区种植的雪茄烟栽培品种,为长沙烟区雪茄烟生产提供品种基础。以新引进的16个国内外优质雪茄烟品种为试验材料,采用模糊评价方法对其上部烟叶外观质量、物理特性、化学成分等品质指标进行综合评价,探究不同雪茄烟品种上部烟叶品质差异。结果表明,不同品种雪茄烟上部叶外观质量基本满足茄衣烟叶要求,外观质量指标(AQI)长雪1号和古巴7号得分最高;上部叶整体叶片偏厚,其他各项物理指标整体表现较好,物理特性指标(PPI)云雪1号、古巴7号和长雪1号得分较高;各品种上部叶总糖、还原糖、氯离子与烟碱含量偏高,钾含量偏低,导致钾氯比与氮碱比偏低,化学成分可用性指数(CCUI)较低,其中长雪1号、CX080、哈伯纳斯和古巴7号得分较好;综上,长雪1号和古巴7号为长沙烟区适宜的雪茄烟栽培品种,但整体质量有待提高,可通过改进栽培技术措施和完善晾制发酵技术体系进一步提高烟叶整体质量,增强其工业可用性。
  • 胡冬, 方惠, 张小龙, 蔡荣靖
    2025,46(8): 71-7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探究盐胁迫对不同芥菜(Brassica juncea)品种萌发特性的影响,以昭通市主栽的昭芥1号、昭芥2号、昭芥3号、昭青1号、昭青2号 5个芥菜品种为供试材料,采用0(CK)、100、150、200、250 mmol/L NaCl溶液模拟盐胁迫环境,测定种子的发芽率、发芽势、胚根长及活力指数等指标。结果表明,盐胁迫对芥菜种子萌发有抑制作用,且抑制程度随浓度升高而加剧,250 mmol/L NaCl处理下昭青2号相对发芽率仅为对照的5%;不同品种对盐胁迫的耐受能力存在差异,昭芥系列表现出较强的耐盐性,昭青系列耐盐性相对较弱,其中,昭芥1号表现最优,其相对发芽势在250 mmol/L NaCl溶液中仍保持在63.73%,显著高于除昭青1号外的其他品种(P<0.05);相关性分析显示,发芽势与发芽率呈极显著正相关(r=0.998,P<0.01)。筛选出适宜昭通盐渍化地区种植的耐盐品种昭芥1号,为耐盐芥菜品种选育及盐碱地利用提供理论依据。
  • 胡正辉, 豆晓霞, 梁亨荣, 罗燕, 张森
    2025,46(8): 75-7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了评价绿茶副产物对肉牛抗氧化能力、免疫因子及生长性能的影响,选取40头月龄、体重相近的西门塔尔肉牛,随机分为试验1组、试验2组、试验3组和对照组,分别在每组肉牛日粮中每天添加绿茶副产物30、60 g/头和90 g/头,对照组日粮中不添加绿茶副产物,饲喂40 d后称重,检测血清中抗氧化指标和免疫指标。结果显示,试验2组和试验3组肉牛平均终末体重、日增重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料重比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试验2组和试验3组IgA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TNF-α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试验2组IgG、IgM和IL-2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试验2组和试验3组的T-AOC、SOD、CAT、GSH-Px均显著(P<0.05)或极显著(P<0.01)高于对照组,MDA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日粮中每天添加60 g/头剂量的绿茶副产物能提高肉牛的血清抗氧化能力,增强免疫功能,提高其生长性能。
  • 徐文文, 鄢胜飞, 蒋世强, 贾银海, 覃广胜
    2025,46(8): 78-8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对西林水牛群体遗传变异情况进行研究,为制定进一步育种措施提供分子遗传学依据。利用15个微卫星标记对48个西林水牛个体进行遗传多样性分析,用GeneMarker软件分析微卫星片段大小,利用Popgene 3.2软件分析微卫星位点上的遗传多样性指标。结果表明,15个微卫星座位中共检测到85个等位基因,平均等位基因为5.666 7个,平均有效等位基因为2.917 7个,平均期望杂合度为0.590 7,平均观测杂合度为0.518 0,平均多态信息含量为0.544 2。西林水牛群体的遗传多样性下降,其数值相对适中,说明其群体遗传多样性相对丰富。
  • 赵云
    2025,46(8): 82-8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给白花蛇舌草(Hedyotis diffusa)资源的开发利用提供科学依据,采用超声波辅助提取技术优化白花蛇舌草总黄酮的提取工艺,并评价其体外抗氧化活性。通过单因素试验和L9(34)正交试验,考察了提取温度、料液比、提取时间和乙醇浓度对总黄酮得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各因素影响程度依次为提取温度>乙醇浓度>提取时间>料液比,最优提取条件为温度60 ℃、料液比1∶16(g/mL)、提取时间45 min、乙醇浓度60%,在此条件下总黄酮得率达29.734 mg/g。体外抗氧化试验显示,白花蛇舌草总黄酮提取液对DPPH自由基和羟自由基均具有明显的清除作用,在0.10~0.50 mg/mL浓度范围内,最大清除率分别达86.50%和85.53%,总还原力吸光度最大值为0.869。
  • 虞昕磊, 袁跃斌, 李志豪, 李浩, 韩智彪, 刘刚, 周敬涛, 朱友军, 李传宗, 张华安, 倪德江, 赵刚, 刘圣高, 尹刚华, 杨兴
    2025,46(8): 87-9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有效指导烟草源发酵功能微生物筛选工作,利用靶向代谢组学跟踪发酵过程茄衣烟叶主要代谢物的动态变化,采用宏基因组学解析发酵过程茄衣烟叶微生物群落结构及功能基因演替,再通过微生物与代谢组分的相关性分析,筛选可能具备发酵功能的烟草源微生物。结果表明,相较于发酵前,发酵后茄衣烟叶的氨基酸、可溶性糖、蛋白质、烟碱含量降幅分别为9.52%、42.18%、33.46%、46.81%,叶黄素和β-胡萝卜素的含量降幅分别为52.54%、52.63%;发酵后烟叶挥发性香气物质总量较发酵前增加了81.61%,其中苯丙氨酸转化产物、美拉德反应产物、西柏烷类转化产物、质体色素降解产物的含量较发酵前分别增长了近5、1、2、1倍。茄衣烟叶发酵进程中细菌发挥绝对主导作用,贯穿烟叶发酵过程的2个优势菌属是厚壁菌和假单胞菌。微生物贡献丰度较高的代谢功能主要是嘌呤代谢、淀粉和蔗糖代谢、丙酮酸代谢、糖酵解反应、氧化磷酸化等,微生物贡献丰度较高的CAZy活性酶主要是糖苷水解酶、糖基转移酶。假单胞菌、葡萄球菌、气球菌、泛菌、罗尔斯通菌、肠杆菌、甲基杆菌、金色单胞菌、不动杆菌、鞘氨醇单胞菌、链格孢菌等11种菌属与非挥发性代谢物(生物碱、氨基酸、可溶性糖、色素、蛋白质)呈正相关,节担菌、黄单胞菌、棒杆菌、白冬孢酵母、青霉、曲霉、根瘤菌等7种菌属与挥发性香气产物呈显著正相关。
  • 方腾, 司马合, 龚远翔, 王子国, 蒋承耿, 黄合跃, 王群伟, 汪成勇
    2025,46(8): 94-9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提高后发烟叶烤后烟叶品质、降低烟农烘烤损失,分别在六盘水市的水城和钟山烟区开展后发烟叶烘烤工艺与“532”烘烤工艺(对照)对比试验,研究一套适宜六盘水烟区后发烟叶的烘烤工艺。结果表明,采用后发烟烘烤工艺烘烤后发烟叶,烤后干烟重较对照多0.72 kg,黄烟率较对照高3.42个百分点,杂色烟占比降低3.42个百分点,上等烟占比较对照高7.93个百分点,下等烟占比较对照减少1.21个百分点,均价提高1.03元/kg、产值增加1 931.25元/hm2,烤后烟叶黄烟率增加,杂色烟占比降低,下等烟占比降低,上、中等烟占比提升,经济效益明显提升,烟农收入增加,真正达到提质增效、助农增收的目的。
  • 实践探讨

  • 程爱武
    2025,46(8): 98-10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通过对宁乡市耕地土壤板结情况进行摸底调查,分析耕地土壤板结的原因,探讨其治理措施。结果表明,耕地土壤质地黏重、耕作方式改变、施肥不合理、灌溉措施不当、长期连作、滥用农药和农膜等是导致宁乡市耕地土壤板结的主要原因,严重制约了农村和农业经济的发展。通过推广测土配方施肥、增施有机肥料、深翻耕、水旱轮作、适度施用土壤改良剂和微生物肥料等措施,能有效遏制和治理耕地板结,建立用地与养地相结合的耕地利用长效机制,为宁乡市及同类型地区板结耕地治理提供科学依据。
  • 杨省, 阿夏华, 杨燕, 张跃山, 和文亮, 张海芳, 杨春来, 赵焕云
    2025,46(8): 102-10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2023年4月,云南省怒江傈僳族自治州兰坪白族普米族自治县通报一起人布鲁氏菌病确诊病例。为查找病因,采用现场调查、走访座谈、实验室检测等方式,对感染布病养羊户及相关流行病学关联场户开展畜间布鲁氏菌病流行病学调查。调查结果显示,首发病例从某专业合作社购入未经检疫的羊只引起羊只染病,随后经共同放牧、随意转卖,导致疫情扩散;对8个流行病学关联场户的460只羊进行布鲁氏菌血清学检测,在4个养羊场检出78份阳性样品,养羊场阳性率为50.00%,样品个体阳性率为16.96%。结果提示,引种不规范、养殖户防护意识淡薄是导致此次人畜疫情发生的主要原因,建议相关部门加大布病等人兽共患病的监测、防控和宣传,养殖场户规范引种并做好引种前后的检疫和隔离工作,同时动物卫生监督部门做好检疫和流通监管。
  • 陈楠, 陈展鹏, 袁庆云, 梅凯华, 丁凤菊, 周汝珍, 江城, 曹叙洲, 刘前程, 宋垚
    2025,46(8): 106-11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稻蛙综合种养作为生态友好型的稻渔综合种养模式,在黄冈市经过多年的发展,已形成了一定的产业规模,但同时也面临着诸多挑战。基于实地调研数据,梳理了黄冈市稻蛙产业的发展情况,包括种养规模、种养模式特征以及生产与销售情况。研究发现,截至2024年,黄冈市稻蛙种养总面积达94.4 hm2,涉及46个种养户,户均经营规模2.05 hm2。种养模式以黑斑侧褶蛙(Pelophylax nigromaculatus)养殖为主,但存在种养规模“小而散”、标准化生产体系尚未健全、种苗繁育技术瓶颈、病害防控难度大等问题。黑斑蛙养殖病害频发,死亡率高,整体苗种成活率低,严重制约了产业的可持续发展。针对上述问题,提出了开发稻蛙种养新模式,建立黑斑蛙苗种鉴定和苗种繁育标准化技术体系,强化病害预防与防治措施以及推动三产融合发展,提高附加值、延长产业链的对策与建议,以期为黄冈稻蛙产业的高质量发展提供科学依据和参考。
  • 袁晋锋, 叶甜
    2025,46(8): 111-11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凤县大红袍花椒是国家地理标志农产品,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和产业升级空间。运用产业发展、乡村振兴等理论,分析了凤县大红袍花椒产业发展情况,发现其资源禀赋独特、产业综合效益良好、产业化雏形显现、品牌建设有序推进,但在高质量发展方面还有较多短板;通过对该产业发展环境分析,得出有利因素包括政策支持力度大、消费需求旺盛、政府高度重视、产业融合发展良好,不利因素有市场竞争加剧、农业生产要素制约、人力成本加大、气候变化风险大;提出品牌建设引领、完善标准体系、发展精深加工、创新营销模式、健全利益联结机制、 强化质量安全监管的高质量发展路径;给出加大财政金融支持、搭建公共服务平台、加强农业设施建设、培育新型经营主体的政策建议,以期为凤县乡村振兴提供助力。
  • 李满良, 丁才夫, 肖少红, 朱宗第, 黄泽春, 霍光, 刘磊, 唐大鹏
    2025,46(8): 115-11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基于失效模式与效应分析(FMEA)法,探讨了烟叶生产管理中的风险防控问题。通过识别种植合同、产前生产投入补贴、烟叶收购、肥料物资、自然灾害管理5大类风险27个风险点,从风险识别、风险严重度分析、风险发生度分析、风险难检度分析等方面入手建立评估模型,对烟叶生产管理中的潜在风险进行了定量分析。通过专家打分和综合评价,确定了各风险点的优先数(RPN),得出压级收购、抬级上调和补贴项目验收不规范、物资需求计划不准确、合同履约异常、收购辖区外烟叶是需重点防控的5个风险点。并据此提出了包括建立风险清单、分析评价风险、积极应对风险和持续改进等针对性的风险防控措施。旨在通过风险分析和有效的防控措施,降低管理风险,提升烟叶产业的规范化水平和经济效益。
  • 张鹏, 刘容, 李芬
    2025,46(8): 120-12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畜禽养殖粪污资源化利用是推动农业绿色发展和乡村振兴的重要举措。以湖北省巴东县为研究对象,探讨了当地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情况、技术模式及存在的问题。通过对全县1 427个畜禽养殖场(户)进行调研,分析了财政资金投入、粪污资源化利用模式和设施配套率等情况。巴东县畜禽粪污资源量达238.64万t,综合利用率为87.97%,设施装备配套率规模养殖场为75.36%、大型规模养殖场达100.00%。尽管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仍面临设施配套不足、协同机制不完善、种养结合不紧密、技术骨干力量薄弱等问题。提出了强化科技支撑、完善政策机制、创新种养结合模式和加强人才队伍建设等对策,以期为巴东县及类似地区的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提供参考,助力乡村振兴和绿色发展。
  • 智能装备

  • 赵静, 季文文, 孙泽慧, 蒋彤彤, 董贞芬, 王颖
    2025,46(8): 126-12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解决草莓白粉病对草莓生长和产量构成的严重威胁,采用优化GoogleNet网络构建分级识别模型,通过采集3 968张草莓叶片图像,包括健康叶片和不同程度感染白粉病的叶片样本,经过归一化处理和数据集划分(训练集70%、验证集20%、测试集10%),在模型中引入Dropout层并采用Adam优化器进行训练。结果表明,优化后的GoogleNet模型在草莓白粉病的分级识别准确率达97.11%,其中健康叶片识别率为97.7%~97.8%,早期白粉病识别率为92.5%。与传统方法相比,该模型能更快速、更精确地分析大量病害叶片图像,为草莓病害管理提供了新的解决途径。此外,通过精确率、召回率和F1分数等指标的进一步分析,模型在不同类别之间的分类效果较为理想,显示出较高的准确性和鲁棒性。尽管在处理图像质量较差或病害特征不明显的叶片图像时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但通过扩大训练数据集规模、探索更先进的模型架构和结合其他技术手段等方法,有望进一步提高模型的性能,为草莓白粉病的早期诊断和精准治理提供更有力的技术支持。
  • 蔡勇智
    2025,46(8): 129-13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降低仙人掌果实质量分级人力成本并实现标准化分级,构建了一个规模较大的仙人掌果实数据集,并利用该数据集通过深度学习技术实现果实质量的自动分级。对300个仙人掌果实采集了996张原始图片,删除异常图片,并使用Photoshop处理背景,同时应用8种数据增强方法解决数据量小和类别不平衡的问题。最终形成包含6 126张图片的数据集,分为坏果、普果和优果3个类别。基于该数据集,进行了5个典型深度学习网络试验。结果表明,数据增强显著提升了准确率,验证了其有效性。在Inception-v3模型上的准确率最高,且每张图片的平均推理时间满足应用需求,可以该模型的试验结果为基准,进一步提高准确率,并通过轻量化模型提升检测速度。
  • 徐腾腾, 蒋彤彤, 杨远宇, 董贞芬, 王珏, 季文文
    2025,46(8): 133-13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图像处理技术在草莓果实成熟度分级与计数领域有较大的应用潜力,为弥补传统人为评估方式存在的效率低、主观性强等不足,构建了包含2 100张图像的数据集,采用YOLOv5模型检测草莓成熟度,并通过数据增强、改进标签编号和标签生成方式等途径优化YOLOv5模型,利用优化模型进行草莓果实分级与计数。结果表明,改进YOLOv5模型中,半成熟(HR)和成熟(FR)两类草莓分级置信度均达96%,相对误差均在0.1左右,未成熟(G)类平均分级置信度为78.6%,最高达95%且相对误差为0。该方法有效提升了草莓成熟度分级与计数的自动化程度,可有效满足草莓产业现代化生产需求。
  • 生态治理

  • 朱晓翠, 章舒婧, 郑健, 张晟宁, 翁昊睿
    2025,46(8): 136-13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利用宁波市奉化区桃花2006—2024年的物候观测资料和同期气象资料,通过分析桃花初花期变化趋势与气候因子的相关性,寻找关键气象因子和影响的关键期,建立桃花初花期-气候因子的线性和非线性关系预报模型。结果表明,2006—2022年宁波市奉化区桃花初花期呈提前趋势,速率为每10年提前3.28 d,共提前5.58 d,且2013年后的年际变幅减小;前一年12月至当年2月各月平均气温与初花期均呈负相关,且1月、2月和冬季平均气温负相关超过95%的置信度,前期冬季气温的逐步升高是桃花初花期提前的主要原因。利用2月、冬季平均气温建立桃花初花期的(非)线性关系模式,对2023—2024年初花期进行预报试验和检验,平均误差在3 d左右,预报模型有较好的模拟效果。
  • 梁辰, 沈雨, 陈子凡, 宋娜, 张皓
    2025,46(8): 139-14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基于1971—2020年湖北省十堰市7个国家气象站的气象数据,采用ArcGIS空间插值、Pearson相关分析和线性倾向估计、M-K突变检测等方法,对湖北省十堰市霜期气候特征进行分析,并揭示其对气温的响应。结果表明,十堰市初霜日、终霜日和无霜期空间分布不均匀;初霜日东南部和西北部出现较早,东北部和中南部出现较晚;终霜日东北部和中南部出现较早,东南部和西部出现较晚;无霜期东北部和中南部较长,东南部、西部、西北部较短;初霜日呈极显著推迟趋势,推迟速率为2.1 d/10 年;终霜日呈极显著提前趋势,提前速率为2.5 d/10 年;无霜期呈极显著延长趋势,延长速率为4.5 d/10 年;初霜日、终霜日突变年份分别为 2003年、2012年,无霜期突变年份为2010年、2012 年;初霜日与11月气温因子相关性较大,终霜日与3月气温因子相关性较大;气候变暖、气温升高是造成初霜日推迟、终霜日提前的主要原因,其中平均最低气温的贡献较其他气温因子大;初霜日推迟和终霜日提前导致无霜期延长。
  • 李敏, 刘西, 郑方东, 刘萌萌, 李泽建
    2025,46(8): 144-14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报道了浙江省叶蜂科(Tenthredinidae)钩瓣叶蜂属(Macrophya)一新记录种——江西钩瓣叶蜂(Macrophya jiangxiensis Li, Zhang & Wei, 2023)。该种隶属于女贞钩瓣叶蜂种团(Macrophya ligustri group),于2024年3月在浙江乌岩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泰顺县)采集获得。描述了该种雌性成虫的形态特征,包括体色、刻点分布、翅脉特征及锯腹片构造,并与近似种女贞钩瓣叶蜂(M. ligustri)进行了区分。此次发现不仅拓展了江西钩瓣叶蜂的地理分布范围(首次记录于浙江),也为浙江省叶蜂区系研究和农林害虫防治提供了新的基础资料。标本保存于华东药用植物园科研管理中心昆虫模式标本室(标本号:LSAF24019)。
  • 李康丽, 梁涛, 杨舒晗, 钱宪
    2025,46(8): 147-15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通过对2023年6月11日湖北省荆门市一次强风雹天气过程的详细分析,探讨了其形成机制及预报预警策略。此次风雹天气由高空冷涡后部冷平流强迫引发,具有雷雨大风、冰雹和短时强降水等特征,造成了严重的经济损失和人员受灾。研究表明,中高层干冷空气与低层暖湿气流的叠加、垂直风切变以及对流有效位能(CAPE)的最大值区域是此次强对流天气发生的关键因素。同时,向西南方向凸起的“冷V”形雹暴云团及其演变特征对强对流天气的落区和强度有重要指示意义。提出了基于天气背景、上游实况和多源资料综合分析的预报预警服务策略,旨在提高未来类似强对流天气的预报准确性和预警时效性。
  • 冉思禹, 张兰, 邢济春
    2025,46(8): 153-15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明确贵州佛顶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蝴蝶群落的多样性特征,于2023年7月至2024年6月采用标准样线法对保护区内5条代表性样线的蝴蝶群落进行了调查。结果显示,共记录蝴蝶1 614只,隶属于5科75属122种,其中蛱蝶科(Nymphalidae)在属数(37属)、种数(61种)及个体数量(574只)上均占据优势。多样性分析显示,样线Ⅱ的Shannon-Wiener指数最高(3.767 8),样线Ⅴ最低(3.279 6);蛱蝶科的多样性指数(14.722 4)和丰富度指数(26.822 6)高于其他科,而弄蝶科(Hesperiidae)的优势度指数最高(1.912 8)。群落相似性分析表明,样线Ⅱ与Ⅲ的Jaccard相似性系数最高(0.461 5),均为中等不相似水平。揭示了佛顶山保护区蝴蝶群落的组成与分布格局,为武陵山系生物多样性保护提供了基础数据。
  • 王成, 李小玲, 刘逸瑞
    2025,46(8): 157-16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以海东市为研究区域,从地貌环境、生态环境和社会环境3个层面上选取高程、坡度、河流缓冲区、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降雨侵蚀力以及土地利用类型6个敏感性因子,利用AHP层次分析法与GIS技术相结合绘制综合敏感性分级图,并按5个敏感性等级划分敏感区域。结果表明,对海东市生态影响最高的敏感性因子为NDVI,其权重为0.355 2。海东市整体生态敏感性处于较高水平,极敏感区和高度敏感区占总面积的35.36%,中度敏感区占比为27.45%,低敏感区和不敏感区占比分别为23.67%和13.52%。
  • 三农调研

  • 王小松, 靳晓斌, 覃蔚玲, 叶仪莹, 张祖瑜, 王俊杰, 何长原, 卢丽苇, 秦文萱
    2025,46(8): 163-16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探究大学生参与乡村振兴创新创业的情况与挑战,以广西农业职业技术大学707名学生为调研对象,通过问卷调查、深度访谈及实践案例分析,考察了其认知、意愿、实践情况及面临的主要困难。结果显示,95.76%的学生对乡村振兴有基本认知,61.52%了解相关政策,但仅23.9%表现出强烈参与意愿;资金不足(84.44%)、实践经验缺乏(79.07%)和政策信息壁垒(73.69%)是核心障碍。同时,学生普遍期待学校提供实践基地(77.65%)、创业课程(70.01%)及孵化平台(66.48%)。提出三方面对策。一是强化实践教育,通过校企合作与竞赛机制提升学生能力;二是优化课程体系与师资建设,构建“产学研用”协同育人模式;三是完善社会支持体系,落实政策扶持与乡村生态优化。
  • 李玫洁, 陈玉兰, 包艳丽
    2025,46(8): 168-17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基于新疆喀什地区巴楚县、伽师县和莎车县的351份调研数据,运用二元Logistic模型,实证分析了影响棉农采纳干播湿出技术的因素。结果表明,棉农的受教育程度、家庭劳动力数量、技术培训、风险抵抗能力、亲友邻居的影响、技术风险认知、经济效益认知和技术成本认知等因素对采纳行为有显著正向影响;年龄和技术操作认知对采纳行为有显著负向影响。建议通过系统培训提升棉农的技术认知和风险抵御能力,并鼓励加入合作社促进经验交流,以提高棉花种植效率与经济效益,推动喀什地区棉花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 李姝, 夏婧
    2025,46(8): 172-17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持续提升森林生态产品供给能力,推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和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从调节服务类产品、文化服务类产品、供给服务类产品3个方面梳理贵州森林生态产品供给能力情况,分析其供给能力提升面临森林质量不高、重大工程项目建设质量不高、林下空间利用不够、支撑体系不完善的挑战,从提升森林质量、加强重大项目科学管理、用活林下空间资源、夯实产业发展要素保障等方面提出相关对策,以期为进一步提升贵州森林生态产品供给能力提供参考。
  • 刘芮萌, 刘浩
    2025,46(8): 177-18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基于2006—2022年广东省20个地级市的数据,采用包含非期望产出的Super-SBM方法测算了各市的农业碳排放效率,并用基于环境公平的绿色贡献系数(GCC)来衡量各地区的碳排放公平情况,并采用Kernel密度估计描述广东省农业碳排放效率和公平的时空演化特征。结果表明,广东省农业碳排放公平程度均呈逐年上升的趋势,均值为0.741。农业碳排放效率呈下降-上升-下降-上升的“W”形演变,均值为0.744,整体上广东省农业碳排放效率仅为理想状态的74.4%。时间特征上,珠三角地区农业碳排放呈低效较公平的变化趋势,粤东西北地区农业碳排放呈高效欠公平的变化趋势。空间特征上,广东省农业碳排放公平、效率呈地区间差异较大的分布特征。促进广东省农业碳排放公平与效率应采取因地制宜制定农业碳减排政策、构建农业发展跨区低碳协作机制的政策措施。
  • 李桐, 朱新鑫, 陈玉兰
    2025,46(8): 181-18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了解影响种植户智慧设施农业技术采纳行为的影响因素,以新疆焉耆县番茄种植户为例,基于实地问卷调研数据,通过实证分析得出影响智慧设施农业技术采纳行为的因素。结果表明,受教育程度、种植面积、种植年限、基础设施建设情况、作业类型、种植番茄收入占家庭年收入的比重、政府对技术的宣传力度、种植户对技术和政策的了解程度对种植户智慧设施农业技术采纳行为具有显著影响,并提出推动新技术推广的针对性建议。
  • 闫紫月
    2025,46(8): 186-19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人才双向流动是促进城乡要素融合的重要方式,通过对南充市仪陇县人才双向流动的实地调研发现,从农村到城市的单向性流动依然是主流,外地人才留不下的情况还没有从根本上得到改变。调研结果显示,37.8%的大学生和研究生“很不愿意”或“不愿意”到农村一线开展农业帮扶工作,44%的县内引进人才认为人才双向流动对城乡要素融合的状况“没有改善”或“改善很小”,甚至48%的县内引进人才认为城乡人才流动不能促进农业生产。在人才双向流动促进城乡要素融合中存在人才支持政策兑现力度欠佳、农村人才结构欠优、乡村人才培养和引留困难等现实难题。在乡村全面振兴背景下,有必要从人才双向流动促进城乡要素融合的制度机制建立、人才结构优化、动能供给等方面持续发力,制定符合城乡人才双向流动规律的人才培养制度、以人才双向流动促进城乡人才结构优化、以深化农业经营制度改革增强城乡人才双向流动的持久动能,以此激活城乡人才的整体活力,实现城乡要素融合发展。
  • 宋维红
    2025,46(8): 192-19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湖南省怀化市黄岩旅游度假区境内自然资源丰富,生态环境优美,发展森林康养旅游潜力巨大。通过调研分析了怀化市黄岩旅游度假区旅游产业发展情况,探讨了森林康养旅游产业发展具备的优势与潜力,包括国家相关政策支持、自然资源发展潜力巨大、基础设施建设趋于完备、康养旅游品牌带动效应明显;调研中发现黄岩森林康养旅游产业发展存在对森林康养认识不到位、配套服务设施不完善、宣传营销手段有待提升、发展要素保障不足的困难与挑战;提出森林康养旅游产业发展的路径和对策建议,通过统一部署,完善森林康养产业规划;开放思维,创新森林康养旅游发展模式;完善基础设施建设,保障康养旅游产业发展;加大宣传力度,实施品牌战略工程;狠抓康养人才队伍建设,提升康养服务水平;加大“双招双引”力度,促进产业链式发展;坚持优质化服务,激发康养旅游发展新活力,进一步发展黄岩森林康养旅游业,推进怀化市生态旅游高质量发展。
  • 乡村建设

  • 朱德军, 刘欢, 唐光平, 王端清, 赖宜
    2025,46(8): 197-20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探索社会资本参与丘陵山区全域土地综合整治与现代农业产业发展的实施路径与模式,以重庆市铜梁区项目为例,研究社会资本通过“EPC+现代农业产业运营”模式推动乡村振兴的实践。结果显示,项目一期实现水稻产量3 919 t、高粱产量330 t,有效解决土地撂荒问题,提升农民收入,形成“铜梁模式”示范效应。然而,政策导向不足、土地流转机制不健全及农业人才短缺仍是制约项目发展的主要因素,建议从完善政策支持体系、优化土地流转机制、加强专业团队及人才培养3个方面深化推进。
  • 刘浩, 孙琳, 欧阳博强
    2025,46(8): 201-20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以广东省对口帮扶政策为研究对象,采用熵值法和多期双重差分模型(DID),对2006—2022年粤东西北地区12个地级市的相关数据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对口帮扶政策对粤东西北地区乡村振兴具有显著的正向推动作用(P<0.01)。进一步分析发现,高经济差距帮扶的乡村振兴效应是低经济差距帮扶的1.29倍,远距离帮扶的乡村振兴效应是近邻帮扶的1.56倍,表明帮扶双方经济差距越大、帮扶距离越远,对口帮扶的乡村振兴引致效应越好。有针对性地提出深化对口帮扶机制、创新帮扶模式、强化产业帮扶力度和建立长效帮扶评估机制等政策建议,以推动区域协调发展和共同富裕。
  • 王佳倩
    2025,46(8): 205-21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在乡村振兴战略全面推进的时代背景下,民族地区红色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对推动乡村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以大理白族自治州为例,深入探讨民族地区红色文化资源赋能乡村振兴的实践路径。大理白族自治州红色文化资源历史悠久,兼具中国红色文化资源共性与地域特色,在引领乡风文明涵育、优化乡村产业结构、推进生态持续好转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通过打造红色教育“强基地”、紧抓“两创”发展红色产业、以红带绿建设红色生态,形成了民族地区红色文化资源赋能乡村振兴的大理范式。可通过有效整合各类红色资源、打造乡村红色文化专业人才队伍、做活文化生态文章等实践创新路径,进一步挖掘红色文化资源潜力,推动民族地区乡村振兴事业迈向新台阶,为其他民族地区提供可借鉴的经验与启示。
  • 专业教育

  • 董妍丽, 冯士彬, 程平, 姬凯元, 王勇
    2025,46(8): 211-21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以安徽农业大学动物医学专业虚拟仿真动物解剖课程为例,结合专业特色和课程特点,探索虚拟仿真动物解剖软件在动物解剖课程教学方面的应用情况。结果表明,犬、牛和猫的系统解剖虚拟仿真软件应用于安徽农业大学动物解剖实验课程后,经过两年的实践应用,在学习环境、教学资源、教学效果、教学方法以及评估和反馈等多个方面形成经验并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但虚拟仿真在动物解剖实验课程上还面临着技术要求高、缺乏真实感、设备维护及教学资源更新不及时等挑战,提出应从加强技术支持、结合实际操作、及时更新教学资源、增强专业交流等方面改进动物解剖课程虚拟仿真教学效果,为推动动物解剖教学的创新与发展提供参考。
  • 何斐, 赵世峰, 付路静
    2025,46(8): 215-21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以安康学院无机及分析化学课程为例,探讨了在新农科背景下通过课程思政实践培养农学专业大学生的知农爱农意识。研究从教学目标、教学过程、教学方法以及思政元素融合4个方面展开,提出了具体的教学策略和实施路径。通过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增强知农爱农意识和使命感,结合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启发式与案例教学法,以及将思政元素有机融入教学内容,有效提升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思政素养。结果表明,课程思政实践不仅增强了学生对专业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还厚植了学生的知农爱农情怀,为培养新时代“知农爱农”的农科人才提供了有益的参考。
  • 韩旭, 魏进华, 张蕾
    2025,46(8): 220-22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林学专业试验设计与统计分析课程作为自然科学研究的重要方法学基础,以培养学生的试验设计能力和数据分析技能为宗旨,增强学生的科研素养和实践能力为目的,具有较强的应用性和实践性。针对该课程理论教学晦涩难懂、理论与实践难以权衡、软件操作难度较大等问题进行了探讨,北华大学林学院教学团队提出了数学公式与图形、图像、动画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软件操作与人工智能相结合的教学改革构想。试验设计与统计分析课程教学改革的实践为学生明确了学习目标,提升了学习兴趣,增强了学生使用R语言的能力。教学改革与思政元素相融合使学生在获取专业知识的同时,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理想信念,有效实现了立德树人的目标。
  • 沈雪峰, 张睿, 薛迎斌, 饶刚顺, 赵黎明, 冯乃杰, 郑殿峰
    2025,46(8): 224-22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以广东海洋大学滨海农业学院农学专业为例,探讨乡村振兴背景下“五位一体”劳动教育模式的构建与实践。通过转化思想观念、强化师资建设、优化课程教学、深化劳动实践和细化机制保障,广东海洋大学滨海农业学院农学专业积极探索劳动教育与专业教育、思政教育的有机融合,形成了具有地方农业院校特色的协同育人模式。该模式不仅提升了学生的劳动素养和实践能力,还为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培养了知农爱农的新型农科人才,为地方农业院校的劳动教育实践提供了有益的参考和借鉴。
  • 梁亚男, 肖雍琴
    2025,46(8): 227-23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研究聚焦园林技术专业中高职衔接,阐述构建 “一体设计、递进培养” 模块化课程的必要性,包括提升学生素养、契合岗位需求与促进对接。通过分析内江职业技术学院和凉山州农业学校“3+2”中高职分段培养的学情、岗位面向与职业能力等,探索园林技术专业“一体设计、递进培养”的中高职模块化课程体系的构建,以做好“3+2”中高职的有效衔接,为园林技术专业教育优化、人才精准培养及与行业高效衔接提供有力支撑。
  • 余江敏, 王亚欣, 黄杰, 李熠庆, 陈智理
    2025,46(8): 231-23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职业技能大赛成果转化为教学资源是提升职业本科教育质量的重要途径。基于政策导向与行业需求,探讨基于职业技能大赛的优质成果来构建职业本科教学资源,以促进职业教育的高质量发展策略。通过分析职业技能大赛的关键要素,如赛项内容、技术规范等,提出了利用职业技能大赛成果建设职业本科教学资源的背景、必要性以及具体策略。这些策略包括完善与优化职业本科教学环节、融合重构职业本科课程教学内容、教学资源的更新与维护、教学效果评估方法与体系构建等,旨在确保职业技能大赛成果在职业本科教学资源建设中具有实用性和高效性。结果表明,将职业技能大赛成果融入职业本科教学资源,能有效提升教学质量和学生的职业能力,为职业教育的持续发展提供有力支持。
  • 学科进展

  • 贾瑞峰, 高璐阳, 肖晨星, 沈彦辉, 陈宏坤
    2025,46(8): 236-24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进一步探究不同类型土壤调理剂对酸化红壤地区作物产能和土壤性质的影响,为土壤调理剂在改良酸性土壤的推广应用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撑,利用Meta分析从2013—2023年关于土壤调理剂在酸性土壤改良效果公开发表的103篇文献中遴选出符合条件的445组相关数据,综合评估硅钙物质、有机物料、复合材料、生物炭和微生物菌剂5种类型的土壤调理剂对南方酸性红壤的改良效果。结果表明,施入土壤调理剂对中国南方酸化红壤地区的改良效果显著,从种植作物增产效果来看,施用复合材料提高作物增产效益较优,增产率达20.04%,而对于土壤理化性质的改良,施用微生物菌剂土壤pH增幅达9.80%,施用生物炭提升土壤有机质、有效磷和速效钾含量的效果较佳,增幅分别达21.18%、10.62%和14.78%,分析土壤肥力指数变化,施生物炭的土壤综合肥力指数显著上升13.6%~58.2%。从不同角度出发,在中国南方酸化红壤地区选择不同类型土壤调理剂时,微生物菌剂有助于土壤酸碱度改良,而复合材料与生物炭更有利于作物增产与土壤培肥。
  • 齐佳慧, 李媛媛
    2025,46(8): 241-24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通过CiteSpace软件对中国知网2019—2024年中国乡村治理数字化领域的680篇文献进行可视化分析,梳理该领域的研究热点、演变趋势及未来发展方向。结果显示,乡村治理数字化已成为学术界关注的热点领域,主要研究力量集中在高校及相关科研院所,随着发文量的逐年增加,研究热度持续升温,但尚未形成具有广泛影响力的核心作者群,学术交流与合作仍有较大提升空间;乡村治理数字化的内涵、数字技术赋能乡村治理、乡村治理数字化的现实挑战及其优化路径是中国乡村治理数字化领域的核心议题。数字技术的嵌入为乡村治理带来了新的机遇,但也引发了“硬件”滞后、“软件”互斥、“表面数字化”等挑战。提出未来应聚焦于提升乡村治理主体的数字素养、优化数字技术与乡村治理的融合模式,并在城乡融合背景下弥合数字鸿沟,以实现乡村治理的精准化与高效化。通过跨学科研究方法的运用,进一步探索数字技术赋能乡村治理的多元路径,为乡村振兴提供理论与实践支持。
  • 研究简报

  • 胡焕春, 王登峰, 刘鸿
    2025,46(8): 249-25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了筛选出适合麻城市大面积推广种植的中稻品种,2024年在白果镇梁家畈村省级水稻品种展示示范基地开展了中稻新品种展示试验。通过统一栽培管理措施,对42个展示品种的抗性、产量进行比较,最终评选出秋两优新占、九优粤禾丝苗、玖两优957、冠两优华占、两优213、春两优534、荃两优136、两优301、襄两优827、Y两优282、贡福优禾丝苗、Q两优粤苗、山两优5164、臻两优8612、荃广优596、吨两优818、玮两优7713、隆两优5438、荃优鄂丰丝苗、飓两优8号20个产量超过的10 500 kg/hm2的新品种,这些品种可以作为下一轮示范品种进行示范种植,进而筛选出可以在麻城市大面积推广种植的优良品种。
  • 刘经纬, 魏锋, 洪德峰, 卫晓轶, 王稼苜, 史大坤, 李方杰
    2025,46(8): 252-25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新01A3是由新乡市农业科学院选育的中早熟、一般配合力高、农艺性状好、结实性好的优良玉米自交系,是利用比较广泛的玉米自交系,来源于浚单20(浚单97-1)的二环系。阐述了新01A3的选育过程、以新01A3为基础材料选育的一系列衍生系以及利用新01A3及其衍生系组配选育的优良玉米杂交种。
  • 向竭, 雷松林, 魏昌松, 彭慧雯, 王涛, 李绪清, 刘敏, 许贵明, 田甫焕
    2025,46(8): 255-25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应对湖北省及西南地区日益频繁的极端天气和主要流行的病虫害,宜昌市农业科学研究院以高产、稳产、高抗为育种目标,通过杂交方法选育了适宜江汉平原推广种植的优良玉米新品种——鲲瑞18。通过随机区组试验,设计了一组密度试验和一组肥料试验,探索了鲲瑞18的最佳种植密度和施肥方法。结果表明,在60 000株/hm2 密度下、追施尿素300 kg作攻穗肥时,最高产量可达 9 507.2 kg/hm2
  • 王会, 徐攀, 宋海涛, 高洪琳, 秦辉瑜, 罗晶, 尹萌萌, 魏昌赫
    2025,46(8): 258-26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评价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主栽马铃薯(Solanum tuberosum L. )品种的品质特性,以荷兰15号、爱兰1号、丽薯6号、荷兰7号和陇薯7号为材料,测定其还原糖、抗坏血酸(维生素C)、可溶性蛋白、干物质及淀粉含量5项关键指标,结合变异分析和隶属函数法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不同品种马铃薯的品质指标存在较大差异,其中还原糖含量和抗坏血酸含量的变异系数最高,分别为70.0%和67.0%,遗传改良潜力大;干物质与还原糖、抗坏血酸呈极显著负相关(P<0.001),淀粉与抗坏血酸呈极显著正相关(P<0.001)。隶属函数综合评价显示,马铃薯的品质排序为荷兰15号>陇薯7号>爱兰1号>荷兰7号>丽薯6号,即荷兰15号(抗坏血酸和淀粉含量最高)和陇薯7号(干物质含量最高)品质最优,分别适宜鲜食和加工用途。
  • 陈翊, 柳飞扬, 洪薇婷, 刘文飞, 夏丽敏
    2025,46(8): 261-26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提高多花黄精(Polygonatum cyrtonema)生产技术水平和经济效益,研究针对林下多花黄精种植采用黑色塑料薄膜、透明塑料薄膜进行处理,研究了不同地膜覆盖对多花黄精成活率、生长周期和地径、长度、鲜重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地膜覆盖对成活率没有显著影响;黑色塑料薄膜覆盖在延长多花黄精生长周期中促进作用明显,平均延长10 d,而透明塑料薄膜覆盖无明显促进作用;不同地膜覆盖对多花黄精地径、鲜重、长度等均有显著的促进作用,其中采用黑色塑料薄膜覆盖对比对照组分别提高了148.57%、94.32%、123.08%;采用透明塑料薄膜对比对照组分别提高了82.86%、44.32%、93.34%。覆盖地膜可以有效促进多花黄精生长,其中黑色塑料薄膜效果更佳,条件允许,可作为常规种植举措。
  • 王永, 吕晓辉, 刘沂, 古庆辉, 刘新源, 杨军杰
    2025,46(8): 264-26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研究移栽方式对烤烟质量的影响,优化烤烟种植技术、提高烟叶品质,采用田间试验的方法,设置4个处理,即对照(常规移栽)、井窖式移栽、井窖式移栽+杯罩式移栽、杯罩式移栽,各处理设置3次重复。结果表明,井窖式移栽+杯罩式移栽、井窖式移栽无返苗期,成活率较高,烟叶移栽后生长速度较快,能缩短生长周期;株高、茎围、生长势以井窖式移栽较好,井窖式移栽+杯罩式移栽、杯罩式移栽次之;烟叶抗病性以井窖式移栽+杯罩式移栽、井窖式移栽较好、杯罩式移栽次之;井窖式移栽+杯罩式移栽烤后烟叶多橘黄,油分足,中上等烟比例高,产量、产值及均价最高。
  • 王鹏, 马垭杰, 甘辉林
    2025,46(8): 267-27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以祁连山中段北麓的肃南县高寒草甸草原为研究对象,通过在禁牧区和放牧区分别采集不同月份和土层厚度的土样,分析土壤含水量的变化特征及其对禁牧封育措施的响应。结果表明,土壤含水量呈现明显的季节性下降趋势,7—8月减少幅度最大,9—10月基本持平;同一采集月份下,土壤含水量随土层厚度增加而降低,0~30 cm的表层土壤含水量最高,30~60 cm的深层土壤含水量变化较小。禁牧封育措施大幅提升了表层土壤的含水量,尤其在7—8月牧草生长盛期的效果最为明显。研究表明,禁牧封育通过提高植被覆盖度和减少土壤蒸发量,有效增强了土壤的保水能力,对改善高寒草甸区的土壤水分状况和促进生态系统恢复具有重要意义,可为类似生态系统的保护和修复提供科学依据。